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高二会考语文阅读
选择题
1.下列对句子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文章开头紧扣题目,说明“木叶”的来历,以及对后代诗歌产生的影响。
B .“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引用这些诗句,都是为了说明古代诗人特别喜欢使用“木叶”一词,因此“木叶”在古诗中很常见。
C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
设问开头,引出对“木叶”与“树叶”在诗歌运用上的分析。 D .“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嘉树,橘徕服兮。”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木叶”就是“树叶”,引用诗句说明古诗句中“树”和“叶”是常见的,而“树叶”连用不常见。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引用诗句说明这些诗人使用“木叶”是受了屈原的影响,是从屈原的诗句中得到了启发。
2.下列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恨私心有所不尽 B .臣欲奉诏奔驰 C .下流多谤议
D .庶刘侥幸,保卒余年【答案】 D
【解析】 A 私心:古:自己的心愿,今:为自己打算的念头;降驰:古:奔走效劳,今:快速奔跑: C 下流:古:负罪受辱的处境,古今:卑鄰龌龊
3.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斡旋互相推诿六言六弊诲人不倦 B .脉搏不可思议知者安仁进退维谷 C .焦燥草菅人命如切如磋青春永驻 D .怠慢绘事后素察颜观色活名钓誉【答案】 B
【解析】 A 项弊改为蔽, C 项燥改为躁, D 项颜改为言。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如果)乃能衔哀致诚(诚意)比及三年(等到) B .若甚怜焉(你)久不见若影(你的)比得软脚病(近来)
C .吾与点也(和,跟)与赢而不助五国也(结交,亲附)而读书者与之(许可,同意) D .其言不让(谦虚,谦让)不学之过也(过错)大母过余日(经过)
【答案】 A
【解析】 B .若甚怜焉(像) C .吾与点也(赞同,许可) D .大母过余日(来看望)
A .《丹柯》选自《伊则吉尔老婆,小说融入了浪漫主义色彩的民间传说和寓言。高尔基,苏联作家,主要作品有《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三部曲,长篇小说《母亲》等 B .1982年,巴西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他的长篇小说把幻想和现实融为一体,勾画出一个想象中的世界,反映了拉丁美洲的生活和斗争。”
C .在情节的运行方式中,整体上都遵循着一个基本的模式:发生一发展一高潮一结局。课文《在桥边》就是一个典型的情节运行的基本模式。
D .小说最终要表达的不是某事实,而是一种具有审美魅力的真实。而艺术的真实与生活的真实有着密切的关系,两者很难分辨,所以,艺术的真实其实就等于生活的真实。
【答案】 D
【解析】“艺术的真实其实就等于生活的真实”说法错误。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渔鼓刘绍英
芦苇砍倒后,长哥把丝网一条条收进了船舱,又从舱底翻出用布兜衷着的渔鼓,就上渔鼓是长哥父亲留下的。每到芦苇欲倒后,父亲就会与长哥背着布兜,抱着渔鼓,沿澧水河挨家挨户地送吉祥。父亲的声音浑然低沉,有了些苍凉,长哥的声音清脆高亢,透着年轻,鼓声打出的节奏则沉闷敦厚,似八月隐雷。这时,农闲下来的乡亲,渔鼓打到哪,他们就会跟到哪。走过整个村子,送给各家的唱词都各不相同。回来的时候,糯米檻
粑、绿豆皮、泡芝麻糖之类的,就会装满布兜。更有些小把戏,好奇地偶尔伸出手去摸一把渔鼓,便一路跟着父子俩,直到父子俩上了船,他们才怏快地转去。每到这个季节,乡亲们似乎伸长脖子等着父子来,一年上头,家家图个吉利热闹。父亲死后,长哥就没再一个人上岸打渔鼓。
长哥翻过了堤坡,就走进了堤坡下的村子。
村子里很安静。有儿只鸡在路边悠闲地抓着草堆。长哥走到第一户人家的门前愣住了,门上了销。长哥记得这家有个十七八岁的姑娘,姑娘红唇白齿,长得好看。每次父亲与长哥来,她都会给父子俩泡上一杯茶,茶递到长哥手里,姑娘就会说:“喝茶润嗓哩!
