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化拓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公共经济学-名词解释

公共经济学-名词解释

来源:化拓教育网
名词解释阿罗不可能定理 P庇古税 P62财政 P乘数效应 (百度百科)搭便车 P43道德风险 (百度百科)蒂伯特模型 P394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 P38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 P28公品 P42公共选择 P84公共选择学派 P13供给学派 P12宏观税收负担 P220后转 P235混合产品 P43混合经济 P7混转 P235货币学派 P12货币 P经济发展阶段论 P111具有外部效益的混合产品 P74俱乐部产品 P78俱乐部理论 P395凯恩斯主义 P10科斯定理 (百度百科 待补充)理性预期学派 P12劣值品 P82逆向选择 (百度百科)帕累托改进 P22帕累托效率 P22前转 P235市场失灵 P40-59税负归宿 P235税负痛苦指数 P223税收乘数 P442税收转嫁 P234投票悖论 P88瓦格纳法则 P110外部效应 P45现代新古典经济学派 P12新凯恩斯经济学派 P11新自由主义 (百度百科)用脚投票 P394间财政关系 P393支出乘数 P442中位选民定理 P88自然垄断 P47解释内容在民主社会中,不可能找到一种投票程序,它所产生的结果既不受投票程序的影响,同时又尊重每一个人的偏好,能将所有个人的偏好转换为一种社会偏好,并作出前后一致的决策,这就是阿罗不可能定理。外部效应导致效率损失,为了校正负的外部效应,可以通过征税的方式来使得其边际私人成本加上税收正好等于边际社会成本,使资源的配置达到效率水平,这种校正性的税收称为“庇古税”。在征收庇古税后,具有负外部效应的产品就不会生产得过多,另一方面也为环境治理筹集了资金。财政指的是一个国家的为达到既定的目的,对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和公债等作出的决策。财政工具主要包括三类:一是财政支出类工具,如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二是财政收入工具,主要指税收;三是赤字和债务,按照财政收支关系及财政赤字的变化,又可以分为扩张性的财政、紧缩性的财政和中性的财政。乘数效应(Multiplier Effect)是一种宏观的经济效应,也是一种宏观经济控制手段,是指经济活动中某一变量的增减所引起的经济总量变化的连锁反应程度。财政乘数是研究财政收支变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其中包括支出乘数、税收乘数和平衡预算乘数。搭便车是指,如果由市场提供公品,消费者很容易也很有可能通过隐藏自己的偏好,而不承担公品的成本。搭便车问题使得公品的提供量远远低于公品有效配置的数量要求,这是市场失灵的突出表现之一。道德风险是指,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的同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 或是,当签约一方不完全承担风险后果时所采取的使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自私行为。道德风险亦称道德危机。通常由信息不对称问题引起的。道德风险有三大特征:(1)内生性特征;即风险雏形的形成于经济行为者对利益与成本的内心考量和算计;(2)牵引性持征;凡风险的制造者都存在受到利益诱惑而以逐利为目的的;(3)损人利己特征;即风险制造者的风险收益都是对信息劣势一方利益的不当攫取,换言之,风险制造者与风险承担者的不对称存在。蒂伯特模型是指,美国经济学家蒂伯特用“用脚投票模型”来解释辖区间的竞争对社会福利的影响。其中有8个假定:(1)有足够多的可供居民选择的辖区,每个人都能够找到满足其需求的社区;(2)居民有迁徙的完全自由,每个人都可以无代价地迁移到一个最能满足其偏好的辖区;(3)人员的流动性不受任何就业机会的约束和;(4)人们完全了解各辖区之间公品和税收的差别,不存在信息失灵;(5)人们对辖区的偏好仅考虑公品和税收问题,不考虑其他因素;(6)公品和税收在各辖区之间不存在外部效应;(7)公共服务的单位成本不变,各辖区都以最低的平均成本提供公品;(8)辖区可以颁布排他性的区域规划法——徒弟用于某些用途的法律。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是指可以通过收入再分配,改变资源的初始配置,让市场发挥作用,就可以使个人效用处于社会效用可能性边界上,同时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而不必直接干预市场。它表明,社会如果有使现行资源分配不公平的倾向性,无须直接干预市场价格,损害效率,相反,社会只需要以被认为是公平的方法在人们之间转移资源就行了,如征收总额税。因此,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在强调促进公平的同时,仍是非常注重发挥市场效率作用的。