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8分) 林清玄:心美一切皆美
记者:您30岁之前得遍了所有的文学大奖,直到不再参赛,此外,您还是最高产的作家,除了众人以为的文思泉涌,还有别的诀窍吗?
林清玄:我很喜欢一句古诗:书到今生读已迟。就是说,这辈子你要读书已经来不及,都是上辈子的积累。我想这种积累重要的是怎么坚持,每天写一点,一个月以后回头看,会觉得性情上有变化,这种慢慢积累的过程是快乐的。
记者:从乡下奋斗到台北,您的经历也是比较坎坷的。小时候,您随父兄在田间地头流汗受苦,这段经历对您今后的成长有何影响?
林清玄:有很大的帮助,使我什么情况都能适应。从出生到现在,我没有一个晚上睡不着觉,没有一餐饭吃不香,随时都能笑得出来。因为小时候在大山中长大,生活很苦,心思也单纯,天黑上床马上睡觉,你不会有欲望,有欲望也没用,根本不可能实现,所以慢慢久了,你对欲望就不会太敏感。
记者:在您的环境里面,显然没有成为作家的条件,但您成功了。
林清玄:的确,我家代代都是耕农,可是我对文字有非常深刻和敏锐的感爱。记得有位文人叫张潮,他讲,“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你把地上的东西看清楚了,那就是一篇文章。我小时候的成长不可能像一般人所说的,学富五车,而是一门深入。我记得小时候读每本书,拿过来都珍贵得不得了,抱着,枕着,经常拿到什么就很用心地看。小学三年级以后,每天我要抱着一本书,才睡得着;每天一定要读到一篇好文章,才肯睡觉。
记者:在经历5000年未有之变局之后,拜金拜物对传统价值观的疏离逐渐明显,在这样光怪陆离的时代,怎样才能活出真正的优雅?
林清玄:其实这是一个向欲望倾斜的时代,全世界都是这个样子,有时候你看报纸会看到一个爱玛仕的包卖到100万人民币,荒唐!但大家已经习惯了,不以为怪,它是名牌,就值这个钱,那是因为你已经迷失了对事物的真实判断.
人的肩膀挑着一架天平,一边是欲望,一边是心灵的满足,你的心灵应该有足够的砝码来保持平衡。人在中间,一边是一个人加一个山谷的“谷”,一边是一个人加一个山谷的“山”,俗和仙如果能够平衡,你就能做一个平正的人。
当然,要想不被欲望捆绑,就应该有自己心灵的寄托,要花一些时间来充实我们的心灵世界,比如文学。
记者:对于生在这个时代有着多种价值可供选择的青年来说,文学在他们生活中应该是一个怎样的存在?
林清玄:第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其实在青年的成长中,文学也是他们最好的化妆。因为如果有内涵,你会觉得什么事情都美。我有两句话,“心美一切皆美,情深万象皆深”,你的心灵美丽了,你看到的世间一切都美;如果你的情感深厚,你会觉得世间万物都很深刻。所以,如果要使你的生命、外表、气质变得更好,你的心就要美,你的情就要深,文学正好是容易进入的途径。
19.林清玄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4分)
20.结合文章赏析两处画线部分。(4分)
(1)这辈子你要读书已经来不及,都是上辈子的积累。
(2)人的肩膀挑着一架天平,一边是欲望,一边是心灵的满足,你的心灵应该有足够的砝码来保持平衡。
21.根据文意,请谈谈怎样做才能达到“真正的优雅”。(4分)
22.这篇访谈主要谈了林清玄文学方面的成就和看法,标题却是“心美一切皆美”,你觉得切合全文主旨吗?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参:
19.(1)文思泉涌,对文字有非常深刻和敏锐的感受;(2)小时候苦难经历的磨炼;(3)勤奋读书,坚持积累;(4)对欲望不敏感。(4分,每点1分)
20.(1)运用了夸张的手法(1分),极言读书积累的重要性,给人以读书的紧迫感(1分)。
(2)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人的心灵比做天平(1分),生动形象地表明了克制欲望保持心理平衡的重要性(1分)。
21.克制欲望,让自己的心灵放松、充实(2分);把握(不迷失)自我,让自己的心灵有所寄托(2分)。
22.切合全文主旨。(1)这是作者的原话,能表达作者对文学和人生的思考;(2)文中谈到积累的快乐、克制欲望等,这也说明了“心美一切皆美”;(3)文学是心美情深容易进入的途径。(6分,每点2分)
(答不切合,言之成理,理由充分也可)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年前后,一些非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