”长哥看她,
她就红了脸,头一低,进到里屋去了。等到长哥渔鼓的声音响起,她又会从房里出来站到旁边很认真地听。记得那年回到船上,长哥晚上就做了个梦,梦里自己娶了这个姑娘。
长哥有些沮丧,拿渔鼓的手很自然地垂了下来。
长哥走到第二家去,刚到院门口,一条黑狗冲了出来,对着长哥狂吠,吓得长哥手里的渔鼓差点掉到地上。
“谁来了?”院里一个气力不足的声音。
“我,打渔鼓的。”长哥忙回答,还是抬起腿进了院门。狗伸着红舌头,望着长哥已不再吠。
长哥看见了一个老人衷着床被子躺在藤椅上,在屋槍下晒太阳。太阳正照在老人的脸上,那脸便有些生动。长哥走到老人的跟前,老人眯着
眼,看着长哥的渔鼓咧嘴就笑了:“哦,打渔鼓的呀。我耳朵背,听不见。儿子到乡去了。”
长哥点了点头,心里明白,家里没有其他人,老人耳朵又听不见,这渔鼓要打给谁听呢?长哥还记起,这是村主任家。平常这个日子,村主任家是坐了一会儿,电视插播广告,那些头扭了过来。有儿个半大的孩子起身围住了长哥打渔鼓的,给我们唱流行歌曲吧。"
“唱两只蝴蝶。” “唱老鼠爱大米。”
长哥起身。这些前几年还流鼻涕的小把戏,像野地里的蒿草,窜高了。
长哥歉意地说:“我不会唱流行歌,我打渔鼓就送吉祥,说水浒,说好汉故事。”说完,长哥就把渔鼓敲了两下,和着节奏,用他逐渐低沉浑然的声音唱了起来:“一送恭喜二送财,三送……”
这时,广告已插播完毕,那些头又都扭向了电视机,不知谁把音量开大了一些,渔鼓的敦厚
的梆梆声和长哥逐渐有了些苍凉的声音就一点也听不见了。
6.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 .作者善于通过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心理,以形写神,如“手摩挲着渔鼓有些粗糙的蟒皮”就写出了长哥当时的紧张、感动。
B .小说颇葙诗意地写长哥那年做了一个梦,梦里自己娶了那个长得好看的姑娘,表明长哥是个有些浪漫、向往美好爱情、爱幻想、有梦想的民间艺人。
C .“小把戏”喜欢听的是流行歌曲,对渔鼓不感兴趣了。说明渔鼓是一种高雅艺术,曲高和寡,不是普通人能够欣赏的。
D .“村子里很安静。有几只鸡在路边悠闲地扒着草堆
②第二次,声音低沉浑然、苍凉,反映了长哥看到渔鼓被人冷落后的无可奈何,以及前途茫然无法确定的忧伤、失落。
③对比。通过前后两次声音的对比,写出了长哥心态的变化,突出了长哥的失落、伤感和无法预料命运的忧愁。
9.看法一:担忧渔鼓这种传统的民间曲艺逐渐消失。
①有人喜欢听长哥打渔鼓,传统民间艺术被冷落;②仅有的一些人在看电视,传统民间艺术被新事物取代:
③渔鼓人敦厚的梆梆声一点也听不见了,暗示了传统民间艺术已经没落。看法二:担忧民间艺人的生存状况和命运。
①哥遭受的悲凉况味,熟悉的乡村变得冷清。没有人再听渔鼓;②仅有一些人看电视,孩子让他唱流行歌曲;
③长哥“逐渐有了些苍凉的声音就一点也听不见了”,暗示了传统民间艺人命运堪忧。看法三:两者兼而有之。
【解析】 试题分析:
6.A.“手摩挲着渔鼓有些粗糙的蟒皮”是动作描写、细节描写,不是神态描写,且并不能表现其“感动”。 B .“爱幻想”不恰当。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