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是指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资源的配置效率可以达到帕累托最优,实现帕累托效率。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有一个重要的内涵,即帕累托效率标准关心的是每个人的福利,而不是不同人的相对福利,也就是说,它不关心收入的不平等问题,因此使富人更好、穷人境况不受影响的变化仍然是帕累托改进,并且个人福利只取决于其自身感受。公品是指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即一些人对这一产品的消费不影响另一些人对这一产品的消费,一些人从这一产品中收益不会影响另一些人从这一产品中得到利益,收益对象之间不存在利益冲突)和收益的非排他性(即产品在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利益不能为某些人或某个人所专有,不可能将一些人排斥在消费过程之外,不让他们享受这一产品的利益)的物品。在民主社会,公共决策过程并不是个黑箱操作过程,公共部门的公品支出是通过政治程序决定的。公共选择理论就是用经济学的方法研究政治问题的一种理论,即从经济学角度研究非市场决策,因此,也被称为政治经济学。公共选择学派以198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布坎南为代表。批评了主流经济学将经济市场和政治市场割裂的研究方法,继承了主流经济学关于“经纪人”的基本假定,运用经济学方法研究非市场决策,认为政治制度就像市场制度,政治家就像企业家,选民就像消费者,选举制度就像交易制度,选票就像货币,的制定者同“经济人”一样,在政治市场上追求他们自己的最大利益,即政治利益,而不管这些利益是否符合公共利益。因此公共选择学派认为,公共决策会产生官僚主义,对经济的干预不一定能实现社会利益的最大化,主张减少对市场的干预,即使是公品的供给也应该引入竞争机制。供给学派以拉弗和费尔德斯坦为代表。反对对经济活动的干预,认为市场经济是可以自动达到均衡的,如果达不到均衡,原因也在于国家执行的财政或货币。供给学派认为,凯恩斯扩大了国家的开支,为了弥补开支,就要增税,增税使得劳动者和资本家不能够获得应有的工资和利润,这在两方面对总供给产生了破坏作用,一方面损伤了劳动者工作的积极性,劳动时间和劳动量减少了,另一方面损伤了资本家投资的积极性,企业雇佣的工人数量下降了,两者减少了社会商品的总供给和就业人数。供给学派用拉弗曲线来解释税率高低对税收的影响,主张大幅度减税以促进储蓄和投资,增加供给,进而扩大课税基础,提高税收收入,消除财政赤字,最终通货膨胀也可以得到控制。但是供给学派的主张对于消除滞胀特别是财政赤字的效果并不明显。宏观税收负担是指一个国家的总体税负水平,通常用一个国家一定时期所取得的各种收入的总和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来表示。后转指买方通过降低购买产品、服务或要素的价格,将一部分或全部税收负担转移给卖方的活动,这种转嫁方式与商品流动的方向是相反的,因此也称为逆转。混合产品也称为准公品,是指介于公品和私人产品之间,具有不完全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混合产品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具有非竞争性和排他性的产品,例如,公园、剧院、高速公路和桥梁等,这些产品在消费者的数量未造成拥挤的情况下,增加一个消费者不会损害其他消费者的利益,也就是说具有非竞争性;但是要组织某些消费者从这类产品中得到好处是完全可行的,通过收取一定的费用就可以做到,因此又具有排他性。另一种是具有竞争性和费排他性的产品,例如提供的教育、卫生防疫、保健医疗、住房保障等服务,只要符合条件的消费者都可以享受,具有非排他性,但是由于数量是有限的,会造成消费者之间的过度拥挤,因此又具有很强的竞争性,往往需要花费很长时间的派对成本才能享受。介于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之间,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互为补充,呈相互融合之势,共同提供社会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模式混转指对一个纳税人而言,前转和后转同时使用,即将一部分税款向前转嫁给商品购买者,另一部分向后转嫁给商品供应者,也就称为散转。货币学派以1976年诺内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弗里德曼为代表。认为凯恩斯理论的重大错误在于忽视货币发行量过多的消极作用,认为货币发行量增加可以解决失业而不顾及可能带来的通货膨胀后果。强调货币在宏观经济活动中的地位,认为资本主义宏观经济的毛病在于有效需求不足,但认为财政是“滞胀”的根源,主张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最大限度的发挥市场的作用,只要代替使用“单一规则”的货币郑超,即确定一个固定的货币供应量增长,就可以解决“滞胀”问题。