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摘编自曹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 B. 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排放的问题。 C. 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 D. 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 B. 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 C. 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 D. 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气候容量无限,就不必对气候变化进行伦理审视、讨论气候的正义问题。 B. 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 C. 只有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才能避免“生态赤字”。 D. 气候容量的公平享有是很复杂的问题,气候正义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
参:
1. D 2. C 3. B 【1题详解】
题干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A项范围扩大,原文是“一些非组织”,遗漏了“一些”。B项,说法绝对,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国内公平问题,不只是单一的“排放”问题。C项,对象错误,不只“为后代设定义务”,也要“为自己设定义务”。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C项,以偏概全,原文用大量篇幅阐述的是“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选项表述为“代际公平”,二者取一。故选C。 【3题详解】
题干要求选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B项,关系错误,不仅是“需求可以得到保证”,还有“义务”需要分担。故选B。
【点睛】1. 对照原文,内查语意。精读相应文字,查找区位的相关叙述与选项有没有意思上的差别,尤其是一些细微的差别,如对象、数量、范围、先后顺序等。
2. 本题重在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是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
3. 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每一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 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写对子 贾大山
梦庄是个贫苦的地方,可是过年的时候,人们很爱贴对子,并且贴得很铺张:街门上贴屋门上也
贴,树身上贴个“栽子”,影壁上贴个“斗方”,猪圈的草棚上也要贴个“黑猪满圈”,队里的大车上也要贴个“日行千里”,贴得村里一片火红,十分好看。——遇到雪天,白雪红对子,更好看。
村里能写对子的人好像不多:一个是西街的黄玉明,一个是东街的路老鹤,后来我也算一个。一到年根,我们就在街上放一张桌子,给人们写对子,东街一摊,西街一摊,大队门口一摊。谁写对子谁拿纸,大队供给墨汁。
现在回忆起来,那是一件很愉快的工作。暖和的阳光下,人们众星捧月似的围绕了我,人人喜气洋洋的,情绪像梅红纸。干部们喜欢写新词,社员们喜欢写古词。新词报纸上有,古词在人们心里:春回大地呀,万象更新呀,三星在户呀,五福临门呀……尽是人间最美好的话语。
有一天,村南口的路老杏也来写对子。路老杏五十多岁了,高大的身材,焦黄的脸,我到梦庄一年了,从没见他和人说过话,人们也不和他说话——他头上戴着一顶富农的帽子。治保主任见他拿着红纸过来了,说:
“路老杏,你也写对子?” “行么?”他问。
治保主任也姓路,叫铁棍,平时脸色如铁,说话像棍,人们都很怕他。这时候,却也笑着说: “行,过年嘛,你写吧!”
我却有些作难了,给他写什么词句呢?他想写个“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人们便笑着呵斥他:
“不行,你有了福气,我们就该受罪了!” “要不,写个爱国的内容吧?” “你爱国也是假的!”
他也呵呵笑了,笑得十分好看。他知道人们是在“批逗”他,而不是批斗他——一年到头,他是难得这么一回“批逗”的。他像戏台上的丑角,又是蹙眉,又是咂嘴,抓耳挠腮地表演了一番,然后望着我说:
“你是城里的学生,有文化,你给琢磨两句吧!” 我想了一下,挥笔给他写了一副: 有空多拾粪 没事少赶集 横批: 奉公守法
人们看了哈哈大笑,都说我写得好,编得也好,果然有文化。路老杏也很满意,“好,就是它了,年年是它了!”墨迹未干,他便一手提了一幅,飞一般走了。“飞”到拐弯的地方,他还故意蹦了两蹦,像扭秧歌,人们笑得更欢了。那天地上有雪,铁棍放声笑着,竟然望着他的背影喊了一声:
“慢走呵,大伯,别摔倒了!”
