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让数学课堂张扬生命活力

来源:化拓教育网
2019年第21期(总第640期)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课堂教学

让数学课堂张扬生命活力

陈 珍

(茂南开发试验区低埒小学 广东省茂名市 525000)

摘 要:课堂应该能够张扬学生个性,展现生命活力的愉悦场所,数学教师想要让学生课堂张扬生命活力,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枯燥的学习课堂打造成快乐的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让学生在“乐”中学、思、用,让数学课堂洋溢着“快乐”,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关键词:数学课堂;张扬个性;生命活力;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在新课改背景下,要求数学课堂以“学生”为核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上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创建活力课堂,增添课堂乐趣,促进学生良好的发展。

的生动活泼,用趣味的板书加上形象生动的语言,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业加深了他们对课堂内容的理解程度。

(二)创设生活化情境教学,让学生在“乐”中学习

笔者在对小学阶段学生身心发展情况分析之后认为,小学阶段学生对声音、色彩、感觉十分关注。在课堂教学内添加生活化教学元素之后,能够有效对学生学习兴趣调动,提高学生学习形象,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提高对生活化教学情境关注程度,同时将其引入到小学课堂教学内,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关注程度。教学情境指的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营造和教学内容有关的情感气氛和场景。数学采用情境模式教学,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利用有效手段营造一种与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心理相符的氛围和条件,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其更加积极投入到数学创作中来。

例如,教师在对“圆的世界”讲解过程中,就可以提前准备饼干、闹钟等等实际生活内圆形物体,将这些物体作为教学案例,利用当地所具有的特色,带入到课堂教学内之后,学生能够有效对圆形物体进行了解,构建个性化的课堂教学环境,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再比如小学课程“请到绿色商店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模仿设计是进行包装设计,并模拟开展商业活动,其中包含着很多包装设计知识,这样学生真正感受到生活与艺术息息相关,从而加强学生对艺术以及生活的热爱,让学生更加关注生态环境,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商品广告设计的原理,情境在现给学生带来新鲜感,让学生在游戏中找到乐趣,学到知识。

(三)演绎精彩导入,构建生命课堂1.质疑引入,激发兴趣

质疑课堂导入就是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教师设置“问题陷阱”,使得小学生的问题解答自相矛盾,这是教师及时引导学生由疑到思,由思到知,激发学生积极探索兴趣,从而实现课堂导入。例如在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时,教师讲:“今天是小明的生日,看他受到了这么多的礼盒,让我们看看都是什么?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礼盒,并提出哪个礼盒包装纸更多?”大家纷纷发表不同的意见,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自行探索、辩论,质疑导入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强烈求知欲,教师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思维空间,使得数学课堂活力满满。

2.体验导入,探真数学

小学生思维活跃,并且主要体现为形象思维,体验导入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在教学“体积”概念时,教师让学生将数学教科书放在桌面上,然后将手伸到桌堂中感受空间,接着让学生将书包放入桌堂中后再次感受空间发大小,很多学生都表示书包占据了一定的桌堂空间,桌堂空间变小了。这时教师再引出“体积”概念,学生就能够很好的理解了。这样贴近生活的体验导入,能够让学生更加容易接受,让学生不知不觉就获得了新的知识。引导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由被动转变为主动,远离枯燥的课堂,根据学生实际学习需求,激发学生内在驱动力,促使数学课堂充满活力,更具张力以及挑战性。

一、数学课堂缺乏生命活力的原因

(一)课堂氛围枯燥

在我国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很少借助多媒体等工具教授知识,数学内容本就不同于历史、语文教材内容吸引学生,教师知识枯燥在讲台上讲解知识,然后出数学习题让学生巩固知识点,这样的课堂日复一日,学生逐渐觉得乏味,很多成绩好的学生仅仅是为了升学,也不是真正喜欢数学,一些跟不上的学生更是早早放弃,这样小学生数学成绩一直停滞不前,若不创新教学方法,营造轻松学习氛围,小学生对数学的喜爱有减无增。学生对数学失去学习情趣,想要在解题上对其进行综合素质培养是不可能的,因此,吸引小学生学习兴趣是数学解题能力培养的基础。

(二)教师缺乏实际的趣味教学经验

从教师角度来看,一方面教师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目标以及应付同事之间的竞争,需要花费大部分的时间进行整理资料以及解决学生们的疑难点问题,同时还要进行备课,因此,在实施趣味性教学方面,教师缺少投入的精力,也缺乏相应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教师之前没有接受过趣味性教学方面相应的培训,对于趣味性教学可能存在着没有思路或者无从下手、不愿意去尝试的现象,导致趣味性教学难以得到真正的实施。

二、实现数学课堂张扬生命活力的建议

(一)激发学生兴趣,构建活力课堂1.在课堂中激发学生动脑的兴趣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开动灵活的脑筋,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能够使学生们开动脑筋,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动脑兴趣。比如在设计一些问题时,可以通过“答对有奖”的方式让学生们踊跃发言,从而激发学生们动脑的兴趣和习惯,如此不断的激励学生,让学生慢慢发现动脑的好处和乐趣,久而久之,学生们习惯上了踊跃发言,积极动脑,从而对于学习数学也就不再感到恐惧和枯燥。

2.制作趣味的板书 采用趣味的语言教学

一个有趣漂亮的板书足以吸引小学学生的注意力,如把枯燥的文字转换为图形的形式,采用多种形式的字体或者字体颜色,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把“正方形”这三个字换成一个正方形的形式展现出来,概念部分或者解释部分采用多种字体颜色,使整个板书的设计更符合小学学生的审美需求,以此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乐趣。同时,形象生动的语言业可以让小学生们开怀大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适当的表情和手势在引起学生注意的同时,业使得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变得更加

