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古代相反相成的艺术辩证思想

来源:化拓教育网
口 姜耕玉 中国古_f弋相反相成的艺术辩证思想 HUNDRED SCH00LS IN ARTS 120 文章编号:1003~91o4(201 1 J06—0120—05 中国古代相反相成的艺术辩证思想 姜耕玉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18) 摘要:老庄的“道”与儒家的“和”,其对立统一的思想,都显现着“天人合一”的整体 观。中西古代哲学强调的“一”,即是“同一”的特有整体的代码。中国艺术创构在对独特性 的追求中,着眼于表现事物的复杂联系的整体生态背景。考察古代艺术辩证法的形式范畴 的基本构成,我们把相反相成的艺术生成系统的基本构成法则,概括为二:一是对立统一的 基本关系与张力整体,二是整体和谐,均衡、对称与立体的结构效果。 关键词:中国古代艺术史;相反相成;艺术辩证思想;反(返);和;艺术学理论 中图分类号:JO1 文献标识码:A “一切美感创造活动都是以活动的一种对立为 具体,有反有正,有偏有侧,有聚有散,有近有远,有内 依据的”。 从艺术生成机制考察,老子的“相反相成” 的哲学观点,正是中国艺术辩证法的灵魂。艺术辩证 法是艺术魅力的生成机制,它构成一个相反相成的艺 术生态系统。 有外,有虚有实,有断有连,有层次、有剥落,有丰致, 有飘渺, 此生活之大端也。故山川万物之荐灵于人, 因人操此蒙养生活之权,苟非其然,焉能使笔墨之下 有胎有骨,有开有合,有体有用,有形有势,有拱有立, 有蹲有跳,有潜伏,有冲霄,有崩劣、有磅礴,有嵯峨, 有蟥岘,有奇峭,有险峻,一一尽其灵而足其神。”@石 涛从对山川万物的自然生态系统的辩证要素的揭示, 引入对艺术创造中笔墨形象的辩证要素的构成的阐 述。石涛主张“搜尽奇峰打草稿”,只要倾心于山川I 谢林又说:“在艺术哲学的概念中,相互对立的 东西是联系在一起的。”@任何艺术构成都是一个联 系的宇宙,是处于矛盾的同一性之中的复杂的整体生 态系统。如果说艺术辩证法是关于联系的科学方法, 那么它是建立在尊重与维系艺术生态的基础上。 老庄的“道 ’与儒家的“和”,其对立统一的思想, 都显现着“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董仲舒在《春秋繁 露・基义》中,曾从“合”的方面论述事物的矛盾和联 系,他说:“凡物必有合,合必有上必有下,必有左必 有右,必有表必有里,必有美必有恶,必有顺必有逆, 必有喜必有怒,必有寒必有暑,必有昼必有夜,此皆其 合也。”上下、左右、表里、美恶、顺逆、喜怒、寒暑、昼 万物,深入显现内心与复杂微妙的人生感悟,从对山 川的整体自然生态的艺术呈现中,完成其独特形象的 发现与包蕴,这就使山水画面有了“一一尽其灵而足 其神”的可能。 艺术作为“第三自然”,是一个充满生命意蕴的 有机整体。福尔克特在论述艺术作为审美对象时说: “每一件艺术作品都是一个小天地,一个微观世界。 夜,是自然与人生中普遍存在的、也是最常见的辩证 范畴。董仲舒视野中的“合”,正是对立的双方处于 统一体的生态性的凸现。中国艺术创构在对独特性 除审美对象外,任何事物都是大量因果链条贯穿和交 叉的地方,这些链条一部分从外部进入事物,一部分 出自事物而作用于周围环境。只有审美对象形成一 个例外:它从所有依赖关系中脱出,完全在自身中生 的追求中,着眼于表现事物的复杂联系的整体生态背 景。清代画家石涛有过一段精彩描述:“山川万物之 活、呼吸和漂浮。总之,它是个自成一统的整体。”福 作者简介:姜耕玉(1947一 ),男,汉,江苏盐城人,东南大学世界华文诗歌研究所所长,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南大学 艺术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合作导师。