铁棍嗓门大,一声呐喊,震得树上的雪簌簌落了一片。 (选自《梦庄记事》) 12. 简析小说第一段的作用。 13. 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4. 请探究小说结尾的意蕴。
参:
12. 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和时节;与结尾雪的细节描写照应;点明梦庄“贫穷”的环境特征;渲染梦庄过年贴对子的传统文化氛围(或:愉悦氛围);为下文路老杏要求写对子的情节做铺垫。 13. 通过动作、心理描写,运用夸张手法,突出了路老杏得到对子后的兴奋;通过他故意取悦村民的行为,表明他珍惜村民“批逗”中流露的人情;表现出他对重获村民平等对待的满足和得意;语言简洁质朴。
14. 表现铁棍的直率,以及他对路老杏的关心;对造成身份、人格不平等的时代环境的含蓄批判;对淳朴善良的人性打破身份对立的赞扬;对唤醒传统、美好人情和善良人性的信念。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文段在文本中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从以下角度进行作答,考生要注意这类试题一般要从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塑造、环境描写的作用、突出主题等角度。本题文段是文本的开篇,从情节结构上考生要从首尾呼应、开篇点题等角度去考虑。小说开篇就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遇到雪天,白雪红对子,更好看”首尾呼应;“一声呐喊,震得树上的雪簌簌落了一片”“梦庄是个贫苦的地方,可是过年的时候,人们很爱贴对子,并且贴得很铺张”体现了梦庄百姓民风的淳朴,从事件上看小说写贴对子这是在从民俗的角度塑造风俗的古朴;为后文“村南口的路老杏也来写对子”情节的展开,和具体的人物出场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赏析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从以下角度分析,赏析语句实际就是分析语句的含义和艺术手法,在小说中的含义注意是反应人物的性格特征,手法除一般的手法对比、衬托、抑扬等表现手法和基本的修辞之外还要注意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主要是正侧面描写的结合,正面主要是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层面注意是次要人物和环境的烘托渲染等,答题时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根据对本文中画线句子的把握,考生首先要注意对人物路老杏一系列的动作描写“一手提了一幅”“飞”“故意蹦了两蹦”,其中的“飞”就有夸张的色彩,这一系列的动作体现了一向不被乡亲们认可,此时被乡亲们“批逗”的路老杏内心的满足和得意。画线句子的语言极具生活气息。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和赏析小说结尾内容、鉴赏情感主题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从人物的形象上、小说内容的指向性上、小说主题的体现上等角度进行作答和分析。根据对小说结尾内容的理解,主要是写小说中铁棍嗓门大,体现了人物质朴和豪爽的性格。另外嗓门大是在小说内容表达上,体现了高人一等的地位,有其批判的指向性。从小说主题上,体现了人们能够接纳特殊人性格的一种美好的团圆的主题。
【点睛】对小说的结局进行相应的推测或对小说的结局是否合理的探究,是小说常见的一种类型,答题时注意结合小说的情节、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对文章的情节注意分析伏笔和照应的关系,在前文的情节中或许对文章的结尾有所暗示;然后是人物的性格,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什么样的性格就有什么样的结局;还要考虑文章的主旨,根据作者的情感倾向分析故事的结局;周围的环境也可能对人物的命运造成影响,进而影响事件的结局。
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9分) 相州昼锦①堂记 欧阳修
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若季子不礼于其嫂,买臣见弃于其妻。一旦高车驷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瞻望咨嗟;而所谓庸夫愚妇者,奔走骇汗,羞愧俯伏,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此一介之士,得志于当时,而意气之盛,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也。
惟大丞相魏国公(韩琦)则不然。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自公少时,已擢高科,登显仕。海内之士,闻下风而望馀光者,盖亦有年矣。所谓将相而富贵,皆公所宜素有。非如穷厄之人,侥幸得志于一时,出于庸夫愚妇之不意,以惊骇而夸耀之也。然则高牙大纛②,不足为公荣;桓圭衮裳③,不足为公贵。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岂止夸一时而荣一乡哉?
