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伦理思想的历史梳理与理论阐释——读《中国伦理思想史》(上中下三册)
2006年第2期 No.2,2006 浙江社会科学 2006年3月 Mar..2006 ZHEJIANG SOCIAL SCIENCES 中国伦理思想的历史梳理与理论阐释 读《中国伦理思想史》(上中下三册) 口 方国根 伦理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儒家为主于的思想体 综观《中国伦理思想史》,具有如下特点: 系中的核心内容,其思想遗产宏富,在中国哲学史、思想 其一,针对问题,突破难点,紧紧围绕封建社会的道 史和文化史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自20世纪以来, 德伦理问题展开系统、深入的理论探讨,提出了一系列极 国内学术界对中国传统伦理思想,或以个案、人物,或以 富启发性的见解。本书是作者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断代、专题,或以综合、宏观的形式,进行了多方面、多层 提出“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大背景下,首先撰写出的一 次的研究和探讨,成果颇多。特别是2O世纪8O年代在中 部较系统的中国伦理思想通史。作者敢于正视我国20世 国掀起了“传统文化研究热”,在总结和反思中国传统文 纪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初期围绕道德内涵、道德的阶级 化伦理思想的过程中,撰写出并出版了一批有学术见解、 性和继承性等问题所展开的激烈论争,从8O年代社会发 产生一定影响的高水平专著。由沈善洪(曾任杭州大学 展的历史高度,力图对封建道德伦理的发展阶段、本质特 校长)、王凤贤(曾任浙江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经过多年的 征或特色、基本内容、发展规律等作出整体把握、阐释和 酝酿和辛勤笔耕,率先撰著的《中国伦理学说史》(上下 剖析,解答、探讨如何处理道德的阶级性和继承性的关系 卷),就是其中的一种,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分别于1985年 问题。 4月和1988年11月出版,曾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 本书中的“导论”是全书的总纲,作者开门见山地阐 和反响。此书尽管出版已近二十年,在学术界仍有一定 明了自己的学术宗旨和基本学术见解。首先,对什么是 影响,早有再版的呼声。经作者授权,并稍作修改和完 伦理学说、中国伦理学说史进行了界定,认为伦理学说就 善,由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日重新出版发行。 是以道德现象作为研究对象,而中国伦理学说史就是研 究和探讨中国伦理思想发展规律的科学。进而将中国伦 为使每卷的篇幅更加适中、合理,改为《中国伦理思 理思想学说的主要内容归结为人性、道德起源和本质、道 想史》上中下三卷,共包括导论和六十五章,123万字。作 德规范、道德修养、道德理想五大方面的问题,并以此为 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观点、方 全书的总纲,贯穿始终,从而使其主旨特别鲜明。由此出 法,从伦理与政治、经济、哲学、宗教、艺术等相互关系的 发,作者删繁就简,将中国两千多年的伦理学说的发展划 广阔视域出发,在充分掌握第一手原始资料和国内外有 分春秋战国时期、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宋元 关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紧扣中国伦理学说发展的历 明时期、明代中叶至清代前期、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史演变这一主线,对上迄春秋战国下至“五四”运动长达 时期六大时期。