研究方向:艺术批评与理论,电影艺术研究,新诗理论。 121 l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艺术百家2011年第6期总第123期 HUNDRED SCH00LS IN ARTS 口 尔克特一再强调艺术形象要发生审美作用,“就必须 了前所未有的境地。 表现为一个有机的整体”⑨,艺术世界高于现实生活, 对立统一的规律,被历代中外哲学家、艺术理论 也体现于所有关系的更加具有内在逻辑的相关依赖 家所重视。老子最早提出“反者道之动”。孔子的 性、完整性。这种关系不是从外部而是从内部显示出 “声一无听,物一无文” 之说,则贴近辩证法范畴。 来,“仿佛是从一个内在中心产生出来并排列成一个 东晋葛洪曾对生活与自然的现象作过更具体深入的 有机整体 ’。按我理解,所谓“内在中心”,是指艺术 阐释:“虽云色白,匪染弗丽;虽云味甜,匪和弗美。 家创造的心灵,而出自艺术家心灵的创造的作品,其 故瑶华不琢,则耀夜之景不发;丹青不治,则纯钩之劲 生命就在于各种关系的矛盾纠葛与形象整体,具有既 不就。火则不钻不生,不扇不炽;水则不决不流,不积 高于现实生活又切人现实生活的艺术真实性。 不深。故质虽在我,而成之由彼也。” ‘质虽在我,而 每一种艺术形式或形象,以及艺术构成的每一个 成之由彼”,如此强调“彼”之不可缺少的重要地位与 部分,每一个环节,都是一个个有机整体。一切艺术 作用,恰点出了辩证艺术形式范畴构成的要处。这也 的场景与细节,都是在内在的联系中成为艺术的有机 正切入西方古典美学的观点。黑格尔将“差别”规定 生命而鲜活地存在,每一个艺术形象中都包含着辩证 为“二者的相互关系的差别”,并称这种“相互关系” 因素。譬如拉斐尔的《奇迹之渔》,表现信徒们在捕 为“排斥和吸引” 。毕达哥拉斯派从音乐的数量关 鱼时节突然发现圣主显灵。画面通过线条关系分出 系的研究中找到了一个辩证的原则:“音乐是对立因 三人一组的两只船,左边小船以耶稣为主,右边小船 素的和谐的统一,把杂多导致统一,把不协调导致协 与耶稣相对的一端是舵手,比尔跪在耶稣膝前,耶稣 调。” 辩证法的一般原理,诚然贯穿于艺术领域,但 T-"里拿着天堂钥匙,圣约翰在比尔后面,扑向前去的 也代替不了对艺术自身规律的研究。艺术辩证法是 姿态,右边船上两人弯腰把双手伸向河网,却抬头看 从艺术自身的特点和实践出发,是对艺术构成的本质 前方左边船上。画面上人物的手臂动作、面部光线的 的切人,是在对艺术特殊的规律与现象进行观照中作 明暗变化、衣褶线条的对比等,都表现着某种联系。 出的深刻概括。所谓相反相成,通俗地说,是指两个 从而使每只船上的人物形象之间与两只船的人物形 相反的东西中间有同一性,所以二者能够处于一个统 象之间,构成耶稣与信徒、群组与群组之间相互对立 一体中,又能够互相作用、互相转化。考察古代艺术 的关系张力与融合的整体。正如傅雷说,“他并不想 辩证法的形式范畴的基本构成,我们把相反相成的艺 用对照来引起一种强烈的感情,而努力在这幅画上造 术生成系统的基本构成法则,概括为二。 成一片和谐,以诞生比较静谧的情调。因此,一切举 一是对立统一的基本关系与张力整体。 止,动作,衣褶,风景,都蒙着静谧的伟大性”@。因 艺术辩证法范畴首先是由各种差异面相对立统 此,艺术作为研究对象,就要去认识艺术的联系,需要 一而构成艺术联系体。在艺术结构中,没有差异和矛 把艺术作为一个经纬万端的有机生命系统来看待,考 盾,就没有联系,没有相对立的两面,就形成不了张 察其各种构成因素的联系,以及这些因素构成整体的 力。任何一种艺术“关联”(范畴),都是X,l- ̄面之间 结构和层次。从内部与外部、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 的联系。“反者‘道’之动”,《文子・道原》中称为 部诸种联系中综合地把握对象,以达到对艺术的多层 “反者,道之常也。”相反对立,是事物存在的常态,其 面、全方位的认识,使艺术的本真面貌在理论描述中 根由在阴阳之道。