·󰀱0󰀹·

课堂教学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19年第21期(总第640期)

让传统节日文化扎根小学语文课堂

杨 凤

(垫江县澄溪小学校)

摘 要: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承载着民族文化的精华,是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蕴涵着无穷的教育资源,它的文化背景以及所承载的意义是学生最鲜活的教科书。教师将传统节日文化与语文教学实践相结合,不仅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有力举措,还是促进学生大语文学习的一条新途径。

关键词:传统节日文化;语文教学;弘扬民族文化

**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但近些年来,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我们的小学生盲目崇拜西方节日,过洋节日成为他们的时尚。他们在平安夜狂欢,期盼圣诞老人的礼物,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过春节以及春节的种种习俗;他们在愚人节这天用假话捉弄他人,却不知道哪天是端午节,哪天是中秋节……事实证明,保护和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已经刻不容缓!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更有责任和义务重拾中国传统节日内容,珍贵的民族文化,立足我们的语文课堂,对学生进行传统节日文化的渗透和熏陶,从而帮助学生树立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意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重阳节)诗中的“登高”“插茱萸”是怎么一回事?(重阳节的习俗)这样不断地启发学生,深挖教材,让渐行渐远的重阳节重回孩子们的视线。然后,还可以从诗中走向诗外,布置学生课外阅读《登高》《九日闲居》等诗文。让学生了解古人很重视重阳节,在这一天,不仅有登高、插茱萸等习俗,还有赏菊、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习俗。学到这里,追问学生:那现在重阳节又叫什么节呀?人们又会做些什么呢?让学生知道重阳节还叫“老人节”,是我们中华民族尊老、爱老、敬老的传统节日。通过挖掘和拓展,这样一来,简单的一首诗,就上升为了弘扬民族文化的宝贵资源。

二、开展活动,让传统节日文化走近学生生活

传统节日对学生来说,不仅仅是吃喝玩乐的享受,也不单单是旅游放松的假日。为了让学生过上有意义的节日生活,我们语文老师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转变观念,更新知识,有意识地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和传承我国传统节日中的民族文化。

(一)寻找历史底蕴,感受文化熏陶

垫江是千年古县,历史悠久,出了很多战斗英雄。所以清明节时,可以组织学生到垫江“烈士陵园”为烈士们扫墓,敬献花圈。邀请相关人士给学生们讲讲战士们为了我们今天的和平生活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故事,让学生从中感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懂得珍惜。也让学生感受清明节中蕴含的民族文化,从中受到熏陶。

(二)了解乡风民俗,感悟乡土风情

我国地大物博,每个地方过传统节日的活动方式和活动内容不尽相同。所以,每到一个传统节日,布置学生通过上网查资料、询问走访等方式了解别的地方怎么过节,而我们又是怎样过节。做好记载,寻找异同,在课堂上汇报交流,共同探究、感悟各地的乡土风情。

(三)搜集相关资料,提升文化内涵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关于传统节日的故事、诗词文章、传说、来历比比皆是。节假日,布置学生对这些资料进行搜集和整理,然后在班上开展相关的竞赛活动。比如:讲故事、诗词朗诵、读书卡制作、手抄报竞赛等活动,激发他们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潜移默化,提升文化内涵。

总之,中国传统节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它们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我们整个民族的憧憬,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宝库。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立足语文课堂,深挖教材中的文化内涵,开展活动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学生进行传统节日文化的渗透和熏陶,让他们从小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并透过这些传统节日了解其深刻的文化内涵,感受我们祖国母语文化的博大精深,感悟民族精神的豪迈雄奇,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018(15):54.

[3] 马翠樱.让小学数学课堂焕发生命活力[J].课程教育研究,2017(31):137.

[4] 王彩娟.基于“翻转课堂”研究,让高中数学课堂焕发生命活力[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04):89.

一、深挖教材,丰富和拓展传统节日的内涵

在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无论是哪种版本,有些内容本身就与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紧密相关。以前的西师版课文《传统佳节》和现在的部编版课文《传统节日》,都是宝贵的传统节日教学资源。这两篇课文都是将中国的一些传统节日编成琅琅上口的儿歌。课文罗列了中国的一些传统节日,而且还介绍了这些节日的起源、习俗以及过节时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旨在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热爱之情。

教学时,先出示一张大的年历,让学生上台依次在年历上圈出传统节日,根据学生的汇报,老师相机用课件出示所有传统节日的名称,让学生齐读节日。老师谈话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然后让学生自由地读课文,思考:文中写了哪些传统节日?在这些节日里,人们会做些什么?接下来就喊学生汇报交流思考的问题,让学生对儿歌有个整体的感知。品读课文环节,展示课前搜集的各种传统节日的来历、传说、习俗、诗文等文字资料,播放人们过传统佳节的视频资料,以此来丰富和拓宽学生对各个传统节日的认识和了解。最后,由课堂到课外,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课后办一张以“传统节日”为主题的手抄报或剪贴报,保持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热情。

除了儿歌,还有古诗词。西师版教材中安排了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学习这首诗歌千万不能只让学生背一背就了事,而要在诗意的基础上挖掘:王维为什么会思念亲人?(独在异乡)为什么倍思亲?(每逢佳节)文中的佳节是什么节?

参考文献:

[1] 朱丹婷.以学定教,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活力——以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为例[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20):128.

[2] 顾燕.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活力[J].江西教育,

·󰀱󰀱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