公在至和中,尝以武康之节来治于相,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而以为戒。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何如,而其志岂易量哉!故能出入将相,勤劳王家,而夷险一节。至于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其丰功盛烈,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也。
余虽不获登公之堂,幸尝窃诵公之诗,乐公之志有成,而喜为天下道也。于是乎书。
[注]①昼锦:据《汉书》载,项羽曾经说过一句话:“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后以衣锦还乡为荣耀的事情。韩琦以武康军节度使身份兼相州知州,因相州是他的故乡,所以取项羽的话改“夜”为“昼”命名厅堂,以示荣耀。
②大纛:古代或仪仗队的大旗。③桓圭:古代公爵所执的礼器,用于朝聘、祭祀、丧葬等场合。衮裳:古代皇帝和三公所穿的礼服。
1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相与骈肩累迹 累:重叠 B.岂止夸一时而荣一乡 荣:荣耀 C.以遗相人 遗:留给 D.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 铭:铭记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富贵而归故乡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买臣见弃于其妻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C.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也 多于南亩之农夫 D.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18.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借魏国公韩琦回家乡相州为官时兴建“昼锦堂”一事,旌扬韩琦有高风亮节。 B. 文章首先从人情之所荣,从古今之所同入笔,极写衣锦还乡的意气之盛,欲扬先抑,为下文作铺垫。
C.文章开头写季子和朱买臣,是为了拿他们的骄矜自夸反衬韩琦的谦逊和不事张扬。 D.韩琦回家兴建昼锦堂,是反其意而用之,其轻富贵的品格节操,其远大的志向,非一般夸荣显富者可比。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惟 德 被 生 民 而 功 施 社 稷 勒 之 金 石 播 之 声 诗 以 耀 后 世 而 垂 无 穷 此 公 之 志而 士 亦 以 此 望 于 公 也
2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4分)
译文: 。
(2)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何如,而其志岂易量哉!(3分)
译文: 。 参:
16.D(铭,铭刻)Ks5u
17.B(B均作介词,表被动;A 连词,表顺承/递进;C代词,代人/结构助词;D、副词,于是/才)
18. C(文章并未写季子和朱买臣骄矜自夸,只是为了借他们衣锦还乡乃人之常情,来衬托韩琦的品质之高贵)
19. 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
20.(1)大凡读书人处在穷困的时候,在乡里受苦,一般的人和小孩都可以轻视他,欺侮他。
(2)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魏国公对富贵持怎样的看法了,他的志向哪里能轻易估量呢!参考译文:
做官做到将相,富贵之后回到故乡,这在人情上认为是很荣耀的事情,同时古往今来都是这样看的。读书人还处在穷苦的时候在乡里受苦,一般人和小孩都能轻视他,欺侮他。像苏秦遭到他嫂嫂的无礼对待,朱买臣被他的妻子离弃一样。他们一旦坐着华贵的大车,旌旗在前面引路,骑马的侍从在后面跟随,路两旁的人,互相肩膀挨着肩膀,脚印叠着脚印,一面望着一面赞叹。这时那些平庸的男子,愚蠢的妇人,却东奔西跑,吓得汗流浃背,羞耻惭愧,趴伏在地上,在大车扬起的灰尘和骏马的足迹之间懊悔请罪。这是一个读书人,在当时得意,因而意气洋洋的表现,过去人们把它比作穿着锦绣回到故乡那样荣耀。
只有尊敬的丞相魏国公却不是这样。魏国公是相州人,世代有美德,是当时有名的公卿。自从魏国公年少的时候,就已经中了高高的科第,做了大官;天下的读书人,闻风下拜,希望瞻仰丰采,大概也有多年了。所说的做将相,得富贵,都是魏国公早就应当有的。不像那穷困的人,在一个时候侥幸得志,出乎平庸男子和愚蠢妇人的意料之外,从而使他们惊骇,并向他们夸耀自己。既然这样,那么作为仪仗的大旗,不足以显示魏国公的荣耀;三公的命圭和礼服,不足以表现魏国公的显赫;只有恩德遍布百姓,功勋施及国家这些事情铭刻在钟鼎石碑上,颂扬在乐章里,光照后代,流传到永远,这才是魏国公的志向,读书人也是在这一点上对魏国公寄予希望啊。哪里只是炫耀一时,荣耀一乡呢?