《老子》认为,“有无相生”、“长短 和盘托出。 相形”、“祸福相倚”、“物极必反”。“则盈,敝则新, 艺术辩证法概念或范畴,就是根系于内在联系的 少则得,多则惑。”《礼记・乐记》称:“乐盈而反,以 艺术整体之中,建立在对艺术联系的全方位、多层面 反为文。”宋代周必大也说:“时不否,则不泰,道不 的认识及系统研究的基点上。每一对艺术辩证范畴, 晦,则不显。” 都是说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之中,在相 都是在艺术整体的大系统中,并在艺术的动态过程中 反对立的同一状态下生成与生长,而相反对立的双方 显现其质的规定性,即它所包含的全部意蕴。如果孤 又是互为依存、互为转化,事物的正面潜伏着朝相反 立地研究某种艺术辩证关系,看不 ̄llX,/象受到整体中 方面变化的可能,事物的反面也蕴含着正面因素。从 诸种关系的作用和影响,势必发生支离现象。过去那 反向去思维,从反面去把握和显示事物的涵义,以反 种直线因果或单一平面的思维定势,只能窒息和阉割 为文,晦中见显,无疑更具有表现力。 丰富复杂的艺术有机整体,使艺术辩证法机械化、简 儒家的“和”的观念,与“道”的对立转化的概念 单化。只有把艺术当作小宇宙考察,真正获得对艺术 构成互补,“和”与“反”同样重要,是中国艺术辩证法 对象在整体联系中所具备的辩证要素的认识,从艺术 建构中不可缺少的理论机制。《国语・郑语》具体提 的各个层面到整体的多维结构中把握其相互作用、相 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并强调切忌“以同裨同”。 互依存的关系,方有进入拟立艺术辩证法形式范畴的 其“和”非“同”而“和”,是“殊”“异”相合而“和”。 可能。大多古代艺术辩证法形式范畴,所获得的对艺 这里不妨摘录《左传》中晏子与齐侯公的一段对话: 术关联的整体把握,无论在内涵与外延方面,都达到 “公日:‘‘睢据与我和夫。’晏子对日:‘据亦同也,焉得 口 姜耕玉 中国古代相反相成的艺术辩证思想 HUNDRED SCH0OLS IN ARTS 122 为和?’公日:‘和与同异乎?’对日:‘异。和如羹焉。 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 的艺术生成机制,才是关注差异面对立的艺术H的。 艺术辩证法要素正包蕴于这种“合二而一一”的矛盾整 体形态之中。 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声 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 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 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君子听之,以 平其心,心平德和。… 晏子虽是喻“政平”(政和), 中西古代哲学强调的“一”,即是“问一”的特有 整体的代码。老子“反者‘道’之动”,另一层其“返” 的意思,即返本复初的本义,体现了老庄之道的内核 精神。如此反、返而合,形式与精神相融合,赋予辩 法形式以精神的容器,或者说,艺术辩证法形式本身 凝聚着特有的文化结淀。这即是人类的智慧与思想 但“和”,作为贯穿味与声的构成自身的核心,作为x,l- 立中求同一的哲学精神,却也成了古代艺术辩证法的 理论基石之一。刘勰《文心雕龙》称“异音相从谓之 和”凹。艺术家对艺术辩证法的具体运作中的成效大 小,往往取决于“异”(对立)而“和”(和谐)的程度。 因此,“和”是对“反者‘道’之动”的重要补充,是对 “道”由相反对立的关系向对立面转化的催动与延 续,并且标举艺术辩证法的最终的形态。 艺术中的差异面对立的同一性,对建构艺术辩证 法范畴至关重要。光有差异面对立,还不是辩证法, 只有达成对立面的同一,才有辩证法。