作者对中国伦理思想的特征与演变发展 两千多年的中国伦理思想学说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考 阶段的揭示,是否确切、妥当、完备,可以争辩和讨论,但无 察、梳理和探讨,不仅对中国古代伦理道德发展的历史阶 疑是下了一番工夫的,也是有自己的见解的。又如阐明 段、本性特征、基本内涵、内在矛盾、理论价值和意义等进 伦理道德与政治、宗教、哲学等之间的关系,对不同历史 行了总结和揭示,而且对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学说在各个 时期诸多派别和主要人物伦理道德思想的梳理、分析等 历史时期所表现出的伦理学术思潮、派别、主要代表人物 等,从中都能窥见作者精湛的见识。书中体现作者学识 思想和观点等,都一一进行了深入的爬梳、甄选、阐述和 见解的地方很多,散见书稿各章节之中,大家可以通过自 分析,从而较清晰地勾勒出中国伦理思想学说的历史发 己的阅读感受、体会。 展的基本脉络和学术发展概况。 其二,资料翔实,内容全面而又突出重点。通过对中 224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方国根:中国伦理思想的历史梳理与理论阐释——读《中国伦理思想史》(上中下三册) 国两千多年来各历史时期伦理思想思潮、学派、代表人 物、学说、命题的系统考察和梳理,较清晰地勾勒出中国 伦理思想的演变发展史,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就2O世 纪8O年代中国伦理学界的研究状况而言,本书可谓具有 补白的功效,有助于研究的深人和发展;即便是今天,仍 不失其史料价值和学术参考价值,仍是一部有关中国伦 理思想史方面的必读 。 作者从浩如烟海的经、史、子、集中,广搜博采,寻根 溯源,追踪蹑迹,旁征博引,详尽地占有第一手史料,并对 引文一一表明出处或加以注释,力求做到语出有源、论出 有据,从而使其论证言之凿凿,厚实可信。上卷第一章至 第二十一章,从中国伦理思想发端的殷周时期至东汉末 年道教《太平经》中伦理学说,涵括了中国伦理思想学说 发展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和两汉时期,小仅阐明了道德 的起源和伦理思想的产生,以及“孝”、“德”、“礼”等道德 观念的产生和发展,而且对这两个伦理思想学说历史发 展阶段中的代表人物(包括著作)如孔子、墨子、孟子、老 子、庄子、管仲、苟子、韩非、《吕氏春秋》、陆贾和贾谊、《礼 记》、《孝经》、《淮南子》、董仲舒、扬雄、《白虎通》、王充、 王符及《太平经》的道德伦理思想进行了一一梳理;中卷 第二十二章至第四十二章,涵括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和 宋元明时期两个较长的历史发展阶段,既有对这两个时 期整体宏观的时代背景、特点的论述,又重点对儒、释、道 三教逐渐融合中的主要流派及代表人物如刘邵、何晏、王 弼、阮籍、嵇康、向秀、郭向、《列子》、葛洪、颜之推、韩愈、 李翱、周敦颐、张载、程颢和程颐两兄弟、李觏、王安石、朱 熹、陆九渊、杨简、陈亮、叶适 许衡、吴澄、王守仁、王畿、王 艮等人的道德伦理思想逐一进行考察、探讨;下卷第四十 三章至第六十五章,涵盖明代中叶至清代前期和鸦片战 争到“五四”运动时期两个历史发展阶段,在阐述这两个 时期的社会转型、学术变迁和伦理思想学说的创新,特别 是近代伦理思想演变及其特点的基础上,着重对其代表 人物的伦理思想如李贽、顾宪成、高攀龙、刘宗周、黄宗 羲、陈确、顾炎武、王夫之、唐甄、颜元、李珠、戴震、龚自珍、 魏源、洪秀全、洪仁开、曾国藩、康有为、谭嗣同、严复、梁启 超、《翼教丛编》、章太炎、孙中山、蔡元培等逐一进行了爬 梳、诠释。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既关注并重点考察和 阐发了主流伦理思潮、流派、人物、学说思想,也没有忽视 对非主流伦理思潮、流派、人物、学说思想的归纳和梳理, 尤其对于与儒家正宗观念相对立的所谓“异端”思想也给 予足够的重视,如对《太平经》中“兴善除恶”、“相亲相 爱”平民家家伦理,魏晋时期的阮籍、嵇康主张“越名教而 任自然”,隋唐佛学心性伦理思想,明末时期的李贽的“童 心说”、不以孔子是非为是非等等,都作了充分的论述和 肯定。