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
开学了,你心情沉痛,抵触情绪严重。
昨晚我催你写作业,你有点烦,说“干嘛要逼我,你知道读书多痛苦吗”。
我当然知道,孩子。
但我哪怕不逼你吃饭,也得逼你读书,再痛苦也没商量。
我活到四十岁,很多二十岁时的观念都被彻底颠覆了,但“一定要好好读书”这件事,我大概会坚持到死。
前几天我和朋友们玩笑式地算过一笔账:一个孩子从小学到本科毕业,一共十六年,如果这十六年不读书花钱,再出去赚钱,那么里外至少是五十万。
可是几乎所有家长都宁可放弃这五十万,强制孩子苦哈哈地去上学。
我们又不傻,为啥非得干这种劳民伤财不讨好的事呢?
那是因为,读书,是回报最高的投入,是世上最光明最好走的路。
你必须和我一样坚信:读书有用。
第一:当然,读书能学知识
这是开学第一天老师告诉你的,也是现在你能脱口而出的标准答案。
但我想除了在试卷上博高分之外,你其实并不知道知识的真正用处。
那我现在告诉你,现在你眼里的死知识,将来都会活过来。
你现在学到“旋转”这个词,将来它出现在洗衣机说明书上,你就能懂。如果说明书上所有的字你都懂,你就能顺利学会使用洗衣机。而不是像隔壁目不识丁的奶奶一样,用手机要女儿教一星期才勉强会拨电话,用电饭锅打电话给厂家,扯着嗓子问了四十分钟也没搞明白,到最后她和客服双双崩溃。
语文课上认的那些字,除了能帮你看懂说明书,也能让你恰到好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比如将来向老板做汇报,给恋人写情书。
数学课上那些公式,能让你在买房子的时候迅速算出首付、税费,是贷款还是全款更合适。
地理课上学到的常识,让你知道哪里的鱼最好吃哪里的咖啡最好喝。
美术课上学的审美,让你知道穿衣服紫配黄会很丑,粉配金是大忌……
知识就是你活在这世界的工具,当你的工具仓库应有尽有,你一定能活得得心应手——远行你有飞机,渡河你有轮船,去郊区你有越野车。
而如果你知识匮乏,就等于连破木船都没有,那么三米宽的河就能挡住你,百里之外的地方你一辈子都去不了。
我不敢说你现在学的所有知识都有用,但相当大的一部分,会让你受益终生。
到最后你可能忘了“百分比”这个词是语文还是数学老师教的,但你会无数次用到它,甚至离不开它。
第二:读书多的人赚钱多
很多人喜欢哗众取宠唱反调。你说读书好,他就煞有其事地告诉你哪个硕士生在给小学毕业的老板打工。或者,某老太太卖烧饼赚出三套房,而谁家儿子博士毕业还在租房住。
这种事情存在吗?当然。
但这是特例。拿特例去推导常理,一点都不科学。就像有人吃饭噎死了,你可以因此劝大家不要吃饭以防噎死吗?