矛盾的同一 性,可以视为整个辩证形式运动的实现过程中的唯一 标志。福尔克特通过分析柯勒乔的三幅圣母像,得出 结论:“一种相反的运动;b-向可以与一种占主导地位 的运动特点相结合”。“统一存在于两个相迎、相遇 和相阻的运动的合成之中。”又以拉斐尔的圣乔治像 为例:“龙和骏马的线条热情地倾斜向上,骑士和剑 的线条则在同样的意义上热情地倾斜向下。两种运 动方向的相互作用构成了这件艺术作品的统一灵 魂。” 只有达到对立面的同一,才不会割断艺术的联 系,不会割断不问断地流动着的东西,才不会使活生 生的东西简单化或僵化。福尔克特称“画有圣塞巴 斯蒂安的圣母像显示了一种运动的真正音乐”。 如果说差异与对立仅仅揭开了艺术的隐秘的帷 幕,仅仅描画了张力空间的轮廓,那么对立面的同一, 方有显现艺术世界的全部复杂微妙的关系与形象意 蕴及空问感的可能。不难看出,差异面对立的同一性 在艺术辩证法中的重要性。首先,x,l- ̄面双方相互联 结、相互依存,双方处于一个统一体中,,if- ̄q于保持艺 术的生态关系。换句话说,艺术辩证范畴依赖于一个 统一体关系,这个统一体关系具有真实丰富的包容性 的特点。再则,对立面双方相互贯通,包含着依据一 定条件各自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趋势。因此说,这种 统一体的关系,是生动的、可变动的,具有发挥辩证艺 术效能的极大潜力。我们可以从这一层面上认识艺 术美的创造。过去人们对辩证法存有偏见,一味强调 矛盾斗争即“对立”,甚至把矛盾引向对立的两极,而 使“统一”显得虚假或过于勉强,因而不可能建构真 正的艺术辩证法范畴。我们对作品的辩证法研究,在 差异面对立的情况下,就是要寻找对立面之间的内在 联系,发现和造成“合二而一”的内在一体性。构成 对立面双方互相作用、互相依存、互相贯通、互相转化 信仰的不可分性,从董源、倪瓒、白涛的中国tlj水 , 到拉斐尔、柯勒乔的油画,都是这方面的佐证。中 古典艺术家在创作实践中,表现为主体悟性, ’至存 艺术体验中灵感来临时,也足在返依本根与无限自F}1 的精神境界中,引出神奇的想象之天马的飞翔,伟大 的艺术形象诞生于精神的天空。艺术辩证法的形式 分析,离不开对独特形式所粘附的精神痕、文化痕的 追踪与显现。譬如,朱耷笔下的一花一一禽,都成_r他 那冷傲孤独的悲剧精神形式,就艺术形式而论,!j!lJ受【1 何绍基所说,“愈简愈远,愈淡愈真。天空壑占,写个 精神”,是典型的中国智慧形式及其岂术精神的体 现。 差异面x,l- ̄的关系,从作品的特定情境与诸多天 系中显现意义,才能赋予形式的质感。这种质的天 系,一方面表现在差异面对立,一方而表现存对立两 之间互为依存的整体合一。冷色与暖色作为艺术辩 证范畴,正是揭示了这种质的关系。冉一种是在叙述 性艺术中的戏剧冲突,一般表现为本质关系【:的矛盾 与对立。著名电影导演爱森斯坦说:“存艺术领域 里,这种动态的辩证原则体现为‘冲突’。…‘L六J为艺术 永远是一种冲突。”⑩戏剧冲突的发生、发展和高潮, 就是揭示人物之间的质的关系的过程。 剧情的高 潮部分,冲突达到白热化程度,也使人物性格的本质 特征得到y ̄yj'-展示。从情节的结构看,亚里斯多德所 谓“突转”概念,就是“指行动按照我们所说的原则转 向相反的方面……是按可然律或必然律而发 卜 的” 。人物行动或故事的发展“转向相反的方 ”, 正是造成完全出乎人们意料与悬疑的情节张力的动 因。 艺术作品一旦具备较大幅度的张力场,也就有了 辩证要素,有了成熟的艺术辩证形式结构的可能。仟 何一种“关联”及张力空问,都在艺术创造的 『I{状 态中生长和发展。艺术营构总是自然为之,不留人T 痕迹,人为巧合或强扭的做法,只会抹煞差异询、对 面之间活生生的联系,因而也难以产生张力空问 我 们说艺术辩证法是对艺术的联系的深刻揭示,即是刈 艺术规律的自觉认识和自然顺应。 艺术世界的丰富多彩与复杂性,本身就是 许许 多多的差异与对立的因素构成,并结成了错综交织、 相互包容、相互贯通的关系网。