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课堂教学如何有效追问
品德课堂的教学是品德教师与学生之间认知交流,思维碰撞,情感交融,品行升华的过
程,是品德教师的优良品行、有益的教学资源与学生之间互动、交流升华的教学。师生之间的问答是品德课堂教学基本存在形式。品德课的问答又不同于其他课,它重在对学生心灵的触动,重在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感悟,以提升学生的品质。因此,品德课的提问交流时更应注重追问的艺术,即在对某一问题或某一内容提问交流时,针对学生的回答,在一问之后又二次、三次等多次提问,对学生的思维活动作有效深入的疏导,直接指向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心
灵的深处,深化感悟,激发情感,促进导行,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如果把品德课堂教学比作高塔的话,有效的追问就是课堂教学进入佳境的梯子。这个梯子如果能适时搭好,学生就会更上一层楼,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将会更加容易。那么在品德课堂教学中追问如何去把握呢?时机在哪?现结合教学实际从以下几点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精心准备,为撩动学生心灵的涟漪作基础
品德教师的教学是直接和学生的心灵交流与对话,品德课的提问交流时就更应注重追问的艺术性与人文性,只有这样,学生才愿意打开自己心灵的大门愿意和你真诚地交流互动,品德课的教学目标才能有效达成。那该怎样做呢?精心准备是必不可少的。
1、教师角色要“正”。
上品德课,教师应当是一个合作者,引导学生进行道德认知的学习,道德行为的培养,促使孩子自我进步,而不是一个权威者,告诉他必须怎么做。教师必须具备品德教师的一般品质--宽容、乐于接纳学生。
2、把握资源要“透”。
特别是对品德课程标准,课文的提示语、关键词、和教学目标的把握。要反复钻研教材,调查、收集的教学资源,在用于课堂的教学资源中找到追问设计的“焦点”,在课文的重点、难点上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的道德观。
3、设计问题要“精”。
课堂提问是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是教师教学基本功的集中反映,也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中心环节,更是决定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设计的问题要有启发性,注重“问”的质量,研究“问”的艺术。教师的教学艺术在于点拨、启发,在激发学生情感和培养学生能力上下功夫。为此教学目的不要过于复杂,突出重点,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以利于学生边学习教学资源边思考,深刻地感受到教材中或课外的教学资源所要我们感悟的道德认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最大限度的影响学生的道德行为。在教学中应当经常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通过积极活动感悟。
4、提升能力要“勤”。
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适时调整,迅速组织出新问题。教师要从传统的对自身的提问研究较多转向对学生的答问研究较多,注意时机,相机诱导。教师处理问题的方式不再是按部就班,而是躲过事先的设计,视具体情景而定。课堂提问的设计技巧,课上看似随机应变,实际上功夫在“课堂”外。它要求教师既备教材、教法,又要备学生,按照教学规律,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只有这样,才能驾驭品德课堂。
二、恪守规范,为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创机会
追问不同于一般的提问,它一方面表示教师已接收到了学生的意见,一方面要求学生作进一步的回答,其难点在于,它不是事先准备得好的。或许我们可以凭经验预先想象学生的反应,但学生经常会有出人意料的回答,是想也想不尽的。它能暴露学生深层的想法,挖掘课程的深度与广度,品德课就是要打开学生的心扉,倾听学生的心里话,唤醒他心灵深处的德性。怎样触动学生的心弦呢?
1、对学生,尊重是基础。
人际交往中,人们最希望得到的莫过于理解了,它会给人一种极大的尊重和安全感。这时学生往往愿意表现出与你敞开心灵真实的对话。与之相反,当学生发现自己诚实的回答得不到一点同情的时候,他会对下面的内容兴味索然,甚至出现对立情绪。这样的话,教师就自动站到了学生的对立面,道德认知的灌输,道德情感的激发都无从讲起了。如教学《我长大了》时,教师问学生做错事情后怎么办,学生说:“我要装生病。”教师追问:“哦!为什么?”学生可能会回答:“生病了,爸爸妈妈就不会打我了。”继续追问:“为什么你生病了,爸爸妈妈就不会打你了?”(因为心疼)“爸爸妈妈在你生病时,心情会怎样?”(着急)“你忍心让爸爸妈妈着急吗?”“爸爸妈妈发现你是在撒谎,又会有什么感觉?”“……”在一开始尊重学生选择的基础上,追问效果往往会很好。反之,如果一开始就表示怀疑:“你这么做合适吗?”学生就不知道怎么回答了。按他的理解水平当然是合适的,否则他就不会提出来了。
2、对问题,开放是前提。
封闭式问题只要求给出“是”或“否”的答案,迫使学生作出选择,只能提供较少的甚至虚假的信息。在品德课教学中,营造真实的氛围,让学生无所顾忌的说,畅所欲言是培养学生真、善、美人品的基础。与其在压抑中沉默,不如在抒发中升华。还是上面的问题,学生说要装病骗爸爸妈妈,如果教师问“这样做合适不合适。”那还要学生回答什么?他当然只能根据从小所受的教育说“不合适”。开放式问题则可以引出多个答案,如果教师愿意的话,可以带有一定的指向性。例如问:“你觉得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学生有相当的自由说说自己的感觉,“可以逃避惩罚,可以受到关爱……”给学生畅所欲言的机会,也给教师找出漏洞,引入下一个话题的机会。
3、对追问,递进是关键。
追问要有层次,层层递进,以问促思,以问促情、以情感人。如《做学习有心人》第二课时的教学时,课开始让学生做写数子的游戏。写完后,先问没有写错的学生“怎么写的?
