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华人精神的奠基——《易中天中华史·奠基者》读书笔记

来源:化拓教育网

《易中天中华史·奠基者》展开了一幅中华文化泱泱大国的画卷——西周,是中华文化的奠基者;西周,奠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

本书开篇,分析了殷商的残酷——不把人当人。殷商时代,国家大事,唯祀与戎。重视祭祀的殷商,大规模以奴隶为牺牲,送上祭坛,称“人牲”;又大规模以奴隶为殉葬品,称“人殉”。人牲是把人当动物;人殉,是把人当物品。

而西周,一改这样的统治风格。原因很简单——西周太弱小,敌人太强大,统治不稳定。四面楚歌中,商不服,周的宗室也不服。怎样让自己的统治长治久安?怎样使自己的统治能更加稳固?靠枪杆子里出政权是不够的。忧患中的西周王朝,选择了以人为本作为国家基本国策。

但这是不够的。所以,西周,还建立了一整套其他的制度,对政权加以巩固。——井田制、宗法制、封建制、礼乐制。其实,整套制度,是一个金字塔。周天子在金字塔塔尖,下面是诸侯-卿大夫-士。天子居中国国,外围是诸侯,再外围是戎狄。诸侯外围是卿大夫,卿大夫外围是士。人和民地位不同,居住地也不一样。人分君子和小人,但他们都是贵族,都可以住在城市里。他们把持了文化教育,垄断了知识。

这看起来像是一个非常美妙的等级制度网络——因为它确实稳固了大周江山,周礼非常繁琐,但它仪式性地把人分成了三六九等,人各安其份: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只要大家,都在自己的位子上安分守己,便能活得安定。

这实在是一个值得谈谈的现象。因为把人分三六九等,并不是西周独一无二的。人类历史,无论在地球的哪一个角落起源,都经历过不平等的等级制度时代。

女娲抟土造人,手捏的是贵族;用藤条甩出来的泥人是奴隶。夏启是天下共主,夏桀认为自己是天上的太阳,永远挂在天上。殷商东征西讨,抓来战俘就成了奴隶。古希腊也有贵族,有奴隶,在古希腊奴隶是没有过政治权利的,公民的政治权利,也是分等级的。为什么他们就被宣扬“人生而平等的”斯多亚学派所批判,并最终在近代以法律形式确定了人生而平等和天赋人权的原则?古印度有严格的种姓制度,到现在为止依然有影响力,但这种制度就为什么臭名昭著,遭到了几乎所有文明的声讨?

不能不说西周的等级制度,是留有余地的。它不像古希腊,人虽然分成贵族,平民,和奴隶,但贵族从法理上就可以为所欲为。贵族是没有约束力的,就像神也没有约束力。君可以不像君,臣也可以不像臣,民自然也就不像民了。于是,这样的制度,终于,被时代的车轮踢出局。

西周的等级制度更不像印度的种姓制度:无情,残忍。如果生来是贱民,他只能穿死人衣服,只能用破的餐具,甚至不能在有影子的时候随意进入城市。种姓之间不能通婚,任何一个人出生以后,他的地位就决定了,没有改变的机遇。

所以,西周确定的等级制度,绵远流长,一边被历史修修改改,一边代代相传。直到现代,所谓的嫡长子情结,还有族谱文化,依然影响着华人的百姓家族。多年以前天涯社区的易烨卿事件中,北纬37度的回帖引爆了多少网友的贵族情结。

可以肯定西周虽然不美好——美好就不会在几百年后出了诸侯争霸大夫裂土的乱象,但是,如易中天所说,西周的文化气质确实深深影响了中华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