货币指一个国家根据既定目标,通过银行运用其工具,调节货币供给量和利率,以影响宏观经济活动水平。货币工具一般包括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也被称为银行三大法宝。其他货币还有道义劝告、信用放款、存贷款基准率等。货币也可以分为扩张性、紧缩性和中性的三种。经济发展阶段论由美国经济学家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提出,该理论认为,在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初始阶段,由于基础设施落后而私人资本积累又是有限的,公共部门的投资在国家总体投资中的比重较高,为社会提供诸如道路、交通、治安、医疗和教育、法律和秩序以及卫生等必不可少的公品和服务,都需要有足够的公共部门的投资,来促使经济和社会发展由不发达阶段进入中等发达阶段。具有外部效益的混合产品是指,具有一定的竞争性,但具有较低的排他性,同时又通常会产生很大的外部效益的混合产品。在存在外部效益的情况下,这类混合产品的消费既给消费者自身带来效用,同时也给消费者之外的其他人带来一定的好处。总体看来,当混合产品的外部效益很大时,要求公共提供;当外部效益很小时,由市场提供也不会造成很大的效率损失。当某种产品具有不完全的非竞争性,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排他性时,如果免费提供,势必会造成过度消费。如果通过市场提供,解决对混合产品的拥挤问题的一个可行办法是形成俱乐部,按照消费者对混合产品的偏好将消费者划分为不同群体,即俱乐部,每个成员只从自己的俱乐部的公品中获得收益,对其他俱乐部的公品没有偏好。这类产品也被称之为俱乐部产品,其具有排他性,可以通过俱乐部会员资格将不愿付费的消费者排除在外,从而解决了可能产生的“拥挤”效应问题。俱乐部理论是指:如同企业一样,地方的辖区规模既不是越大越好,也不是越小越好,而是有最优规模要求的。地方辖区好比一个俱乐部,地方提供的公品就像俱乐部产品,具有一定的排他性,成员愿意为享受服务支付相应的费用。凯恩斯主义是建立在凯恩斯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认为存在大量的“非自愿”失业,由于工资具有“刚性”,劳动力市场是不能出清的,认为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有效需求不足”,提出了三大心理规律: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流动性偏好和对资本资产未来预期的收益递减。主张积极干预经济,认为财政支出具有乘数效应,公债对于一国的经济是有益的,有利于刺激经济增长,有利于刺激经济复苏,有利于扩大就业并可以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外部环境,即扩大开支,实行财政赤字,刺激经济,维持繁荣。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并且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小,那么,无论在开始时将财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实现资源配置的帕雷托最优。理性预期学派以199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卢卡斯为代表。假定单个经济单位在形成预期时使用了一切有关的、可以获得的信息,并且对这些信息机芯理智的整理。一方面,人们对经济未来变化的预期总是尽可能最有效地利用现在所有可以被利用的信息,而不是仅仅依靠过去的经验和经济的变化。另一方面,也不排除不确定因素的随机变化会干扰人们预期的形成,使人们的预期偏离其预测变量的实际值。因此,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如果运用财政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那么人们就会根据对未来可能产生的影响做出预期,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这种预期下的调整将使得财政无效,除非实行“出其不意”的。劣值品是指,消费者对其效用评价过高的私人产品,也称之为有害物品,如烟、酒、毒品、等,消费者对其的需求超过了合理需求,这时他的需求被认为是不合理的。所谓“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应该定义为信息不对称所造成市场资源配置扭曲的现象。经常存在于二手市场、保险市场。当市场交易的一方如果能够利用多于另一方的信息使自己受益而对方受损时,信息劣势的一方便难以顺利地做出买卖决策,于是价格便随之扭曲,并失去了平衡供求、促成交易的作用,进而导致市场效率的降低。“逆向选择”在经济学中是一个含义丰富的词汇,它的一个定义是指由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和市场价格下降产生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进而出现市场交易产品平均质量下降的现象。