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心悸2014年 年度总结

来源:化拓教育网


心悸中医治疗的疗效评价

分析、治疗难点、解决难点思路及措施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建设办公室的规定,按照许志仁司长的要求:建设中医重点专科的目的就在于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发挥中医特色优势。我们心脑血管专科通过对我院多名资深的心脑血管疾病专家临床经验的总结和结合地域特点,经过多次改进、完善,制定了2014年关于心悸一病的诊疗方案。通过这一年对此方案的认真执行,我们的工作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时我们也不断地从中总结不足,以便更好的为广大人民群众做好医疗服务。

【临床病例总结】

1.研究对象

1.1资料来源:资料来自我院心脑血管重点专科病人,总人数557例,其中门诊:245例,病房:312例。 1.2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8月)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

主证:心悸不安,心胸憋闷,气短。

次证:善惊,自汗,疲乏无力,五心烦热,面色晄白等。 注:还依据就诊与我院患者及地区特点总结的临床分型。 1.3西医诊断标准

(1)临床表现:自觉心慌,胸闷,气短或自觉心脏停跳。

(2)体格检查:心率>100次/分或心率<60次/分、室上性早搏

(3)辅助检查:心电图示:快速性或缓慢性心律失常 1.4病例的纳入标准

①年龄在53-87岁之间; ②符合本次研究的中医诊断标准; ③符合本次研究的西医诊断标准; ④其病程2-30年; ⑤符合以上纳入标准者。 1.5病理排除标准 ①已安装起搏器者; ②患者有恶病质者; ③拒绝接受中药治疗者;

④对自己的病情叙述不清楚或调查不能合作者; ⑤不符合以上纳入标准者。 1.6观察指标

①心悸持续时间长短; ②心悸的频率; ③心电图改变。 2.研究目的及方法

2.1目的: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观察分心悸患者的辨证分型、舌

苔、等因素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本病的治疗进行总结,从而完善治疗方案,提高医疗水平。

2.2方法:把接受研究的557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其中治疗组314例,采用临床普通治疗外还给予中医辨证论治的汤剂服用,对照组243只采用临床普通治疗,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处理。构成比和发病率采用R×C表资料的X2检验。检验水平取ɑ=0.05(双侧),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组别 治疗组 对照组 显效(例) 有效(例) 无效(例) 总有效率% 176 119 92 64 45 60 85.4 75.3

3结果:分析的结果为:X2=9.83,P<0.05 说明本次研究有统计学

意义,即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心悸治疗的难点及解决的思路、措施】

1.治疗难点

心悸多属虚证,由于气血亏耗,心失所养,导致心阳不振,气机

不调,故见心悸气短、胸闷太息,脉来结代等症,病程日久,迁延不愈,“久则入络”,心血瘀阻,证型复杂,古语有云“病去如抽丝”,故难于治疗。 2.解决思路及措施

心悸多属虚证,由于气血亏耗,心失所养,导致心阳不振,气机不调,故见心悸气短、胸闷太息,脉来结代等症,我疗区主方应用归脾汤时,结合炙甘草汤去生地、阿娇等滋腻药物,并佐理气行血之品。当归、赤芍、丹参调养心血,桂枝温通心阳;淮小麦、大枣养心润燥而安神;佛手、郁金、香橼理气开郁而宣痹。“气为血之帅”,依据阴血赖阳气以推动之原理,重点在于补心气和通心阳。心阳通,心气复,则脉结代可以消失;合补养心血药以充盈血脉,使阳气有所依附而不致浮越,则心悸亦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