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分区过程
1)分区
Windows、Linux对比:
Windows:分区-->格式化-->更改驱动器号和路径(分配盘符)
Llinux:分区-->格式化-->给每个分区取名-->分区指定盘符(挂载点)
主分区:max=4个
主分区+扩展分区:max=4个
PS:扩展分区不能写入数据,只能包含逻辑分区(更小的分区),然后可在逻辑分区中写入数据
2) 格式化
在磁盘写入特定数据,分出存储文件的磁盘空间,将整个分区分成等大小的模块进行数据存放(首先清空了原有数据,然后重新规划数据模块的大小)。格式化主要是写入文件系统,表现为:
①将整个分区分成等大小的数据块
②在分区列表中建立了一个二维表格,里面记录了每个文件的ID、修改时间、权限、文件保存位置
文件系统类型:
FAT16 ==> 单个文件:max=2G
FAT32 ==> 单个文件:max=4G
NTFS、EXT2、EXT3、EXT4...
3)分区&设备文件
必需分区:根分区/
、交换分区swap
(是内存的2倍,不超过2GB)
推荐分区:启动分区/boot
(200MB)
根分区/
、/home
分区、启动分区/boot
,按照逻辑上都是同在一个目录结构体系中,便于对存储空间进行管理;而实际上存储空间是由硬盘决定,该目录下的分区可以分别挂载在不同的硬盘上,因此实际上目录下的不同分区互不影响,不过在逻辑上是有关联的。
swap分区(交换分区):
Linux系统的交换分区,当内存不够用时,使用 swap 分区存放内存中暂时不用的数据。即当内存不够用时,使用 swap 分区来临时顶替。
使用命令 free -m
查看内存、swap分区使用情况,如下:
符号 | 含义 | 作用 |
---|---|---|
total | 总数 | - |
used | 已使用的 | - |
free | 空闲的 | - |
shared | 共享的 | - |
buffers | 缓冲内存数 | 加速数据写入 |
cached | 缓存内存数 | 加速数据读取 |
设备文件名字:
文件名 | 含义 |
---|---|
/dev/hda1 | hd表示IDE硬盘接口,a表示第一块硬盘,1表示第一个分区 |
/dev/sda1 | sd表示SCSI/SATA/USB硬盘接口 |
/dev/cdrom /dev/hdc |
光驱 |
4)挂载
挂载:将盘符与目录连接的过程
统计分区大小&挂载情况:
df -h
2. 安装日志
Basic Server 非自动定义安装后,登录root后host目录下默认生成的3个文件
文件 | 含义 |
---|---|
/root/install.log | 存储了安装在系统中的软件包及其版本信息 |
/root/install.log.syslog | 存储了安装过程中留下的事件记录 |
/root/anaconda-ks.cfg | 以Kickstart配置文件的格式, 记录安装过程中设置的选项信息 |
以上 anaconda-ks.cfg 可作为安装的模板文件,利用其进行网络批量安装其他Linux服务器的操作
3. 网络连接方式
1)桥接:可与局域网其他主机通信,可联通外网,操作相对简便,但会占用物理主机的网段IP
2)NAT:不可与局域网其他主机通信,使用VMnet8网卡,可联通外网
3)Host-only:不可与局域网其他主机通信,使用VMnet1网卡,不可联通外网
4. 克隆
1)链接克隆:做一个引用,与原始镜像大小不一致。若原始镜像被删除,则引用功能失效
2)完整克隆:复制一份原始镜像,与原始镜像大小完全一致。即使原始镜像被删除,克隆镜像依然可以正常使用。
5.配置激活网卡
Centos6系统中ifconfig命令查询不到IP-解决方案:
①登录超管root身份
②切换到指定路径,编辑网络配置
cd /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
vi ifcfg-eth0
(CentOS7对应:ifcfg-ens33)
设置 ONBOOT=yes ,使得系统启动时激活网卡
③配置完成后,重启网络设备
service network rest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