魏国公在宋仁宗至和年间,曾经以武康节度使的身份来治理相州,就在后园里修建了“昼锦堂”。后来又在石碑上刻了诗,把它留给相州的人民。他把快意于恩怨和炫耀名誉看作可鄙,大概是他不把前人所夸耀的东西算作荣耀,却把它当作警戒。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魏国公对富贵持怎样的看法了,他的志向哪里能轻易估量呢!所以他能够出将入相,勤劳为
国,做到平安的时候和艰险的时候表现完全一样。至于遇到重大事件,决断大的主张,他垂着衣带,拿着手板,不动一点声色,却能把天下治理得像泰山一样安稳,真可以称得上关系国家安危的大臣了。他的丰功伟业,刻在钟鼎上,谱在乐歌里,都是国家的光荣,不单是乡里的荣耀啊!Ks5u
我虽然没机会登上魏国公的昼锦堂,幸运的是曾经私下里诵读过魏国公所写的诗;我因魏国公的志向能够实现而高兴,很乐意讲给天下人听,于是写了这篇记。 略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何敞字文高,扶风平陵人也。其先家于汝阴。敞性公正。自以趣舍不合时务,每请召,常称疾不应。元和中,辟太尉宋由府,由待以殊礼。司徒袁安亦深敬重之。是时京师及四方累有奇异鸟兽草木,言事者以为祥瑞。敞通经传,意甚恶之。乃言于二公日:“夫瑞应依德而至,灾异缘政而生。今异鸟翔于殿屋,怪草生于庭际,不可不察。”由、安惧然不敢答。居无何而肃宗崩。
时窦氏专政,外戚奢侈,赏赐过制。敞奏记由曰:“赏赉过度,至于空竭帑藏,损耗国资。寻公家之用,皆百姓之力。明君赐赉,宜有品制,忠臣受赏,亦应有度。今明公位尊任重,宜先正己以率群下,还所得赐,因陈得失,奏王侯就国,节省浮费,赈恤穷孤,则恩泽下畅,黎庶悦豫,上天聪明,必有立应。”由不能用。
窦宪为车骑将军,宪弟笃、景并起邸第,兴造劳役,百姓愁苦。敞上疏谏曰:“臣虽斗筲之人,诚窃怀怪,以为笃、景亲近贵臣,当为百僚表仪。今百姓愁苦,县官无用,而遽起大第,崇饰玩好,非所以垂令德也,宜且罢工匠,恤人之困。”书奏不省。
后拜为尚书,复上封事曰:“昔郑武姜之幸叔段,爱而不教,终至凶戾。由是观之,爱子若此,犹饥而食之以毒,适所以害之也。宪秉三军之重,笃、景总宫卫之权,而虐用百姓,奢侈僭逼,诛戮无罪。今者论议凶凶,咸谓叔段复生于汉。虽知言必夷灭,而冒死自尽者,诚不忍目见其祸而怀默苟全。”
敞数切谏,言诸窦罪过,宪等深怨之。时济南王康尊贵骄甚,宪乃白出敞为济南太傅。岁余迁汝南太守。敞疾文俗吏以苛刻求当时名誉,故在职以宽和为政。及举冤狱,以《春秋》义断之。是以郡中无怨声,百姓化其恩礼。其出居者,皆归养其父母,推财相让者二百许人。又修理阳旧渠,百姓赖其利,垦田增三万余顷。吏人共刻石,颂敞功德。
(节选自《后汉书·卷四十三》)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其先家于汝阴 家:安家 B.寻公家之用 寻:不久。
C.非所以垂令德 令:美好。
D.宪乃白出敞为济南太傅 白:禀告。
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何敞深得吏民敬重的一组是(3分)( )
①辟太尉宋由府,由待以殊礼 ②司徒袁安亦深敬重之 ③由、安惧然不敢答 ④宪乃白出敞为济南太傅 ⑤百姓化其恩礼 ⑥吏人共刻石,颂敞功德
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③⑤⑥ D.①②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何敞被征召到太尉府后,京城及周围出现奇异的草木鸟兽,有人认为是祥瑞之兆,但何敞持不同意见。