建立存这一艺术整体 123 I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艺术百家2011年第6期总第123期 HUNDRED SCHO0IS IN AR rS 口 联系基点上的艺术辩证法,使每一矛盾对立面双方的 形象创造具有极大的空间与潜力。这从每一个艺术 辩证法的生成系统。 平衡对称,是对立面的同一的特殊表现。差异面 对立的双方达成关系的平衡,并且具备对称性,这样 构成的同一性的形式,可能成为最佳的艺术辩证形 式。平衡对称,主要表现在形式的定性方面,如形状、 命题中都体现出来。譬如,清代陈仅说:“繁处独简, 简处独繁;平处忽耸,耸处忽平;合处能离,离处能合; 此运局之新也。因小见大,因近见远,因平见险,因易 见难,因人见己,因景见情,此命意之新也。平字得 奇,俗字得雅,朴字得工,熟字得生,常字得险,哑字得 响,此炼字之新也。” 这段话提出运局、命意、炼字等 层面求新的途径,触及若干艺术辩证法范畴。这不仅 动作、色彩、线条、光、音调等定性方面的差异,结合为 外在的统一与内在的秩序。平衡是一种秩序感,对称 产生美。对称美是中国古典形式美的重要特色,实际 上也是中和之美的特有表现。西方有人称“黄金分 都是着眼于对立面双方的联系与变化,从逆向思维与 促使对立面的相互转化中寻求生机、获得新的奇妙效 果的可能,同时,又是从语言文学的整个创作过程出 发,建立创新的艺术辩证法机制。真正的艺术家与艺 术鉴赏家,不仅十分关注艺术创新,而且旨趣于艺术 结构中的差异面对立与多样性统一,他们希望发现其 中更多的艺术“关联”,以致从本真而复杂的艺术整 体中造成与显现的张力场的奇异效果。 二是整体和谐,均衡、对称与立体的结构效果。 儒家所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刚而无虐,简 而不傲”、“圆而且;b-,方而复圆”、“正能合奇,奇不失 正”之类,则是强调“中庸之道”、“中和之美”。而从 矛盾的同一性的角度理解,“和”正与“反”相辅为统 一整体。天地合而万物生,唯有“和”,方能产生美。 “中和”之“和”,有和谐之意。与其说“美在统一” (黑格尔语),不如说“美在和谐”(别林斯基语),虽 然二者都是指向联系的艺术整体,但和谐比统一更高 一级。赫拉克利特说:“差异的东西相会合,从不同 的因素产生最美的和谐。”@柏拉图在《会饮篇》中引 述了赫拉克利特的观点,强调“谐和由对立面组成”, 乃至称“音乐家的艺术是把差别结合起来” 。和谐, 一方面从质上显出对立面结合的整体,另一方面也消 除了这些差异面的纯然对立状态,因此它们相互依存 的内在联系就显现为本身高度协调一致的整体。 和谐是一种精神的升华与生命的境界。《周易》 日:“保合太和。”《诗经》日:“神听和平。”都把“和” 推向很高的位置,是一种形上的神性境界,这是中国 哲学的“和”的另一层含义,也可以理解为“道”的精 神特征。这一旦运用或体现于具体艺术之中,可能构 成纯粹的辩证形式,以精神容器的质感与神秘性,呈 现“和实生物”的艺术奇观。清代方薰论画说:“设色 不以深浅为难,难于彩色相和,和则神气生动,否则形 迹宛然,画无生气。”四方薰以绘画设色的“和”的难 度,作为画面形象的“神气生动”的效果的验示,是有 深邃眼光的。艺术效果是一种整体结构的作用,其标 志,不是以每一对差异面的对立统一,而是达成所有 差异面、对立面的整体结构的和谐。惟有整体和谐, 惟有造成艺术的生态环境,才有艺术与美的生成与增 值,才有艺术形上的高级审美形态的呈现。我们应该 从艺术创造的深层次及高级审美形态方面,理解艺术 割最美”,是形式主义美学。从矛盾关系N-,平衡对 称是艺术生态关系的标示。艺术辩证范畴依赖于这 种艺术生态关系。 任何一对艺术辩证范畴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 在总的错综复杂的艺术的诸多“关联”中发挥整体效 应。艺术中差异面对立的双方互联互通、互渗互补而 归于一体,是以造成艺术的整体建构为特征。