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设计类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

来源:化拓教育网
第10卷第5期 Vol.10 No.5 2019年10月 CHUANGXIN YU CHUANGYE JIAOYU Oct. 2019

设计类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

张学东

(安徽工程大学艺术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摘要] 地方高校承担着为区域培养人才以及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这就需要以全体学生为对象,将创新创业教育全面融入专业教育,树立专业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设计类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需要与区域创意设计产业、专业培养体系、产学研用实践教育的深度融合,形成“围绕一个核心,聚焦两个发展,构建三层体系,形成多方协同”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关键词] 设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9)05−0046−03

创新创业教育是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规划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人才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与模式。其目的在于以创新成果孵化创业实践、以创业需求促进创新发展。地方高等学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适应社会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以促进学生技术技能、创业素质及创新应用发展能力的提升为核心,做到“就业有岗、创业有道、发展有余”[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完善产教融合的发展路径、落实“学以致用”的教育原则,因此,地方高等学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树立“专业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以全体学生为对象,将创新创业教育全面融入专业教育,鼓励学生开展知识资本化的工作,使研究成果成为新的生产要素[2]。

地方高等学校设计类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要围绕“创什么新与创什么业”“如何创新与如何创业”“如何培养创新创业意识能力”等三个问题展开。以应用型设计人才培养为核心,围绕区域创意设计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专业培养的教育规律与产学研用实践教学内在要求的各个环节,形成“围绕一个核心,聚焦两个发展,构建三层体系,形成多方协同”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一、以应用型设计人才培养为核心

设计是一种创造性活动,目的在于引导创新、促进商业成功,并提升人们的日常生活质量,创造更好的世界。设计的过程是策略性解决问题的过

程,即解决人们面对产品、系统、服务及体验等存在的问题。因此,设计是一种跨学科的专业,需要综合运用创新方法、技术成果、商业行为、消费者动向等知识来解决问题,并对解决方案进行可视化传达,以提供新的价值及竞争优势。

一方面,根据国家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8)》的分类标准,设计产业属于文化创意产业的一部分。根据分类标准,创意设计服务大类包括广告设计与设计服务两个中类以及互联网广告服务、建筑设计服务等五个小类。除此之外,分类标准中有关的设计产业还包含内容创作生产以及文化辅助生产、中介服务两个大类中的部分内容。另一方面,设计产业还属于生产性服务业。在第二产业制造企业中的设计相关部门均涉及设计学类相关专业,比如产品研发、广告策划与设计、设计管理、产品管理等部门。

设计学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面向设计产业的服务,为创意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根据《设计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要求,设计学类专业应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意识、科学理性精神、丰富人文知识、前沿艺术修养和系统专业知识,掌握相应的设计、表达、沟通和管理技能的高层次、应用型艺术设计专门人才[3]。

二、聚焦区域产业特点和设计发展趋势

(一)聚焦区域创意设计产业,凝练专业发展特色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

[收稿日期] 2019-02-28;[修回日期] 2019-09-15

[基金项目] 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工业设计创新促进安徽制造业转型升级机制与路径研究”(AHSKY2016D83);安徽省省级教学研究

重大项目“区域产业发展与安徽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特色构建:以设计类专业为例”(2016jyxm0103)

[作者简介] 张学东(1975—),男,安徽望江人,安徽工程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设计理论及实践,联系邮箱:xuedong@126.com

理论研究 张学东:设计类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 47

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现代设计日益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各领域各行业,呈现出多向交互融合态势。根据《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0 号)和《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26 号)等文件精神,设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要立足于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和创意产业发展,聚焦国家设计产业政策趋向、区域产业分布特点及发展状况,以适应现代设计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实际需求。积极对接地方政府、产业企业,成为服务和引领地方经济发展的催化剂,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极具特色的专业发展道路。

以安徽省为例,“十三五”期间将围绕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等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新体系。为服务安徽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实现“美好安徽”的发展需要,《安徽省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行动计划》明确了设计与制造业、数字内容产业、人文环境、文化与旅游、特色农业、文化产业等融合发展的“设计+”战略。以“设计+文化”,推动徽派文化资源传承与发展的系统化创意设计;以“设计+新兴产业”,促进机器人、电子信息产业、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的创新设计发展;以“设计+生活”,提升建筑、园林、装饰的设计水平和动漫、游戏产品的内容创新能力;以“设计+商业模式”,促进软件与硬件整合的设计创造以及商业模式创新。

