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许经勇
摘 要 把经济增长方式区分为粗放型与集约型两种类型,仅仅是理论上的抽象。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这两种经济增长方式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相伴而生的。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增长为主向集约型增长为主转变,从体制的角度看,应着重推进市场机制的形成与完善,实现经济运行机制的转变。
关键词 粗放型增长 集约型增长 体制条件
一、经济增长方式的提出
经济增长方式作为一个理论概念,是60年代才由前苏联学者提出来的,前苏联1959年在党的21次非常代表大会上曾经提出,要在1970年赶上世界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但到60年代后期,其经济发展同美国的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扩大了。前苏联是靠大量投入维持经济增长速度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采取这种经济增长方式,经济效益比美国差,而且难以持续发展。因此,他们提出把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即转变为依靠提高经济效率实现经济增长。这一认识无疑是正确的,问题在于他们没有进一步找到造成经济增长方式不良的主要原因。
前苏联经济学家提出经济增长方式这一概念传到中国以后,曾经引起我国经济学界的重视和讨论,但是,真正引起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视经济增长方式问题,还是来自于我国自身的实践。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但是,后来发现,我国国民收入增长幅度大大低于国民经济增长的幅度;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幅度又大大低于国民收入的增长幅度,我国经济建设的经济效益很不理想,人民生活的改善同人民付出的劳动很不相适应。所以,早在1981年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四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提出:“千方百计地提高生产、建设、流通等各个领域的经济效益,这是一个核心问题。”“要切实改变长期以来在‘左’的思想指导下一套老的做法,真正从我国实际出发,走出一条速度比较实在、经济效益比较好、人民可以得到更多实惠的新路子。”党的十二大提出:“把全部经济工作转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党的十三大进一步提出:“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注重效益、提高质量、协调发展、稳定增长的战略”。党的十四大重申了党的一贯要求,强调指出:“要真抓实干,大胆而又细微地工作,齐心协力办好几件大事,走出一条既有较高速度又有较好效益的国民经济发展路子。”1996年3月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强调指出:“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1997年3月李鹏总理在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们要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切实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稳中求进,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这是在全面
・25・分析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标志着我国经济成长的阶段性变化。
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涵义
关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涵义这个问题,我国经济理论界有多种解释,而最流行的解释,就是把它概括为外延型与内含型,或粗放型与集约型两种。把经济增长方式区分为外延型与内含型,其理论根源可以从马克思经济学中找到。因为马克思曾经把扩大再生产区分为“外延型”与“内含型”两类。如果把马克思的论述加以阐释,即外延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是指通过资本积累追加资本、增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投入、扩大生产的范围和规模的一种再生产;内含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不增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投入,在生产规模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提高生产资料的效率和劳动者的素质,以及采用新技术和加强经济管理等办法而使资本增殖的一种再生产。它是一种向生产的深度进军、向集约化方向发展的扩大再生产,所以人们有时把它叫做“集约型”的扩大再生产,而把外延型的扩大再生产叫做“粗放型”的扩大再生产,因为后者是以向生产的广度发展为特征的。
我们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以及中央有关文件,大多把经济增长方式区分为粗放型与集约型两类。从社会经济的角度看,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以大量增加投入为手段,追求数量和速度,以高消耗、高成本和低产出、低效益为特征的一种经济增长方式。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以提高投入要素的效率为手段,不断在技术、体制和管理上创新,追求质量和效益,以低消耗、低成本和高产出、高效益为特征的一种经济增长方式。
经济理论分析往往都是借助于“抽象力”而完成的。把经济增长方式区分为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类型,仅仅是理论上的抽象。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这两种经济增长方式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相伴而生”的,即粗放型经济增长中往往包含集约型经济增长因素,集约型经济增长往往包含粗放型经济增长因素。科学界定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方式,或者是以粗放型经济增长为主,或者是以集约型经济增长为主。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应当从粗放型增长为主向集约型增长为主转变。
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体制条件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并不是现在才提出来的,而是提出好多年了。然而,始终没有获得实质性的转变,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传统的经济体制没有根本性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归根到底是和经济体制分不开的。有什么样的经济体制就有什么样的经济增长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一定的经济体制条件下所形成的经济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资源的配置方式。我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以及在这种方式下所产生的种种问题,是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在这种体制下形成的经济机制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体制的角度看,应当着重推进市场机制的形成与完善,实现经济运行机制的转变,从而转变资源的配置方式,使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促使资源由供过于求向供不应求的领域转移,由效益低向效益高的领域转移,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或实现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
(作者:厦门大学经济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收稿日期:1997.6.29责任编辑:左 峰
・2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