我们必须正视这样的事实:靠卖烧饼赚三套房的人凤毛麟角,更多坐拥三套房甚至十三套房的,是高学历的人。
口说无凭,我特意去查了统计数据:
硕士学历以上的家庭比高中学历家庭的富豪比例高三十倍。
博士学历的人比高中学历的平均收入高六倍。
就是说,如果你高中毕业,月入四千,那么你读到博士的同学大概月薪两万四。
我不是庸俗的人,但必须认真告诉你:对我们平常人来说,钱真的很重要。
钱不一定是幸福之源,但没钱很可能是痛苦之源。
现在你花我的钱,没感觉,将来你长大成人不再依附于我,就会知道钱是生活里多么重大的事项,万一钱非常不够花,会有多惨。
你可能为了省一块钱走三站地。
可能不敢赴同学的饭局,因为下次回请不起。
可能因为交不起房租,今天都不知道明天住哪里。
还有,将来你结了婚,就算对方是最爱那个人,你们也必将面临层出不穷的矛盾。
而穷会严重加剧矛盾,有钱就会好很多。
比如没钱你们可能为对方买两斤新鲜樱桃吵翻天,为亲戚来了洗澡浪费水而怄气一周,但有钱谁在乎这些。
没钱你们可能为谁带宝宝而闹得快离婚,但有钱的话你们请个24小时保姆就OK了。
类似的事情不胜枚举。
总之,人世艰难,这一生你会遭遇很多困境,会常常力不从心,会不时感到孤独,但有钱就会好很多。
当然,你不用非得赚大钱,我只希望你尽力让自己过得好一点,不要那么窘迫。
第三:读书能让你活得通透而精彩
小学毕业和博士毕业的差别,可不只是一个月入四千一个月入两万四。
比这重要十倍的是,这两种人,过的是不一样的人生。
拿脚趾头想想也知道,卖烧饼三套房的大妈,精神世界会比租房子的博士更丰盛吗?
上次我们去听一个教育专家的讲座,回来后你赞叹不已,说那专家好优雅好睿智。
你一定也能想到,这优雅睿智背后,是博学在撑着。是脑子里的学问,让她想得通、也讲得出许多特别有道理的道理,让她看起来如此迷人。
否则,一个人如果愚昧粗俗、出口成脏,不管颜值多高你也不会喜欢她吧。
而博学可不是一天成就的,那需要付出多少苦功夫,才能一分一毫地达成。这个过程很煎熬,一来辛苦,二来短期不见成效。很多人就是因此放弃了。
就像你现在学啊学啊,但也并不清楚学这些有什么用,所以烦躁、气馁,找不到意义。
我觉得你也不用非得搞清楚,你只要知道,你认的每个字、学的每个数学符号都有用就行了。因为有无数前人替你探过路了,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是一片灯火辉煌。
附近新开了一家酒楼,生意火爆,每天路过都能看到门口排队的人。
适逢周末,跟家人商量去尝尝鲜,调剂一下口味。
酒楼老板是一对夫妻,四十多岁,精明能干,服务热情,不停地忙着招呼客人。
饭菜确实不错,份大量足,口味地道,不管消费多少,每桌都送有餐后水果。
在客人最多的时候,除了两个服务员,招呼客人的也只剩老板一个人,老板娘早已不见了踪影。
这个时候,邻桌有跟老板相熟的客人打招呼:“老板娘又早早下班了?”
老板客气地笑道:“这里下班了,回家继续上班去了”,说完继续不停地忙碌。
这时,恰巧听到了邻桌那几个人的对话。
“这两口子真是的,晚上是生意最好的时候,老板娘不到七点就回家了,就剩下老板一个人在这忙,他还挺乐呵的。”
“你不知道,老板娘可不是偷懒,她得回家看孩子学习,他家两个孩子,听说都学习不错。”
“他家生意做得这么好,都开了两家分店了,孩子学习不好将来可以帮着他们打理生意嘛,何必自己这么拼?”