按照“专业对接产业、学业连接就业、创业衔接职业”的专业集群建设思路,设计类专业要对接区域特色产业集群,提升人才培养的竞争优势与核心竞争力,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专业发展特色。产品设计、工业设计专业聚焦《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发展布局,重点为现代农机装备、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以及智慧健康和新能源交通工具等领域提供创新设计服务。环境设计、工艺美术、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为安徽区域文化和地方企业提供设计支撑,具体表现在围绕安徽地方物质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资源以及手工技艺、工艺美术品的传播、传承与创新,重塑与发展安徽企业的品牌。

(二)聚焦设计产业发展趋势,构建专业交叉体系 从农耕时代的传统设计到工业时代的现代设 计再到知识网络时代的创新设计,设计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设计的目的、手段、方法、理念、价值等方面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突飞猛进,设计的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设计的范畴和边界也在不断扩展。设计对象、设计构成、设计方法、商业模式、设计人才的变化共同构成了设计范式的变化。设计从对形式、功能的创造发展到对品牌、体验的考量,并围绕服务、商业模式整合创新。设计的对象从符号和物质实体转向行为、服务、流程和生态系统;设计的构成从平面、色彩、立体的艺术层面转变为科技、文化、艺术、人本、商业层面;设计方法转变为用户数据挖掘、网络协同设计、用户参与、智能化信息集成和共享、计算与虚拟现实、快速打印等新方法。

设计的发展对创新设计人才的知识深度与广度、学科交叉及人才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计师由过去的问题解决者变为氛围的营造者、过程的引导者、资源的整合者,这就要求设计师具备丰富的交叉知识、强大的联想应用能力以及丰富的设计专业知识、高尚的道德品格。因此,设计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大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强化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重视知识价值为基础的精神与物质、多样性与整体性、人性与社会环境价值之间的有机联系,通过对这些价值的均衡探索,设法创造出和谐的人类生活环境[4]。

三、构建三层次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一)构建层级化的教育体系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逐步提升与发展的过程。其初级阶段是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普及与通识教育,其次是创业教育与实践锻炼的模拟性教育,最高层次是为具有创业需求与创业欲望的学生提供指导与帮助。因此,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需要进行层级化的安排,对低年级进行启蒙教育、中高年级进行能力培养、毕业生进行实战实训锻炼。

一年级聚焦问题意识。改变学生在高中应试教育环境下的美术教育思想观念。建立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独立思考的思维品质,培养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创业意识,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教育的普及性知识。

二年级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单个、微小的设计项目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需求层面了解和满足消费者与用户的需要。

48

三年级从社会、经济、技术、商业角度思考设计问题,进行实践性和前瞻性的教育。一方面,结合专业学习培养创造性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创新学院(或中心)开设“设计研究方法”“设计前沿发展”“创业路径指导”等课程,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所需的经营管理、组织、协调、交流、沟通等能力。

四年级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系统思维能力,熟练整合和运用前三年所学的专业技能。对有创业意向、创业能力和创业背景的部分学生,以创新创业模拟与实战训练为主[5]。同时,结合学校创业学院、创客空间、创业大赛等载体,推进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路演与孵化。

(二)构建宽基础的能力体系

学生创新创业发展的前提是具有宽厚的设计基础能力,这有助于他们面对社会变化能及时进行调整与发展。因此,设计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应围绕创新力、表现(达)力、技术力、分析(观察)力和整合力进行训练,重点突出创新思维能力、造型感受能力、技术敏锐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以及对用户、社会、文化的洞察能力的培养。

创新力的基础是掌握一定的自然、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备适当的创造理论和方法;表现(达)力包括对艺术的鉴赏、评价能力,对造型、形态的表现能力,以及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模型、计算机表达能力;技术力要求对设计材料的性能及其加工制造熟悉,对技术、工艺了解,对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敏感;分析(观察)力注重培养学生独立的设计评价和观察能力,掌握用户、市场、社会研究的方法并能指导设计,具备市场分析、预测能力;整合力主要是培养学生全局性和系统性考虑设计项目综合实现的能力,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沟通技巧和合作能力,了解设计项目评估过程的方法及设计流程的组织与管理,具有发现问题并及时提出改进方法的能力[5]。

(三)构建系统性的课程体系

相互割裂的单科课程的学习妨碍了对知识的深层理解[6]。为了提高学生的各种创新创业能力,形成以能力为目标的课程体系,消除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理论课程与设计类课程之间的分割、脱节或重置的现象,需要建立课程群与课程环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

课程群是指围绕某种或某类能力的培养而形成的相关课程的组合,课程环是指围绕某一个项目的完成而组成的课程组合。如果说课程群所构建的

2019年第10卷第5期

能力是培养学生的目标,那么课程环的设置就是实现能力提升的方法和路径。通过确立从低年级到高年级能力培养的要求,设定各个学期的教学重点,形成若干个以核心课程为中心的相对完整又相互支撑的课程环。不同学期的课程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形成螺旋式上升的循环构架[7]。

