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Inner Ivkx ̄lla A cult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Kfi ̄ion) 2008年第6期(第1O卷总第42期) No.6 2008(Vo1.10 Sum No.42) 我国农村师资队伍建设及对策思考 ● 田 琳 (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摘要:农村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内容。教育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这一宝贵资源, 因此,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必须大力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师队伍水平已成为当前农村教育发展的主 要课题。改革现有管理、建立健全与教师切身利益相关的各种有效机制、农村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以及营造尊 师重教的社会氛围和环境是题中之义。 关键词:农村教育;农村教师;师资队伍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458(2008)06--0076--03 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教师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说也 是教育问题。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必须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对教育的认识和要求的提高,原本默默无闻 的农村教育开始备受关注,从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到网络建 设,国家都给予了相应的倾斜和资金扶持。但是,由于城乡 二元结构的存在以及一些制度因素的障碍,农村教师的现状已经 患。另外,农村正在进行全面的税费改革,税费改革的一个结果 是减少了乡镇的财政收入,根据“分级办学”的方针,乡镇政 府财政收入的减少将会给现有的农村教育投资格局以很大的冲 击,造成农村经费的更大的缺口。在经费长期入不敷出的情况 下,教师的基本工资得不到保障,长此以往,农村教师的工资拖欠 问题会更加严重。影响了农村教师正常地生活和发展,这是一个 严重影响到农村教育的发展和农村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 一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2.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 、农村师资现状及问题分析 1.农村教师工资拖欠问题严重 目前,我国农村教师工资不能按时足额发放已经成为一个不 农村教师的素质不高是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主要瓶颈,改革 开放以来,经过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我国各级教师的水平都有了 争的事实,农村教师的工资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这也是影响农 村教师队伍不稳定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随着我国对此问题的 重视以及一些相关的出台,拖欠教师工资的问题虽然得到一 定程度的缓解,但是此问题仍然不能得到彻底的解决。甚至有不 少地方出现逐渐严重的趋势。有关调查显示,虽然教师工资因各 地一95.济发展水平不一略有差别,但农村教师能按月领到的仅是国 家基本工资,而约占工资总额3O 至4O 的津贴如考核奖、 岗位津贴、职务补贴均无从谈起,月工资收入大多在800元至 1500元之问。农村教师待遇低下直接影响了农村教师队伍的稳 很大幅度的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素质提高也较快,但是无论与 师队伍的素质还有较大的差距。 我国城市教师相比还是与国外农村教师的素质相比,我国农村教 (1)农村教师学历相对较低。教师法规定教师资格要具备一 定的学历,学历反映了人们的受教育程度和文化素质,是从事一 定层次工作所应具备的条件。农村教师队伍的学历水平总体偏 低也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下面一组数据可以详细的说明此 问题。 表i 7856名教师学历分布的百分比踟 定性,不论在经济发达地区还是经济欠发达地区,都有拖欠教师 工资的现象。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教师是我国发展教 育事业的关键环节,尤其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大多数,农 村教育对我国的基础教育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农村教 师队伍的现状更值得我们关注。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除了在城 乡二元结构下对农村教育投入的经费不足和“普九”带来的农村 中小学教师队伍的膨胀外,上世纪8。年代以来的历次基础教育 和财税改革,也埋下了农村教育经费短缺的性隐 * 收稿日期:2008—09—16 作者简介:田琳(1983一),女,山东济南市人,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田琳我国农村师资队伍建设及对策思考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如表中所反映的农村大部分教师的学历以中师为主,占到总 体的42.56 ,其次是大专为主,占到28_27 。但是其中值得注 意的是,还有0.14 的小学水平和2.86 的初中水平,这种情况 希望,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改善农村的教育环境,优化农村 教师队伍,促进农村教师队伍的良性发展,有利于我国农村人力 资源的有效开发。 在城市教师队伍中是鲜见的,农村教师队伍的学历相对低下。 (2)农村教师专业素质相对较弱。当今社会是个信息社会, 信息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农村环境偏僻,信息闭 塞,农村教师在这一个大环境中,无法通过有效的方式与外界沟 通信息,不能适应时代的变革,导致了农村教师下能及时更新自 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无法及时提升自己的专业棠贯,特别 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农村教师的专业素质已经很难 二、加强我国农村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思考 农村师资队伍水平,将极大影响农村教育的发展和农村人力 资源的有效开发,所以,采取措施,努力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已 成为促进农村教育发展的关键环节。 