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主张人性论是伦理学说的理论 基础,由此认为,对中国历史上伦理学领域中的不同思 潮、学派、人物思想的梳理和探讨,必须以其各自对人性 的基本看法作为构成其道德伦理思想体系的根据和出发 点;进而提出,不论是主张性善或性恶论,还是秉持性无 善恶、性善恶混、性有善恶的观点,就其实质而言,可以分 为先天的道德伦理说与后天的道德伦理说两大类。由此 观点出发,作者一以贯之,在对中国历史上不同的时期、 不同学派、不同人物的伦理思想学说的异同、特点进行比 较、分析、阐发时,都是从其对人性论的摹本看法人手,来 展开对其伦理思想体系的考察、梳理,从而让读者能深入 地把握和理解中国历史上诸多伦理学派的思想源流及其 演变发展的来龙去脉。 其三,就方法而言,本书不满足于对历史上伦理思想 资料的简单归纳和叙述,而是运用历史与逻辑、比较与诠 释、综合与分析等多种方法.对中国伦理学说进行了深入 的检讨和阐发。本书中采用的基本方法,即历史与逻辑 统・的方法。例如,儒家伦理思想小仅成为中周封建社 会上层建筑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内容,而且, 泛渗透 到中华民族精神、心理、生活等各领域,因而怎样评价,是 一个需要长期研究并解答的重要理论问题。作者对儒家 伦理思想的评价,提出两个评价的根据和标准,即依据儒 家伦理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审视和判断其是促 进还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或是看它对汉民族的形成和 发展,包括各民族的融合所起的客观作用。因此,作者一 分为二,颇有见地地指出:一方面,儒家伦理思想在中国 封建社会的前、中期起了凝聚、巩固封建社会制度的作 用,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和进步;另一方面,儒家伦理思想 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后期,即宋明理学之后,则其保守 性、阻碍作用日益显露,阻碍了资本主义因素萌芽的成 长,压抑了人们的个性解放。叉如,中国伦理学说思想都 散见和蕴涵在浩如烟海的典章制度、经史子集等文献之 中,这就必须通过对历史“文本”的梳理、筛选、挑拣,特别 是对“文本”的鉴别和诠释,对主要概念范畴和命题爬梳 和阐发,才能提炼和概括出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学派、不 同人物的伦理思想学说的源流和发展走向。从中我们可 以看到作者对诠释方法、比较方法、分析方法的具体运 用。 其四.揭示和凸显中国伦理思想学说的合理价值和 现代人文义蕴,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 供有益的参照,特别是对当今强调以法治国、以德治国, 建构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阐明和揭 示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伦理思想学说中的合理资源, 是本书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其宗旨所在。作者着眼于 批判中国伦理思想学说中的诸多糟粕、弊端,着眼于继承 历史上所积累的丰富伦理思想遗产,从普遍性与特殊性、 抽象命题与具体解释、阶级的评价与历史的评价相统一 来剖析“道德”范畴、道德现象;从有助于深入洞察国情、 有助于正确认识道德的社会作用、有(下转第181页)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浙江社会科学 2006年第2期 ⑥如熙宁八年赵世居案,神宗以宗室涉嫌谋反,亲自 ④《长编》卷154,庆历五年二月癸卯。 过问案件,并设御史台诏狱专门审理。该案始末,参见李 @《长编》卷321,元丰四年十二月庚午。 裕民《宋神宗制造的一桩大冤案——赵世居案剖析》。收 ⑦《长编》卷311,元丰五年十一月己卯。 