B.窦氏专权,赏赐超过规定,何敞劝谏并恳请宋由送回得到的赏赐,给属下作表率,但是没有被采纳。
C.窦宪弟笃、景一起兴造邸第,劳民伤财。何敞上书劝谏,言辞恳切,认为窦宪应该给百官做好表率。
D.何敞多次讽谏,指出窦氏诸人的罪过,遭到窦宪的嫉恨,后被窦宪排挤出京,做了济南王的太傅。
5.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 辟太尉宋由府,由待以殊礼。
译: (2)爱子若此,犹饥而食之以毒,适所以害之也。
译:
参: 2. B 寻:推究。
3.D ③是表现宋、袁二人的担心;④是表现窦宪打击何敞;⑤是表现百姓被他的恩德感化。
4.C “认为窦宪应该给百官做好表率”错,应该是“认为窦宪弟笃、景应该给百官做
好表率”。
5.(1)被征召到太尉宋由府中(或“被太尉宋由府征召),宋由用特殊礼仪待他。(采分点:“辟”、被动句式与状语后置)
(2)像这样爱儿子,好比在他饥饿时拿有毒的食物给他吃,恰恰是用来害他的啊。(采分点:状语后置“以毒”、“适”、“所以”)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江革字休映,济阳考城人也。革幼而聪教,六岁便解属文。九岁丁父艰,与弟观同生,少孤贫,自相训勖,读书精力不倦。十六丧母,以孝闻。履阕,与观俱诣太学,补国子生,举高第。齐吏部谢朓肫雅相钦重。朓肫尝宿卫,还过候革,时大雪,见革弊絮单席,而耽学不倦,乃脱所著越,并手割半毡与革克卧具而去。
除少府卿,出为镇北豫章王长吏,随府王镇彭城。城既失守,革素不便马,乃泛舟而还,逢妊下邳,遂为魏人所执。魏徐州刺史元延明闻革才名,厚加接待。革称惠脚不拜,延明将加害焉,见革辞色严正,更相敬重。延明令革作祭彭祖文,革辞以囚执既九,无复心思.延明逼之逾苦,将加箠善扑。革厉色而言曰:“江革行年六十,不能杀身报主,今目得死为幸,誓不为人执笔。”延明知不可屈,乃止,日拾脱囊三升,仅余性命。值魏主清中山王元略反北,乃放革还朝。
时武陵王在东州,颇自骄纵,上召革面敕曰:“武陵王年少,戚盾性弱,不能匡正,欲以卿代为行事,”乃除武陵王长吏、会稽郡丞。革门生故吏,家多在东州,闻革应至,并贪持缘道迎候。革曰:“我通不受饷,不客独当故人筐篚。”至镇,惟责公俸,食不兼味,郡境殷广,辞讼日教百,革分判辩析,曾无疑滞。功必赏,过必罚,民安吏畏,百城震恐。府王惮之,遂雅相钦重,将还,民皆恋惜之,赠遣无所受。送故依旧订舫,革并不纳,惟乘台所给一舸。舸艚偏欹,不得安卧.或谓革曰:“船既不平,济江甚险,当移徒重物,以连轻艚。”革即无物,乃于西陵岸取石十余片以实之,其清贫如此。
征入为度支尚书。时尚书今何敬客掌选,序用多非其人。革性强直,每王朝宴,恒有褒贬,以此为权势所疾,乃谢病还家。大同元年卒。革历官八府长史,四王行事,傍无姬侍,家徒壁立,世以此高之。
(节选自《粱书·列传第三十》)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自相训勖,读书精力不倦 勖:勉励。 B.闻革应至,并责持缘道迎候 责:携带。 C.府王惮之,遂雅相钦重 相:互相。 D.傍无姬侍,家徒壁立 徒:仅仅。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江革性格刚强的一组是(3
分) ( )
①称患脚不拜 ②辞以囚执既久,无复心思
③今日得死为幸,誓不为人执笔 ④我通不受饷,不容独当故人筐篚
⑤分判辨析,曾无疑滞 ⑥每至朝宴,恒有褒贬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江革敏而好学。他六岁便能写文章。父亲去世后,与弟弟在贫困中仍能坚持读书,不知疲倦。母丧结束后,又与弟弟一起赴太学学习,成绩很优秀。