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存在着一些和常规不一致的现象。本来按常规,降低商品的价格,该商品的需求量就会增加;提高商品的价格,该商品的供给量就会增加。但是,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性和机会主义行为,有时候,降低商品的价格,消费者也不会做出增加购买的选择(因为可能担心生产者提供的产品质量低,是劣质产品,而非原来他们心中的高质量产品);提高价格,生产者也不会增加供给的现象。所以,叫“逆向选择”。 说明逆向选择是无处不在。如果有某种资源配置状态,通过一定的调整能使一些人的境况得到改善,而其他人的境况至少不变坏,那么这种资源配置状态肯定不是最优或最有效率的,这种调整被称为帕累托改进。如果有某种资源配置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任何可行的调整都无法使得调整之后一些人的境况变好,而不使其他任何人的境况至少不变坏,那么这种状态就是最好的。这种资源配置状态即被称之为帕累托效率。帕累托效率是评判资源配置状况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实现帕累托效率标准需要满足三个条件:生产效率、交换效率和产品的组合效率。前转指卖方通过提高所出售的产品、服务或要素价格,将一部分或全部税收负担转移给买方的活动,这种转嫁方式与商品流动的方向是一致的,因此也成为顺转。市场失灵,也被称之为市场缺陷,即市场机制存在的缺陷或不足之处。市场失灵主要出现在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经济运行三方面。一、资源配置方面的市场失灵主要体现在:1、市场无法提供公品,包括出现搭便车等现象;2、市场无法校正外部效应,在市场经济下,外部性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在存在外部效应的情况下,资源配置并不是最优的,是存在效率损失的;3、市场无法消除竞争失灵,在现实市场经济中,某种程度的垄断似乎更是一种常态,从而导致市场失灵;4、市场无法解决信息失灵,在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信息少的一方处于劣势地位,信息多的一方处于有利地位,可能利用对方的无知而导致效率损失。二、收入分配的市场失灵体现在:1、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参与竞争的起点是不平等的,即个人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禀赋可能相差悬殊;2、市场经济强调公平竞争,由于存在资源配置的市场失灵,规则公平也是难以完全做到的;3、市场是存在激烈竞争的,是充满风险的,收入分配的结果也可能是不合人意的;4、市场经济下人们的偏好是不同的,有些人的偏好可能不是最理性的,也会影响收入分配的结果。因此,在市场经济下,即使社会分配是符合效率要求的,但是其分配结果并不一定符合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标准。三、经济运行的市场失灵主要体现在:1、周期性经济波动,而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对经济的稳定增长有阻碍作用;2、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无论是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都会对经济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3、失业,在现实中,劳动力市场是难以出清的,即无法实现充分就业。;4、国际收支失衡,在一定时期,由于贸易逆差或资金的大量流出,可能导致国际收支失衡,使得外汇储备下降,最终导致货币贬值,造成金融危机,而过多的贸易盈余、过快的外汇储备增长也是国际收支失衡的表现。税负归宿是指税收运动的终点或税负的最终归着点,即税收最终是由谁来承担的。税负痛苦指数由美国《福布斯》公司用来对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微观税负进行比较,并每年公布指数和全球排名变化,为企业及其雇员提供投资和就业指导。它的计算是将一国或地区与企业和个人密切相关的主体税种的最高边际法定税率直接加总,共包括5个指标,即公司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险税(包括雇主社会保险税、雇员社会保险税)、财产税和销售税(或者),将这5个税种加总进而计算得出总税负。如果实行减税,税收减少△t,IS曲线将向右方移动,产出水平将增加b△t/(1-b),-b/(1-b)被称为税收乘数。(见教材)税收转嫁就是各经济实体通过各种手段将税收负担全部或部分转移给他人的活动。如果投票人的偏好是多峰形的,采用过半数规则可能得不到唯一结果,这时投票过程的次序对投票结果非常重要,不同的投票次序会产生的不同的投票结果,这种现象被称之为投票悖论。