如果说 艺术的整体是一个复杂的联系体,那么艺术辩证范畴 往往就出现在多种联系的相互交叉、相互作用、相互 投射和渗透的最佳位置。它出现在单一层面上,其相 互作用和交感沿着一条反馈环路进行。但更高级的 艺术辩证范畴,在联系的整体中形成多层面的交流, 可称为立体式结构,占据一峰之多面的峰顶位置。这 里可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单式多边反应”。虽然是 一对辩证范畴的运作,但由于体现于艺术体的“关 联”的要紧处,似有“一树干枝,一源万派”之势。中 国古代艺术所谓“石有三面佳处,不过一峰;_路看两 溪幽处,不逾一树”@,可以理解为这种辩证形式类型 的艺术图式。再一种是“复式叠出交映”。艺术的联 系是丰富复杂的。在多种联系的交织处,常常出现 两、三对艺术辩证范畴的交叉(交迭)运用。譬如叙 述性艺术在组织纷纭复杂、交互错综的人物纠葛和冲 突中,往往将隐与显、起与伏、张与弛、直接与间接等 辩证形式有机交织或穿插在一起,造成“狮子滚球” 式的笔缘,取得“先觑定阿堵一处已,却于阿堵一处 之四面”四的多维艺术功能。再如在复杂的画面结构 中,浓与淡、明与暗、远与近、疏与密等,也是互相交 错、叠映、渗透。从某一方位可作“全景式”显示,从 某一角度却显出多层次感,突出近景,却又透视着中 景、远景。艺术家的兴奋点,正在于对这种多边关系 的辩证艺术焦点(最佳位置)的探寻和把握,以获得 一石两鸟、一笔多用的艺术高效的奇观。 艺术辩证法形式的多重“关联”,是着眼于艺术 整体的立体化的建构,是一种多方位、滚动式的多功 能艺术生成机制。透过某一关节点,能够对多种形象 作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的艺术描写。它以全方位的开 放性与接纳性,拥有艺术表现的极大空间与潜力,而 成为艺术生成的优化结构模式。当然,这需要艺术家 对复杂事物把握的睿智与各种关系的驾驭能力,只有 大手笔才能够发现和创造这种艺术奇迹,从“峰顶” 口 姜耕玉 中国古代相反相成的艺术辩证思想 HUNDRED SCHO0LS IN ARTS 124 去探视与表现艺术对象的各个侧面或全貌,并擅于从 动态变化中去把握艺术对象的本质。 这种多边关系的聚焦或“峰顶”,是在艺术创造 的整体建构中自然出现或必然要出现的。艺术中不 同辩证形式(范畴)的交叉与交融,是艺术的整体联 系中的特有现象,不仅在于它们之间的特殊联系,还 在于多种对立面之间活的联系。在一件艺术品中,各 种不同的关系的结合,就必然构成一种新的、简洁或 ⑦—89负。 《国语・郑语》。 ⑧⑨⑩⑩⑩⑩⑩葛洪《抱朴子・勖学》,见《诸子集成》。 转引自《列宁全集》第55卷《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74年 版.第97页。 转引自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 版。第33页。 周必大《皇朝文鉴序》,见《宋金元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年版。 庞大复杂的联系体。意义空间在彼此之间流动,统一 与聚合产生秩序。艺术整体结构的离心诸力与向心 诸力的相反相成,持续不断地发生作用,中心化和一 体化的过程,同时伴随着反中心化和反一体化的过 程。如此动中之静的整体的多样化的统一,构成艺术 生命中静态的常量,而且也使艺术充满活力。 (责任编辑:帅慧芳) 《左传・昭公二十年》。 刘勰《文心雕龙・声律》。 福尔克特《作为完成的有机整体的审美对象》,转引自刘小枫 主编《人类困境中的审美精神——哲人、诗人》,知识出版社, 1994年版,第217页。 ⑩⑩艾森斯坦《对待电影形式的辩证态度》,转引自岩崎昶,陈笃忱 译《电影的理论》,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年版,第106页。 