B.江革临危不挠。他曾附府王镇守彭城,彭城失守后,被魏人俘获。魏朝徐州刺史元延明软硬兼施,江革始终不从。元延明见不能使他屈服,只好放他还朝.
C.江革为官刚正。武陵王年少骄纵,高祖让江革辅佐他。江革任武陵王长史、会稽郡丞时,有功必赏,有过必罚,民安吏畏,百城畏服,连武陵王也怕他。
D.江革清正廉洁.他将要离开会稽时,百姓赠送的礼物江革概不接收,只乘坐官府给的一条小船返京,由于船不平稳,渡江危险,便在岸边搬取十多块石头来压舱。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l)见革弊絮单席,而耽学不倦,乃脱所著橘,并手割半毡与革充卧具而去。 (2)萆性强直,每至朝宴,恒有褒贬,以此为权势所痰,乃谢病还家。 参:
4.C(相:表动作偏指一方,可译为“他”。) 5.C(④是说江革为官廉洁;⑤是说江革为官干练)
6.B(江革被放还朝,是作为魏帝请梁朝放中山王元略返回北方的交换条件,而非“元延明见不能使他屈服”)
7.(1)(谢朓)看见江革穿着破旧的棉衣,铺着一层坐席,却沉迷于学习不知疲倦,/ 便脱下所穿短袄(给江革披上),并亲手把毡子割下一半给江革充作卧具,然后才离开。 译出大意给2分(“/”前后各1分);“弊絮”(穿着破旧的棉衣)、“耽”(沉迷)、“去”(离开)三处,译对一处给1分。(2)江革性格刚强正直,每到朝宴的时候,经常对此加以贬斥,/ 因此被有权势的人憎恨,于是江革称病返回家乡。译出大意给2分(“/”前后各1分);“褒贬”(偏义复词,偏“贬”)、“为……所”(被)、“谢病”(称病,托病)三处,译对一处给1分。
注意:1.关键词与“大意”不重复扣分;2.关键词译成近义词也可。 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
7. 下面一段文字如果加上一些虚词,表达效果会更好。为此,请将下面的虚词插入文中适当的地方。
插入后,将紧接虚词后的词语填在格子内。(5分)
市质监局提醒市民注意,牌号为201、202的不锈钢,耐腐蚀性不如304不锈钢,因
而在使用的过程中容易腐蚀,造成金属离子迁移至食品中的风险。并不是所有的304不锈钢均能符合GB9684—2011中的溶出限量,不锈钢材质的组成符合304牌号的要求,也有可能受其他因素的影响,金属离子溶出量超过GB9684—2011中的限量值。判断食品用不锈钢制品的安全依靠不锈钢牌号,还应该依据是否符合GB9684—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不锈钢制品》中的重金属溶出指标要求。 但 是 ①
因 此 ②
③ 不 仅
更 ④
即 使 ⑤ 参:
略
8.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虽然曾经的年少轻狂已经付诸东流,曾经的花样年华也已悄然而逝,但是步入中年的我们仍然不坠青云之志,渴望不断超越自我。
B. 随着移动时代的到来,爱奇艺、腾讯和优酷三家视频网络平台在移动端积极布局,发展迅猛,市场占有率不相上下,呈现出分庭抗礼之势。
C. 消化过剩产能督查组将严肃查处那些顶风违规生产、企图火中取栗以谋取一己之利的企业,严厉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并及时通报处理结果。
D. 地方建设特色小镇要杜绝花拳绣腿,应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打造生态价值和经济效益兼具的特色产业,给百姓带来真正的实惠。
参:
D