以问题为引导、以项目为载体的课程群和课程环整合了不同学科的知识,让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知道了为何而学及如何应用的问题。

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多方协同实践环节 (一)课堂教学与实验(实训)教学协同

打通课堂教学与实验(实训)教学,实现两个课堂的联动,形成实验(实训)教学对课堂教学的有力支持,实现艺、工、文不同学科的充分结合和深度交叉。

秉承打牢基础、拓宽专业、交叉共融的创新实践教学理念,实验(实训)教学树立“三结合、三提高”的教学理念:智能与技能、艺术与技术相结合,提高人文与科学素质;知识、技能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验感性教学、科学研究与设计项目相结合,提高综合创新设计能力。基于此,打破按照专业设置实验室的框架,建立设计基础训练实验平台、数字化技术实验平台、多媒体与虚拟技术实验平台、创意研发实验平台等实验平台。实现实验(实训)教学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认知体验,客观与主观、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感性体验,理性知识与实验感性知识相结合的审美体验,情境化的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过程体验等“四个体验”。

(二)学科竞赛与项目研究的协同

为了让学生了解最新的设计发展趋势与研究动态,积极鼓励教师带领学生进团队、进项目,以实现教学和科学研究有机融合。通过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指导,提升学生的科学研究与设计实践能力。

一方面聚焦有影响力、级别高的设计竞赛,鼓励学生参加专业性的学科竞赛;另一方面组建“创意设计协会”等学生社团,鼓励学生跨专业围绕设计项目组成设计团队,参加多学科、多专业交叉融合的学科竞赛。

(三)学校教学与企业合作的协同

与企业共建多种形式的校企实践基地,将企业的设计资源引入课题。积极与制造业企业、设计公司开展基于课程、项目的合作模式。重点引入符合

(下转第148页)

148

2019年第10卷第5期

构建将有助于我国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发挥应有的作用,在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水平、区域经济增长、社会发展方面起到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红春,龙治坚,胡尚连,等.校企合作下高校创新创业实

践基地的建设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36(4): 242-244.

[2] 于兆勤,张育广,刘琼辉,等.创新创业训练与孵化基地

建设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9,38(5): 238-240,248.

[3] 王秀芝,刘志强,吴祝武.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国

内外研究进展[J].中国高校科技,2019(4):92-96. [4] 孙珊.高校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生态圈”模式的构建[J].

教育与职业,2019(9):59-63.

[5] 常青,王凌玉.新时代高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构建的思

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3):146-149.

[编辑:何彩章]

(上接第48页)

设计发展方向、区域新兴产业的设计或制造企业联合开设实验班,突出各专业学生与教师的交叉、融合培养。紧紧抓住设计发展对交叉人才的需求,系统探索创新实验班的管理模式、运行机制。完善学生遴选、教学模式、人员聘请、项目设定、业绩考核等过程管理体系,引入合适的战略合作企业,达成双赢的合作模式。

邀请杰出企业家和优秀校友,与学生分享创新创业成功经验,从团队搭建、股权结构、融资模式、商业模式等环节对学生进行指导。邀请创业成功的企业家、正在创业且有一定成效的在校学生或校友来校讲座与指导,为创业学生和企业家提供更加广泛的交流空间[8]。

面向地方主导产业打造创新教育与创业孵化基地,加强与地方政府、各类创意类园区进行合作,对接政策资源,打造“创新+创业”一站式创客空间。引导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和创业基地对照产业链需求进行分类与整合,形成校地协同、校企协同、教科融通、汇聚合力的创新创业育人 机制。

参考文献:

[1] 冀宏,顾永安,张根华,等.应用型人才培养视阈下的创

新创业教育探索[J].江苏高教,2016(4):77-80. [2] 余昶,王志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学术论

坛,2013(12):231-235.

[3] 张学东,孟向红.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生涯辅导需求

及其对教育的影响[J].黄山学院学报,2012(6):91-95. [4] 金泽勋.21世纪设计教育之展望[C]//.李砚祖,编著.外

国设计艺术经典论著•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5] 张学东.以学生为导向的工业设计专业课题体系[J].

企业科技与发展,2012(20):82-84.

[6] 顾佩华,李昇平,沈民奋,等.以设计为导向的

EIP−CDIO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9(3): 47-49.

[7] 张学东.以课题为导向的工业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与教

学模式[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4(20):59-62.

[8] 马永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生态系统的构建途径——

基于清华大学创业教育的案例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5):137-150.

[编辑:胡兴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