亚里斯多德《诗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33页。 ①谢林《艺术哲学・导言》,转引自刘小枫主编《人类困境中的审 美精神——哲人、诗人》,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第104页。 ⑩⑩陈仅《竹林答问》。 转引自朱光潜《西方哲学史》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 版,第35页。 ②③谢林《艺术哲学・导言》,转引自刘小枫主编《人类困境中的审 美精神——哲人、诗人》,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第111页。 董仲舒《春秋繁露・基义》。 世界书局,1943年版。 ⑩③⑨②转引自《列宁全集》第55卷《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74年 版,第221页。 方薰《山静居论画》。 戚廖生《石头记序》,见《戚蓼生序本石头记》,人民文学出版 社.1975年影印本。 ( 石涛《苦瓜和尚画语录》,见沈子承《历代论画名著汇编》,上海 ⑤福尔克特《作为完成的有机整体的审美对象》,转引自刘小枫 主编《人类困境中的审美精神——哲人、诗人》,知识出版社, 1994年版,第204页。 金圣叹《读第六才子书西厢记法》之十七,见《第六才子书王实 甫西厢记》。 ⑥傅雷《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北京三联书店,1985年版,第88 Art Dialectic Thought¨Oppose Each Other but also Complement Each 0ther¨in Ancient China JIANG Geng—yu (School ofArts,Southeast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 210018) Abstract:”Tao’’in Taoism and”harmony”in Confucianism all embody the overview of”unity between men and na— ture”.Ancient Chinese and Western philosophy stressed”one”.that is the code of”alikeness”.Chinese art COIl— struction pays much attention to represent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 among things and its integral ecological back— ground.Investigating the basic composition of the form category of ancient art dialectics,we could divide it into two. Firstly,it is an integral unity full of tensile force.Secondly,it has a harmonious,symmetrical,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Key Words:Ancient Chinese Art History;Oppose Each Other but also Complement Each Other;Art Dialectic Thoughts;Retreat;Harmony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