9. 下面是一组有关“安全”的公益图片,请你根据主题进行联想,参考图一示例,为图二、图三各配上一句符合情境的公益广告语。要求:①符合规劝意图;②语言表达准确、鲜明,通俗易懂;③每句10~15字。
图一 图二 图三 【示例】图一:一人安危牵全家,全家幸福系一人。 图二:_______________ 图三:_______________
参:
(1). 图二:食品安全系人命,一点良心不能少(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需要一点良心)。 (2). 图
三:失去一片绿叶,环境就成坏境。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以及拟写广告语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参考图一示例,为图二、图三各配上一句符合情境的公益广告语”“符合规劝意图”,然后要分析图片的情境,结合“安全”这一主题,模仿图一的例子进行拟写。分析图二可以发现,图上重点突出“点”,而这一“点”处于“良”上,由此可以由“粮食”“食品”的“安全”联系人的“良心”;分析图三可以发现,图上重点突出“环”上的一片“叶子”,而去掉“叶子”之后的“环”变
成了“坏”,这就强调“绿叶”对于“环境”的重要性。明确了这些之后,再模仿图一的例句进行拟写就简单多了。拟写的时候要符合图片情境,还要符合规劝的意图。 10.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周有光不断反思个人思想发展历程,总结中国现代化的经验教训,提出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规律”“五大自由”等思想,为当代研究者予以深刻的启发。
B. 周梅森创作的《人间正道》《至高利益》《我主沉浮》和《绝对权力》等政治小说闻名全国,被
誉为“中国政治小说第一人”,最近热播的《人民的名义》是他的又一部反腐力作。
C. 保定市徐水区发布规定,暂停向拥有本区3套及以上住宅的本区户籍居民家庭出售新建商品住房及二手住房;取得本区居住证的非本区户籍居民家庭,方可允许在本区购买一套住房。 D. 伊罗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新闻实践以及他对“宣传”与“真实性”的挑战和质询确立了他在新闻史上的独特地位,他倡导的“宣传也要讲求事实”的观点在今天得到了充分认可。
参:
C
试题分析:A 项,句式杂糅,“为当代研究者予以深刻的启发”错;B 项,搭配不当,“政治小说”不能被誉为“中国政治小说第一人”;D 项,语序不当,“挑战和质询”应为“质询和挑战”。 点睛:结构混乱是常见的病句类型,有句式杂糅、暗换主语和中途易辙等几种,句式杂糅表现为把表示同一个意思的两种说法糅合到一起,中途易辙主要表现在前面的句子没有表述完整,后面又出现的新的陈述对象,暗换主语表现为句子前面没有主语,而前句的主语不能作该句的主语。此题选项A““为当代研究者予以深刻的启发””句式杂糅造成结构混乱。
六、写作(60分,共1题)
11. 命题作文
以“变”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文体特征鲜明,不少于800字。
参:
无 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9.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300880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