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郑市人民医院外三科主任
吕治民同志先进事迹
吕治民,男,1954年出生,汉族,新郑市八千乡人。1986年6月光荣的加入中国党,现任新郑市人民医院胸外、小儿外科主任。在医疗工作中,他深刻理解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工作中能够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始终与党保持一致,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和较高的政治素质。在医疗活动中,服从医院的安排,特别是担任科主任以来,能把自己的满腔热情和优良技术全部投入到为病人服务上。
作为一名多年来一直奋战在医疗第一线的普通党员,他积极学习党的知识及方针,遵守职业道德,认真执行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热爱医疗事业和从事的外科医学,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水平,他刻苦钻研专业知识,广泛涉猎医学领域的各个方面,并注意在工作实践中勤学苦练,积极履行一名医生救死扶伤的天职,任劳任怨,带科室医护人员广泛汲取最新的医疗知识,积极开展新业务,以院为家,以服务病人为己任,加班加点,不计报酬,完成了各项任务,使医院的胸外、小儿外科技术有了明显的提高,收入明显增长。同时,也吸引了新郑市周边地区的患者前来就医,科室病人明显增加,创下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作为一名有过丰富临床经历的医生,他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时刻不忘自己医生的职责,将医院工作
1
视为自己的终身事业,时时处处“以病人为中心”,尽职尽责地为病人和医务人员服务。工作中他始终以模范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无条件地服从组织安排,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崇高的职业理想,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体现了一名党员的本色。
他刻苦钻研业务知识,掌握了较为完善的专业理论,临床经验丰富,基本功扎实,手术技术熟练,对各种手术都有自己的独特手术技巧。他在外科领域辛勤耕耘的30多年中,日手术最高达9台次。积极开展新业务、新技术,大手术由每年5—6例至现在每月3—4例。这个数字是高强度劳动的凝结,没有乐于拼搏、甘于奉献的精神,是很难做到的。
多年来,吕治民同志经常参加各项会诊,帮助他人解决疑难问题,抢救过的很多疑难危重病人。有一女病人,50多岁,被汽车撞伤胸部及盆骨,致使双侧多发肋骨骨折,血气胸,左侧胸壁浮动,呼吸困难,急转危重病房,病情很重,颜面青紫,冷汗淋漓,血压低,氧饱和度仅为50左右,如不积极抢救,病人很快死亡,当时病人家属情绪过激,病情已不允许转院,吕治民积极和病人沟通,立刻抢救,他对病人行双侧胸腔闭式引流,以及胸壁压迫固定,大家通力协作,吸氧、吸痰、扩容,病人逐步趋于好转,氧饱和度逐步升至90以上,病人转危为安,而吕治民同志累得满身是汗,他说:“只要病人活过来,累点没啥”。这类的事情可以说是数不胜数。
他对病人总是一视同仁,对有困难的患者更是倍加关心。他总是千方百计为患者设计最好、最省钱的治疗方案,并尽量
2
及时为他们治疗。只要是为病人的事儿找到吕主任。他从来没有推诿搪塞过,也从来没让人失望过。他经常叮嘱值班医生说:“只要是病人的事,诊断治疗有困难的事,不管什么时间,即使是后半夜,也一定要打电话叫我,不要有顾虑。”
从医以来,他从不推诿难病人,却总是拒收病人红包,甚至连病人为表谢意要送锦旗的意愿他都婉言谢绝。曾经有一位被他救治过的病人无法表达内心的感激之情,问路来到领导办公室,非常深情的说:“咱们人民医院吕主任太好啦,要是医院多几个像吕主任这样的医生,老百姓就放心啦!”一句质朴而简单的言语,显现出一个简单的道理,口碑来源于自己的行动。他经常鼓励科室年轻同志要刻苦学习,要力求创新,勇于开发新业务技术,在他的带领下,整个科室学习氛围浓厚,科室业务技术日渐精湛,受到了广大患者的信赖。
他把工作当乐趣。他说:“我不仅把工作当作责任,更把工作当成一种乐趣。不管我多么疲惫,不管心理有什么不顺心的事,一旦上岗,一切烟消云散。我面前只有病人,每一个病人都有一段故事,让我同情,让我尊敬。”他就是这样,始终为工作忙碌着。他把自己的工作看作是生活中最快乐的事情,即使在最苦最累的情况下,也总是积极乐观地对待工作和生活,尤其是在他的病人面前,他留给人的永远是一张亲切和善的笑脸。
长期在高强度、高压力的环境下工作,有时会使人非常压抑。但吕治民一直是那么快乐,那么不知疲劳。有人问他这些问题。他的回答是:“我不把工作当包袱,我对病人救死扶伤,
3
病人对我尊敬友好,我感到轻松。”他生性宽容,不算计别人,也不计较自己。同事,同行,相识的,不相识的,凡要求他治病,他都尽力有求必应,但他从不想让患者回报,忠贞不渝地坚守着自己的职业道德,坚守自己做人的准则。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