1.全社会加强宣传和关注,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和环境 各级部门,都要树立尊师重教的观念,大力加强对农村 适应教育的发展。同时农村教师参加教育培训的机会较少,或者 有培训也只限于课堂授课、观摩教学等。教师缺乏有效的指导也 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教师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缺少教育培训 的机会也直接影响了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3)农村教师满意度差。由于农村教师的待遇低,工资时常 被拖欠,无法保证自己正常的生活和发展,同时又缺少教育培训 的机会,导致农村教师的工作责任心不足,容易产生失落感。对 农村教师又没有相应的激励措施,干少于多以及干好干坏一个 样,这样也使农村教师失去了进取心,职业意识淡薄,农村教师的 满意度差,长此以往,势必阻碍农村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3.社会经济地位不高。教师队伍不稳定 工资是对教师劳动的肯定,是教师生存以及发展的保障。农 村教师的工资待遇低下,成为农村教师队伍不稳定的主要原因。 在待遇低的同时,农村教师还要受到来自繁重工作以及生活的多 方面的压力。工作环境恶劣,发展空问小,经费少,教师缺乏培训 的机会观摩的机会,同时社会对农村的偏见以及对农村教师 的歧视,使农村教师的自我认同感不高,对自身的社会地位评价 不高,产生了消极隋绪。面对着城市优越的发展环境,许多骨干 教师纷纷流人城市中小学,造成了许多优秀教师的流失,教师是 农村开展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关键,农村教师的流失使本来就 虚弱不堪的农村教育雪上加霜。长此以往,间接影响了学生身心 的健康发展,影响了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我国农村教师队伍的 不稳定已严重制约着农村教育的进一步发展,稳定农村教师队伍 已成为当前农村教育发展的紧要课题。 4.农村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管理机制不完善 课程改革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内最为深刻的变革,不仅 涉及到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而且也涉及 到了教师素质的提高和学校文化的重建,这将对我国基础教育发 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因素,对课程改 革的成败具有重要影响。课程改革和新课程的实施对农村教师 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但是现如今我国农村教师结构不合理 以及农村教师队伍管理的不完善。数理化教师偏多,体音美 师较少,新课程在结构上有了很大的改变,突出了课程的选择性、 均衡性、综合性,增加了一些新的知识和技能。农村教师队伍的 知识结构很难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同时我国农村教师的年 龄结构不合理,老中青的比例不适当,老年教师比例偏高,队伍老 龄化严重。也制约了我国农村教师素质的提高。 我国农村教师队伍管理机制不完善,结构单一,机制僵化,缺 乏人性化的管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农村教师队伍的发 展,影响了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 我国农村教师队伍的现状不容乐观,教师是农村教育发展的 教师的宣传力度,改变人们对农村教师的偏见,比如,认为农村教 师知识浅薄,能力差等,所以作为来讲,首先是要做好正确的 引导,使人们认识到农村教师真实的教学以及生活情况等, 从而改 对农村教师的传统观念,其次是要做好上对农村教 师的有力支持,改善农村教师现有不良状况,提升农村教师的精 神风貌,防止有损害教师利益的不良行为,加强对农村教师的管 理和指导,在和上向民众做好有力的宣传,提高农村教 师的声望,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尊师重教的社会观念,有利于农村 教师队伍的稳定发展。 2.改革现有管理,对教师实行“人性化”管理 随着我国义务教育的改革以及素质教育的扩展,传统的 应试教育越来越阻碍农村教育的发展,而在传统应试教育的 下,老师与学生都沦为分数的奴隶,教师与学生对面临着较大的 压力,所以在义务教育改革的同时。要改革学校的管理机 制,实行以教师为中心的人性化管理。减轻教师的压力,对教师 的绩效要有合理的考核标准,使教师彻底摆脱应试教育所带来的 负担,同时要使教师更多的参与学授内部的管理,充分发挥教代 会以及工会的作用,培养教师主人翁的意识。推行积极的人事管 理,精简机构,裁汰冗员,建立一支精干的农村教师队伍,充 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有利于农村教育的改革、教学质量的 提高以及农村教育的发展。 3.建立与教师切身利益相关的各种有效机制,“激活”农村优 秀的师资资源 (1)激励机制。所谓激励,就是激发人的动饥,即调动积极 性。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积极性源于人的需要的满足,人正是 在追求需要满足的过程中产生了实现目标以满足需要的积极性。 要激励起积极性一要了解被激励者有何需要,二要掌握有可能满 足其需要的资源。要优化农村的教师资源,提高农村教师的素 质,必须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尊重教师的劳动价值。在了解教 师需求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满足教师的需要,从而有 效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薪酬激励,即工资的按时足额发放并 逐步提高教师的工资水平,这是对教师最有效的激励方式,现如 今,我国农村教师工资待遇差并且不能按时发放已经是一个不争 的事实,教师的工资是教师满足生存以及自身发展的最基本的保 障,因此各级要采取措施保障教师劳动价值的实现,改革现 有的分级管理的分针以及工资发放制度,建立由国家、省级 以及地方共同分担教师工资的机制,教师工资发放与各级领 导的绩效考核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发挥各级乡镇的灵活 性以及主动陛。加大经费投入,从根本上解决拖欠教师工资的现 状,缩小与城市教师工资的差距,消除农村教师的不平衡心理。 77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6期(第10卷总第42期) 在解决教师工资问题的同时,也要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包 括教师的福利制度、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住房优惠制度等,建立 贫困地区农村教师的特殊津贴制度,各级逐步健全关于教师 的社会保障机制,完善保障的立法机制,以法律形式保护农村教 师的权利不受侵害,把农村教师的待遇与公务员同等对待,有利 于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发展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 工资待遇的不断提高,有利于农村人力资源的全面有效开发。 (3)考核机制。完善已有的农村教师的绩效考核机制,把教 师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直接挂钩,建立各级教 师规范的岗位职责说明书,规范教师的行为,明确教师的职责,在 此基础上,建立统一的工资计算以及发放制度,做到有制度可循, 在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的同时也要兼顾农村教师的压力,推行硬 性制度与软性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同时也要与培训机制以 及激励机制结合,为农村教师服务,更好的促进农村教师队伍的 健康发展。 (2)培训机制。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信息和知识已经成为 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国教育的改革以及素质教育的 拓展,也要求农村教师的知识结构要及时地更新,所以要建立针 对农村教师的培训机制。 首先对教师参与培训实行积极的鼓励,比如培训与教师 4.加强农村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也在推行着一系列的变革,农村 义务教育的改革、新课程的改革以及素质教育的拓展,在客 观上也对农村教师形成了一定的冲击,作为农村教师来讲,必须 从自身做起,来适应并推动改革的发展。 的绩效考核制度以及晋升挂钩等,尽量减少教师在培训中所支付 的成本,对有特殊困难的教师应给予理解和帮助,不能推行强制 参与。 其次要推行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课堂授课、参观交流、网络 资源等,可以集中可以分散,可以定期也可以不定期.推行灵活多 样、综合运用的授课方式,可以较好的利用教师的业余时间。 (1)改变传统观念,提高农村教师自身素质。要立足农村发 展的现实状况,看到农村教学环境以及教学设备的不足,同时也 应该看到农村丰富的资源,作为教师来讲,不要有抱怨情绪,要扎 根农村,结合地域特点,以及农村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设计课程,培 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动手实践的能力。 (2)在参加培训的同时,要随时学习理论知识以及实践经验, 提高自身的素质。教师不仅要掌握教学所用的业务知识,要多方 面、多渠道的获取各种最新的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结构,同时要 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在平时的学习以及实践的基础上,提升自 身的素质与能力。为Ih己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口 再次培训要具有针对性,对于不同的主体要区别对待,比如 对农村学校各级领导的培训要较多的培训其管理方面的知识,提 升他们治理学校以及管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和能力,对于农村 一线教师,就要较多的培训其业务知识,保证其知识结构的及时 更新以及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能较好地满足农村学生对知识的 需求。 通过培训,改变教师传统的授课方式.能够使农村老师顺利 的适应新课改的发展,也提升了教师的发展空问.也有利于教师 参考文献: [1]教育科学研究所.2004/2O05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0 E23夏茂林,冯文全.农村教师队伍不稳定的成因及对策探析_J].教育探索,2006(1). E33叶志筑.葶村教师流失的社会分析[刀.文教资料,2005(23). E43陈爱华.文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路径I-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E53杨会良,刘永瑞.我国农村教育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及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3). (接第75页) 调整农业的内部结构:一方面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等措施来贯彻落实我国的生态农业建设;另一方面农民要自觉提 高自己的生态意识,积极投身于我国的生态农业建设中。 5.完善土地的流转机制,促进生态农业规模化生产 6.以产业化方式促进生态农业发展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针对传统计划经济下产前、产中和 产后的内在联系被割裂而提出来的。其目的在于把割裂了的产 供销各环节重新连接起来,构成涵盖农业扩大化再生产全过程的 目前,我国实行的是以家庭为单元的生产经营方式。由于生 态农业很难以规模化生产,往往导致能流、物流、信息流、价值流 的中断,不利于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d王不利于 农业生态系统的系统平衡。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农村改革, 完整的产业链条。农业产业化对生态农业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是有利于s- ̄/Jri农民收入。二是可以提高农业的竞争能力。但 是,我国生态农业产业化水平还很低。为了促进生态农业产业化 发展,我们必须花大力气加强农产品基地和龙头企业建设,理顺 、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关系,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根据区 完善和发展农村土地改革,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 上,注重农户间的“联合”,积极探索一条规模化经营的路子。 参考文献: 域的资源条件和市场需求,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口 [1]严力蛟.中国生态农业[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 E23卞有生.国内外生态农业对比一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 [3-I张厚甫.发展生态农业问题研究口].农村经济与科技,2002(7). E43李新平.中国生态农业的理论基础和研究动态 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0(11). E57贺峰,雷海章.论生态农业与中国农业现代化口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2) E63李有斌.中国生态农业的主要问题及其发展重点与方向EJ7.甘肃农业科技,2007(5).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