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的作者是史蒂芬·柯维,他是美国学界的“思想巨匠”,与卡耐基、德鲁克、杰克·韦尔奇并肩比齐;他被《时代周刊》评为“人类潜能导师”。
这本书是当今中国最经典、最著名的一部培训教材,是世界500强企业必备的培训课程。在美国,这本书的影响力仅次于《圣经》。
(1)我们常常面临的问题
---我很忙,确实很忙,总是感到时间不够用,几乎天天如此,但我自己也不清楚是否有价值,好像越来越陷入在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上不能自拔。
---看到别人有所成就,或获得某种认可,表示上祝福,可是内心却很难受,为什么我会有这种感觉?
---我很难令每个人都满意,感觉别人就是不理解我。
那么,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又该如何去改变呢?
作者介绍说,要改变现状与问题,首先我们要改变自己;要改变自己,先要改变我们对问题的看法。
(2)思维定式的转换
这里始引入思维定式(或者叫思维模式)的概念,从广义上来说,是我们“看”世界的方法,这种”看“与视觉无关,主要指我们的感知、理解与诠释。
我们根据现实情况在我们脑子形成的地图来诠释所有的经验,我们理所当然地假定自己的所见所闻就是真实的世界。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接下来,我们看一张图片。
我们看到的是什么?
我们会看到花瓶或者两个头像。
明明是一张图片,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花瓶与两个头像完全不搭边啊)?
说明了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会有不同的看法,并且可能都是正确的。
基于不同的看法,我们会有不同的态度与行为。
如果你只看到了花瓶,你可能会想到,这个花瓶是哪个年代的?值多少钱?如果价格在你能接受的范围,你可能就会去购买这个花瓶,产出了这样一个购买的行为动作。
但是如果只看到了是2个人面对面,你就不会有去购买花瓶的行为。
这就是我们说的,思维方式的转变,你的态度与行为与也会跟着转变。
以前我们总以为只有自己清楚而客观地看到了事物的本质,但这个实验却让我们开始认识到,别人的观点虽然不同,但也是清楚而客观的。
也就是说,“立场决定观点。“
我们伟大的毛主席在诗词中说: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这些词汇的后面都是一个俯看地球的视角,有了这种视角的人,你觉得他会跟你讨论存钱是涨了5个点还是8个点的回报呢,年终奖是1万还是10万呢。这个就是不同维度、不同角度思考的问题。
我们再来看下一个例子:
两艘演习战舰在阴沉的天气中航行了数日,浓重的雾气使得能见度极低。
入夜后不久,瞭望员忽然向船长报告:“右舷位置有灯光。“
船长问光线移动的方向,瞭望员回答:“正逼近我们“。意味着双方可能相撞,后果不堪设想。
船长命令信号兵通知对方:“我们正迎面驶来,建议你转20度。“
对方说:“建议你转向20度。“
船长说:“发信号,告诉他我是上校,命令他转向20度。“
对方回答:“我是二等水手,你最好转20度。“
这时船长勃然大怒,大叫道:“告诉他,这是战舰,让他转向20度。“
对方的信号发来:“这是灯塔。“
结果,船长改变了航道。
这位船长因为身处迷雾而看不清事实,但是看清事实在我们的日常工作生活中是极其关键的一环。原则就是那个灯塔,是不容动摇的自然法则。
一个人的思维定式越符合原则,就越能正确而高效地生活。
所以,如果我们把不容动摇的原则内化为习惯,就能够用不同的实践方法应对任何局面。
(3)习惯的养成
我们来看下“习惯’如何构成?
这本书将习惯定义成“知识“、”技巧“与“意愿”相互交织的结果。
知识是理论范畴,指点我们“做什么”以及“为何做?”;技巧告诉我们“如何做”;意愿促使我们“想要做”。
要养成一种习惯,三者缺一不可。
我们习惯的养成,刚开始那一段时间需要极大的毅力,然而一旦突破这个时间,我们的习惯就会慢慢养成,不需要刻意去坚持,自然而然就去做了。
那么刚开始哪一段时间需要多久呢?在行为心理学中,人们把一个人的新习惯或理念的形成并得以巩固至少需要21天的现象,称之为21天效应。这是说,一个人的动作、或想法,如果重复21天就会变成一个习惯性的动作或想法。
拿我自己来说,现在我已经养成了吃素这个习惯。以前的我其实也是无肉不欢,看到那些素食者不吃肉,就感觉他们的人生失去了一大乐趣,当时我是以这样的思维定式去考虑问题的。2015年的6月中旬,那时候我发现自己整个人处在一个恍惚与焦躁的状态。一天早上醒来,我告诉自己,要从内心真正去改变自己,要净化自己的身心灵,所以我要从净化身体开始,决定吃素。
我的思维开始转换了,然后我就开始行动,刚开始的阶段会比较难,可是过了这个时间段,吃素这件事已经不是我需要去坚持的了,就好像刷牙洗脸一样,它已经形成了我的习惯。
所以,你看,我从鱼肉美食到净化身心灵这样的一个思维转换就改变了我对吃素的态度和行为,然后养成了习惯,最终发现,素食也很美味。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