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理由:本诗首先是一种对遗忘的“擦亮”,但
被它擦亮的决不仅仅是遗忘
前世
要逃,就干脆逃到蝴蝶的体内去
不必再咬着牙,打翻父母的阴谋和药汁
不必等到血都吐尽了。
要为敌,就干脆与整个人类为敌。
他哗地一下就脱掉了蘸墨的青袍
脱掉了一层皮
脱掉了内心朝飞暮倦的长亭短亭。
脱掉了云和水
这情节确实令人震悚:他如此轻易地
又脱掉了自己的骨头!
我无限眷恋的最后一幕是:他们纵身一跃
在枝头等了亿年的蝴蝶浑身一颤
暗叫道:来了!
这一夜明月低于屋檐
碧溪潮生两岸
只有一句尚未忘记
她忍住百感交集的泪水
把左翅朝下压了压,往前一伸
说:梁兄,请了
请了——
2004.6.2
(选自自印本《陈先发诗选》)
解读一:
唐晓渡
一个曾经说得上是妇孺皆知的历史传说:梁山伯和祝英台为了忠贞的爱情,双双投入坟墓,化身为蝶,以继续比翼齐飞;但除了音乐和戏剧爱好者,大多数今人很可能已道不清原委,至少是不再热衷。在这个意义上,本诗首先是一种对遗忘的“擦亮”,然而被它擦亮的决不仅仅是遗忘——正如经过了这种擦亮,它已经很难再被认作是一个缠绵凄恻的爱情故事。
诗题《前世》值得反复品味。在梁祝的故事中原本隐含着一个典故,所谓“庄生梦蝶”;而根据好事者的考证,庄子的前世正是一只蝴蝶。但是,我们能不能因此就说,梁祝化蝶和庄生梦蝶一样,也是一种对前世的回归,并同时构成本诗“前世”的所指呢?似乎可以,但更大程度上我们会觉得有所不妥。惟一可以肯定的是,诗题保留了这一生命/文化的“踪迹”,当然是一种悬疑的踪迹。
问题还在于,本诗的语境中显然包含着一个阅读或观赏的情节。横亘在读者与诗中“他”和“她”之间的那个当下的“我”与其说是本诗的书写者,不如说是诗中的一个角色。这种自我相关相对于读者有一种间离效果,却为诗的呈现提供了方便。事实上,我们是通过“我”的指陈和评说才看到了这首诗,或进入诗中的有关情节的。这造成了某种幻觉,即“我”充满激情的指陈和评说似乎可以轻易地穿越人称的藩篱,和“他”或“她”的内心独白混而不分。前五行尤其如此。即便是考虑到前述的间离效果,我们也会想到,所谓“前世”在诗中恐怕更多地是出于“我”对“他”和“她”的辨认,只不过辨认的过程同时也是变化的过程而已。
说“变化”是为了有别于简单化的“改写”:尽管本诗保留了梁祝传说的一些基本要素,但着眼点显然已不在爱情的忠贞,而是集中于人格力量的塑造——一种原型中所没有的、至少是被遮蔽了的决绝。这是一种大决绝,不留丝毫余地的决绝。诗人抓住蜕变前的瞬间,劈头就使用了条件——选择句式:
要逃,就干脆逃到蝴蝶的体内去/……/要为敌,就干脆与整个人类为敌。
和“逃”平行的另一个关键词是“脱”。我们还很少见到这个动词在被孤立使用的情况下具有如此巨大的能量和气势:从“哗地一下就脱掉了蘸墨的青袍”开始,“他”在排比句中不可遏制地一路脱了下去;而最令人震悚的是(正如“我”所指出的那样):
他如此轻易地/又脱掉了自己的骨头!
“脱”通“蜕”,一系列的“脱”犹如一连串慢镜头的特写,使瞬间完成的蜕变在层层深入中变得刻骨铭心。不用说,这样的“逃”——“脱”迥然有别于遁逸:被动成了主动,无奈的凄美成了血性的壮烈。
大决绝的背后必定隐藏着大悲苦,这自不待言,但“不待言”并非“不能言”。把“我无限眷恋的最后一幕”定格为“在枝头等了亿年的蝴蝶浑身一颤/暗叫道:来了!”便是一种绝妙的言法。视角的变化只是一方面,关键是一个“等”字:人间的走投无路和人蝶间的灵犀一点由此而形成鲜明对照。这已不是庄子的“齐物我”了——相比之下,这只一直在暗中期待的蝴蝶更像是一个智者;然而,它真能指望那似乎已被耽误了亿年的“纵身一跃”意味着最终的解脱吗?