入《宋史新探》,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⑤周密:《癸辛杂识》后集“学规”,中华书局,1988 ⑩《宋会要辑稿》职官20之16。 年。 ⑩《长编》卷235,熙宁五年七月癸未。 固《宋会要辑稿》崇儒1之13。 ④《宋会要辑稿》职官20之l9。 @《宋会要辑稿》帝系5之19。 ③两外宗正司的始置时间,《宋史・职官志四》、《文 ⑦《宋会要辑稿》帝系5之28。 献通考・职官考九》系于崇宁三年,然王益之《历代职源 ◎《宋会要辑稿》帝系6之18。 撮要》、《宋会要辑稿》职官20之33、《宋史・徽宗纪》以 ⑩《宋会要辑稿》帝系6之21。 及《玉海》卷130均系于崇宁元年,疑《文献通考》等记栽 ⑧窭仪等撰:《宋刑统》卷2,法律出版社,1999年,第 有误。 41页。 @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1《大宗正司 @《宋会要辑稿》帝系四4之9。 两外宗废置》,中华书局2000年版。 @《长编》卷334,元丰六年四月甲戍。 @脱脱等:《宋史》卷164(g官志四》,中华书局,1986 @《长编》卷332,元丰六年正月戊戌。 年。 @《长编》卷155,庆历五年四月戊子。 ③《宋会要辑稿》职官20之4o。 ④《宋会要辑稿》帝系4之28;《长编》卷182,嘉祜元 ③朱熹:《朱文公文集》卷89(直秘阁、赠朝议大夫范 年六月辛亥。 公神道碑》,四部丛刊初初编本。 ◎《宋史》卷473(秦桧传》。 ③朱熹:《朱文公文集》卷88(龙图阁直学士吴公神道 ④《宋会要辑稿》帝系6之11。 碑》。 ◎《长编》卷261,熙宁八年三月甲午;卷262,熙宁八 ⑤佚名:《名公书判清明集》卷11《人品门・宗室作过 年四月庚展;卷263,熙宁八年闰四月壬子。 押送外司拘管爪牙并从编配》,中华书局,1987年。 ⑦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168(西山真文忠公 ③参见洪迈《夷坚志》支癸卷5《赵邦材造宅》、支戊 行状》,四部丛刊初编本。 卷4《黄池牛》等记载,中华书局,1981年,第1258页、第 ⑨马端临:《文献通考》卷167《刑考六》,中华书局, 1080页。 1986年。 ◎《宋会要辑稿》帝系4之9。 @《宋会要辑稿》帝系5之28。 ④《长编》卷160,庆历七年正月甲申。 @《宋会要辑稿》帝系6之5。 ⑧《长编》卷497,元符元年四月癸巳。 责任编辑尹之 (上接封三)助于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伦理道德三大方 有涉及,或有遗漏。比如南宋初期产生的“湖湘学派”的 面,来解答研究中国伦理思想学说史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代表人物胡宏、张拭等就是空白,而张拭与朱熹、吕祖谦 从中也可窥见儒家伦理思想中所凸显的“孝”、“仁”、 齐名,时称“东南三贤”,且湖湘学派在伦理思想学说上很 “诚”、“和”等价值理念,对当今我国建构和谐社会的启迪 有特色,完全忽略实为不妥。 作用。 不管怎么说,《中国伦理思想史》(上中下)仍是迄今 由于本书是在近二十年前著述的基础上略加修改, 为止一部比较全面系统而富有学术含量、有着很高史料 其中的局限和不足也显而易见。主要有两点:第一,正因 价值的中国伦理思想通史性的巨著。俗话说:长江后浪 本书只作了略微的修改,在内容、表述、概念运用上都具 推前浪,江山代有人才出。任何优秀的著述都是时代的 有明显的时代痕迹,有其缺失。比如对人物伦理思想学 产物,是既定格于时代话语又超越时代的话语,其蕴涵的 说的阐释和评价上,还仅仅停留在用唯物、唯心的二分 信息流是不断传达、流动的。《中国伦理思想史》也不例 法;就内容而言,经过近二十年的学术发展,中国伦理思 外。社会在发展,历史在前进,文化需要积累和积淀,更需 想史领域也是硕果累累,本应加以全面的吸收、修改、完 要“与时偕行”,不断发展和创新。我们希望有更新更好 善,但因两位作者皆已年过古稀,力不从心,加之作者为 的中国伦理思想史著作的面世。 了保留原貌,不愿多改,故也只好遵从作者意见,给读者 留下诸多遗憾了。第二,在内容涵盖上,因写于20世纪 作者单位人民出版社哲学编辑室 80年代,还有一些颇重要的学派、人物的伦理思想学说没 责任编辑尹之 l8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