“他们两口子可不这么想,老板有一次说,他们从十几岁出来打拼了这么多年,什么苦也吃过了,现在生活渐渐好了,但他们这二十几年吃的苦让他们从小就教育孩子,好好读书,读书才是最容易走的那条路。”
读书才是最容易走的那条路,这句话似曾相识,在这里听到,倍感亲切。
初中毕业那年,每个人对自己的未来都有着不确定的打算。
同桌是一个长相帅气的男生,除了学习不太好,人缘、体育等都很好。
下半年正是大家忙碌着准备升学考试的时候,他却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
过了没几天,听说他要退学的消息。
“为什么不试一试?”我问他。
他告诉我,反正自己学习不好,对他来说,学习太难了,家人已经为他找了一份不错的工作,跟着别人当学徒。
“不用费脑子的事情比较适合我,读书太苦了,家人给我找的这条路对我来说相对容易一些。”
我不知道怎么劝他,老师几次挽留也都无济于事,他还是坚定地当他的学徒去了。
再见他,已是十几年之后,在春节的同学聚会上。
很长时间我都没有认出他来,直到他叫我。我很难把眼前这个面庞臃肿、头顶光亮、大腹便便的中年男人与当年那个阳光帅气的男孩联系到一起。
他带着他的儿子一起参加的,小男孩隐隐约约有他当年的模样。
酒到深处,他挨个敬完了同学酒,然后把孩子拉到身边,对孩子说:“你一定别学你爹,好好读书,你想读多少年爹都供你。”
从他断断续续的话语中,知道这些年他过的并不像他退学时说的那么容易。
学徒学的还可以,可惜后来那个行业就没有了,他只好另找工作,他说“本以为自己选了条容易的路,等真正出去了才知道,读书才是最容易的那条路。”
我们拼尽全力,让你好好读书。
有时,是不想你重复我们的老路;有时,是不想你过得太辛苦;有时,是希望你能更好地选择自己的生活。
我们希望你早早知道这个现实,别在多年之后发出同样的感慨。
孩子,世间的路有千万条,但在你年少的时候,读书,是你最容易走的那条路。
我觉得自己本科毕业平平无奇,但她觉得大学特别神秘。
我觉得出国已经像去超市一样容易,但她觉得那像飞离地球一样离奇。
她一直说后悔小时候没好好学习,甚至能说出最后悔的是哪个学期——小学三年级下学期,因为换了不喜欢的老师,就常逃课,逃着逃着就跟不上了,越跟不上越不喜欢学,勉强熬到初中毕业,哪儿也考不上,只好回家。
可能很多读书少的人都是这样。少时无知,不懂学习重要,整天以蒙混过关为乐,后来大了,知道自己傻了,也晚了,人生已经被狭促定格,这世上很多别人可以随意穿行的美好的门,他都够不着也打不开了。
他看不懂最庸俗的美剧,也欣赏不了名画的妙趣。
他对乔布斯的苹果、三毛的撒哈拉、梅兰芳的《贵妃醉酒》闻所未闻。
他不懂什么叫情商,不会能体谅别人,不会好好说话。
他不懂教育,要么把孩子打哭,要么被孩子气哭。
他在鸡毛蒜皮鸡飞狗跳里,耗尽宝贵一生。
孩子,我特别怕你活成这样。
平凡不怕,我怕你无知。
辛苦不怕,我怕你无能。
独特不怕,我怕你无趣。
失败不怕,我怕你无望。
而不让这些害怕成真的唯一途径,就是好好读书。
知识和书籍,是人类最昂贵的宝藏,那是集合了世上无数最牛大脑倾尽才华攒下的,而你此刻,就站在这宝藏里,只要肯付出辛苦,就能将其据为己有。
你如果真聪明,就一定会知道这笔买卖太划算,就算千辛万苦,也该把这里宝贝尽量尽量多地藏在自己身上,骄傲地带走。
这些宝贝会无数倍地提升你的价值。
没有它们,你的价值可能就是一双手和一身蛮力。
有了,你就有了千军万马的能量,因为有无数牛人在背后悄悄托着你。
到未来某日,你干一天活能得到别人一个月的钱,能赢得别人一辈子赢不来的尊重,能真真正正让这世界变得更好……你就会发现,你拿到了通往世间美好的门票,你曾为读书付出的所有辛苦,都得到了巨额报偿。
所以亲爱的,多多加油吧,虽然现在很累,但将来朵朵花开,一定会很美。
高冠君说
常言道: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青春年少时不用来学习这个世界的知识和法则,不将思想和认知填满,错过的这些空白,未来的生活一定会以理所应当的抱歉来加以回应。
高冠辅导从来不提倡“苦读书”式的教育,我们更关注让孩子打开对知识渴求的大门,用正确的引导让孩子爱上学习,自主学习。
我们珍惜每一个孩子的青葱岁月,陪伴他们成长,不负好时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