19世纪末,德国财政学家阿道夫.瓦格纳研究了许多欧洲国家以及美国公共支出规模的扩张问题,认为随着经济中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公共部门支出的相对规模也将增长,这一观点被称为瓦格纳法则。瓦格纳认为,公共支出的增长是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一些新的情况将不断涌现,对提供的公共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导致公共活动不断增长。外部效应也称外部性,指一个人的行为对他人产生了额外的利益或成本影响,但这种影响并没有通过价格反映出来,因此也无法得到报酬或进行赔偿。也就是说虽然某人承担了成本,但没有获得对应的利益,或者虽然某人获得了好处,但是并没有为此支付价格。按照所产生的成本和利益的不同,外部性又分为正外部效应和负外部效应,当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时,则存在负外部效应;当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时,则存在正外部效应。按照经济活动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生产的外部效应和消费的外部效应。20世界70年代后,许多经济学派都对“滞胀”提出了自己的解释,如货币主义学派、理性预期学派、供给学派、公共选择学派等,尽管这些学派的理论依据和主张各不相同,但是都反对对经济的过多干预,主张市场调节和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这些学派被统称为现代新古典经济学派(或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派)。新凯恩斯经济学派诞生于20世界70年代资本主义出现“滞胀”现象时期,以斯蒂格里茨和曼昆为代表。该学派增强了原凯恩斯主义所忽视的所谓得微观经济学基础,为主张干预经济提供了理论指导。坚持原凯恩斯主义市场是“非出清”的这一假设,但认为,价格是粘性的,而不是原凯恩斯主义所说的价格是刚性的,工资不是不能够调整,但调整需要时间,提出了效率工资论和菜单成本论。吸收了理性预期学派的理性预期假设,认为即使有理性预期的存在,国家的经济也是有积极作用的,能够影响产量和就业。主张在短期内适时适度地实行积极的财政货币干预经济。新自由主义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是一种经济和政治学思潮。它反对国家和对经济的不必要干预,强调自由市场的重要性。但不同于古典自由主义,它提倡社会市场经济,即只对经济起调节以及规定市场活动框架条件的作用。在国际上,强调开放国际市场,支持全球性的自由贸易和国际分工。新自由主义者反对社会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环境保护主义和民粹主义,认为这会妨碍个人自由。新自由主义的特点和主要内容是:市场是完全自由的竞争、倡导个人主义、提倡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支持发挥“看不见的手”的力量、反对国家过多干预经济、主张私有化。居民出于追求自身效应最大化的动机,会选择从公品供给成本较高的辖区向公品供给成本较低的辖区迁移,在全国范围内寻找地方所提供的公品与所征收的税收之间的最佳组合,选择他们最喜欢的社区,并接受和维护该辖区地方的管理,这个过程就是所谓的“用脚投票”。间财政关系,即指统一国家内不同层次以及同层次之间财权和事权的划分以及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安排。支出乘数(Government expenditure multiplier):支出引起国民收入的增加量与支出的增加量的比值就是支出乘数。其公式表达式为;Kg=△Y/△G 式中:Kg代表购买支出乘数;△G代表购买支出增加额;△Y代表由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动量。(见教材)在一个多数决策模型中,只要所有人的偏好都是单峰形的,多数票规则的结果所反映的就是中位选民的偏好,因为选择该不仅使中间投票人获益最大,也是其他人损失最小,这就是中位选民定理。对于那些规模经济敏感的部门,如电信、供电、供水、供气、铁路等行业,大规模生产可以降低其单位成本,提高收益,因此,一旦某个公司占领了一定的市场,实现了规模经济,就会阻碍潜在竞争者的进入。因为新进入该行业的公司由于生产达不到一定的规模,成本会远远高于大公司,难以与大公司展开竞争,无法生存。因此,在规模经济显著的行业,特别容易形成垄断,这就是所谓得自然垄断。自然垄断的形成有其合理性,通常其产品中固定成本所占比重非常大,而变动成本所占比重很小,并具有很强的地域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9.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300880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