对我来说,真正令人“无限眷恋”以至心碎的“最后一幕”却是被单独列出的末节。这是另一种“相敬如宾”、“举案齐眉”吗?也许是;但我从中更多看到的是任何悲苦都无法摧折的优雅,是即便面对深渊(死亡和未知的深渊)时也不会失却的从容和尊严。这种优雅,这种从容和尊严,甚至比“逃”和“脱”的决绝更能让我想到“赴死的光荣,比死亡更强大”(狄兰•托马斯诗句)。
当然,我也注意到了在末节中尤显突出的戏剧性或舞台感,注意到了为其所强化的间离效果。这使得笼罩全诗的浓重的传统中国氛围(意象和场景)更像是一种内含沉痛、挥之不去的乡愁,由此也提示了一个有关“前世”的更为深广、更有张力的视角。在另一首题为《往昔》的诗中作者写道:
是的,/我爱着我十世善修的古国/一种被彻底否定的景物,一种被彻底放弃的生活。
解读二:
永远振翅的水晶蝴蝶
一一读陈先发先生《前世》有感
月上眉梢
六年前初看陈先发先生的《前世》非常惊艳,我仿佛看到花朵从骨缝里长出,两只水晶蝴蝶在瞳孔里飞舞。在这之前我还真不知道诗歌可以这么美,这么让人震撼。读第一遍时带着很多疑问,直到最后一句才知道写的是《梁祝》,之前的疑问顿消,全诗贯穿后诗人和读者、和诗里人物的情感交织在一起,产生一种强大的心理冲击。
首先惊异于诗人用词的高效、力度和新颖出奇。比如“要逃,就干脆逃到蝴蝶的体内去”,“父母的阴谋和药汁”,“不必等到血都吐尽了。”什么原因让血流尽?在枝头等了亿年的蝴蝶浑身一颤暗叫道:来了!”诗句让读者的疑问连着疑问:什么来了?为什么这样毁灭性的“终身一跃”要等亿年那么久?这种愿望多么强烈,执着!每个词都透着诗人对美好爱情的无限惋惜,这对生不能同衾,死后才能比翼齐飞的恋人让多少中国人从小就铭心刻骨,这里面充满了故事,充满了作为人的无奈与不灭的渴盼。
要逃,就干脆逃到蝴蝶的体内去(为什么要逃?蝴蝶的体内是什么?初看很想知道。其实逃是一种姿态更是对美好爱情的强烈愿望,这里可以是诗中主人翁的,也可以是作者,更可以是读者的,很难分清。“逃到蝴蝶体内”这是想与爱人相伴、与青春相伴,凤凰于飞的爱的理想。)
不必再咬着牙,打翻父母的阴谋和药汁(咬牙忍受令生命窒息的束缚,父母的阴谋是爱的阴谋,药汁许是出自亲情的残忍。打翻它们!是要活下去的心愿。)
不必等到血都吐尽了。(2个“不必等”我们感受到了词语之外的抗争!只叹:血都吐尽了......)
第二要佩服诗人的表现手法,用六个'脱掉'一次次递进,让梁山伯和祝英台从骨子里相爱、抗争、殉情的画面活生生浮现,一次次带给我们视觉到心灵的震动。
他哗地一下脱掉了蘸墨的青袍(“哗地一下”说明多么迫不及待!“蘸墨的青袍”许是饱读诗书成就的封建礼教)
脱掉了一层皮(怎样才能脱掉自己的皮啊?人要脱皮会历经怎样的痛苦?)
脱掉了内心朝飞暮倦的长亭短亭。(“内心朝飞暮倦”那么多不舍,“长亭短亭”让人想起十八里相送,那些缠绵悱恻的长长短短的时光)
脱掉了云和水(第一层理解:天上的云,地上的水,如何脱掉啊?除非不在人间。第二层理解: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种云和水已是爱的最高境界,但是在这里也要脱掉,大概要脱离生死,寻求六道轮回里的永恒。)
这情节确实令人震悚:他如此轻易地
又脱掉了自已的骨头!(这里太震撼了!人的骨头怎样脱掉?他们要死去多少回才能够脱掉?)
第三要佩服诗人的功力,腾挪跌宕全不费功夫,收放如行云流水。诗人骨子里的古典文化积淀和现代诗歌的元素完美融合在一起,让这几千年前古典题材,完全脱离古典表达的影子,他们全新地,时尚地出现在我们面前,让所有人眼前一亮。
我无限眷恋的最后一幕是:他们纵身一跃
在枝头等了亿年的蝴蝶浑身一颤
暗叫道:来了!
这一夜明月低于屋檐
碧溪潮生两岸
(无数疑问让人迫不及待地读到此处,惊心动魄的抗争,无限憧憬归于死亡。夜空明月低垂,除了溪水碧绿,潮张潮落......文字节奏由急骤变得舒缓开阔,让读者的思绪停顿而后无边无际地蔓延开去。)
第四要佩服这个超乎完美的结尾,一句京剧的念白(个人认为又或许是黄梅戏的念白,因为诗人出生在安徽)“梁兄,请了”四字用到如此美轮美奂,陈先发先生之后大概无第二人了。戏剧念白大部分采自口语,每个字音拖得较长,听起来抑扬顿挫、铿锵有致,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鲜明的音乐性,只要看过戏剧的人无不留下深刻的印象。诗人让整首诗以简洁、直白地呼唤并在最高音处戛然而止,真正绕梁三日。能这样出位却完美表现除了深厚的文学修为之外必须有对诗歌超乎寻常的感知,只有天赋异禀的人才敢这样用,也只有天才诗人才能用到这样好。
只有一句尚未忘记
她忍住百感交集的泪水
把左翅朝下压了压,往前一伸
说:梁兄,请了
请了―――――
(这一节可谓“奇绝不通声凝绝”,即使化身为蝶也难以忘记心爱的人,“梁兄,请了”―仅这一句就包含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全部故事,这个在中华大地传颂千百年的爱情悲剧,无数人为之唏嘘不已的凄美结局又一次带给我们震动,听到这一声“梁兄,请了”心都会揪起来,这一声痴情的呼唤穿越几千年犹在耳边,那么清晰、酸楚地灌入我们的耳中,他们永生不灭的痛让自古渴望“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人类心疼......如此随意拈来的神来之笔,又如此巧夺天工,再没有比这更出彩的结尾了,也不可能有比这更出色的诗歌梁祝了,我个人这么认为。)
看到《前世》我想起被柏拉图称为“第十位文艺女神”的古希腊著名的女抒情诗人萨福的一首诗:
尽管它们
只是气息,我运用的
这些词语
将会不朽
萨福是我很喜欢的一位天才诗人,我认为在她之外,就诗歌而言,陈先发先生完全有资格这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