为什么一个都没有错?”接着追问“是什么原因让你写错了呢?”“玩这个游戏你有什么感受?”“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学生在层层递进式的思考与回答中,说原因,谈感受,这道理也就自然而然会懂了。而且,有层次性的追问,由易入难,学生也易于思考,易于接受,道理也就容易引导了。
对追问,还应注重科学性、逻辑性。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随年龄的变化而变化和品德课教材安排的螺旋上升都显示了品德课中教师的追问必须符合科学性和逻辑性。教师的追问设计,必须符合小学生的思维形式与规律。教师要按照课程的顺序,考虑学生的道德认知程度,心理接受能力,而有所区别。总体来说,宏观上要求教师追问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微观上要求教师循序而问,由表及里,层层深入。
三、把握时机,为培养学生优秀的品行加助力
课堂教学追问的时机转瞬即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提出,凸显“巧”追问,才能激发学生情感的火花,有效追问。
1、在“表面处”追问--活跃思维。
“表面处”即学生在积极学习、热烈讨论、情感交流中,不能进一步地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使得回答显得粗浅,留于表面现象,而不能发现思想本质。这时,教师要及时地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搭设思维跳板,帮助学生开拓思路,活跃思维,并在更高层次上继续思考,进一步激起学生。“再往深处想想看,这说明什么道理?”“你还有什么想法?”“如果你是他会……?”“长大之后,你会……?”教师这样有意识地追问和引导,会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认知,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促进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的发展。
2、在意外处追问--生成精彩。
叶澜老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的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堂教学是一个教育环境中实际发生的事情,而不是理性上计划了要发生的事。课堂教学就是即席创作,它是师生智慧火花的闪现与碰撞。因此,课堂教学中随时会发生意外,然而一些教师仅仅把它看成教学过程中的“节外生枝”,对之或是熟视无睹,或是草率了断,那么就会与有价值的“生成”擦肩而过。因此,教师要大胆打破预设的框架,对学生的意外回答,给予积极的回应和主动激疑,以睿智的追问,激活学生思维,拓展想象空间,让创造的火花灿烂地绽放。在上《做学习有心人》教学中,忽然有位同学哭了起来,原来是这位的同学的采密本被旁边的同学不小心弄破了。老师马上组织教学说到“一个这样爱惜采密本的同学应该是怎样一个人?”并继续追问“那你们认为**同学是不是一位爱学习的孩子呢?”“您们愿意向这位同学学习吗?”“你们愿意帮助她把采密本补好吗?”这时,这位同学已经止住哭泣,破涕为笑了。追问之后,不仅解决了一件棘手的课堂以外,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了道理,一举两得。
3、在错误处追问--巧妙纠正。
随着社会、媒体、网络的不断发展,学生的思想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道德观念也越来越薄弱。在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学生会经常迸发出错误的思想观念,而且,有的孩子甚至会完全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我们对此不应惊慌失措,更不能责怪学生。布鲁纳曾经说过:“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我们应正确看待学生的错误,明确错误产生的原因,把握合理的纠错时机和掌握正确的纠错方法,使之更有效地为教学服务。在学生出现表达错误时,教师如能在错误处进行暗示性地追问,会巧妙地纠正学生的错误。在教学《生活中的你我他》一课时,谈到清洁工的职业时,有学生就认为清洁工工作辛苦,而且又脏,是一个不好的职业,甚至流露出看不起清洁工的思想。在教学中,老师及时追问“那你认为清洁工这个行业可不可以从360行中去掉呢?”“如果没有清洁工,那我们的世界会怎样?”“同学们一起设计一下,怎样让清洁工这个行业成为人人都喜欢干的行业?”三次追问后,那学生马上意识到自己的言行不好,并从设计清洁工这个环节中还感到了清洁工行业的美好前景。在最后说理想时,他还树立了做“新型清洁工”的理想。追问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了。
4、在激情处追问--叩击心灵。
品德课中,激发学生的情感,是培养学生品行,唤醒学生德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基础。激发学生的情感成了品德课教学的关键步骤。在《网络世界》的“观看录像,感知沉迷网络的危害”这一板块中,学生的情感是否能受到冲击,心灵是否能受到震撼,决定了这节课的成败。在第一段录像的教学中,教师通过“想象一下,这样一个在老师和父母面前称得上是好学生、好孩子的人,将来会成为怎样一个人?”“你们愿意和他交朋友吗?”两次追问,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了主人公的出色,都愿意和他交朋友。为第二段录像的对比式教学打下了件事的基础。在第二段录像的教学中,教师通过“是什么让他走上了死亡的道路呢?”“现在,留给他父母的是什么?”“听了这个故事,同学们还有什么想说的吗?”三次追问,让学生立刻明白了网络游戏的危害,不但危害自己,还影响自己的家人。层层追问,让学生的心灵受到了震撼,教学效果良好。
5、在重难点处追问--水到渠成。
重难点的教学是一堂课的灵魂。重点把握了,难点突破了就意味着教学效果的达成。品德课的教学是师生心与心的交流,很多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不是靠活动或多媒体能解决的。在教学《网络世界》一课时,追问就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学生谈身边事例时,教师三次追问“他这样上网对身体健康、学习、生活有影响吗?你感到痛心吗?”“看到自己的孩子成绩下降了,身体也越来越差了,家人感到怎样?”“如果他这样长期下去,后果会怎样?”让学生在交流中能深切地感受到网络的危害,并能从后面的对待网络行动中看到,学生们已经完全明白了应该正确对待和使用网络。
追问是品德课堂教学有效进行的催化剂,是品德课堂教学中重要的教学手段,更是精妙的教学艺术。在品德教学实践中,教师运用艺术的手法精心设计、实施课堂追问,既能促进学生道德认知的学习,道德情感的激发,又能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控制,在与其他教学手段的配合下,使品德课堂更加有效,从而促进学生道德品质更好的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