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雨水花园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以渝兴•礼玉金湾居住区为例

来源:化拓教育网
雨水花园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以渝兴•礼玉金湾居住区为例

发表时间:2020-09-15T17:02:56.287Z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4期 作者: 刘玲

[导读] 摘要:中国快速城市建设以及不合理的土地开发引发的城市内涝治灾害、地下水位下降等城市生态问题,逐步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中煤科工重庆设计研究院(集团)重庆 400042

摘要:中国快速城市建设以及不合理的土地开发引发的城市内涝治灾害、地下水位下降等城市生态问题,逐步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本文以重庆渝兴•礼玉金湾居住区景观设计为例,重点介绍居住区的景观布局、植物配置、雨水下渗收集等设计策略和技术环节,探讨以雨水花园为设计导向的居住区景观设计问题,期望为现代居住区雨水花园设计和低影响开发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居住区、雨水花园、景观设计、植物配置 1.现代居住区雨水花园概述

雨水花园设计是一门综合设计,兼具系统性、艺术性、技术性,是选用自然形成或人工挖掘的浅凹绿地,用来汇集和吸收屋顶和铺装的雨水。居住区雨水花园设计中,将大大小小的下凹型绿地布置在各个组团或街区,通过溢流设施和盲管进入蓄水区,将各组团或街区的生态效益发挥最佳。通过合理的植物配置,雨水花园可以调节空气的湿度和温度,协同景观设计的理念,改善居住区的微气候条件。在现代雨水花园的设计中,系统的技术和艺术的设计理念能协调一体显得非常重要。 2. 现代居住区雨水花园的应用—以渝兴•礼玉金湾项目为例 2.1 项目背景及概况

重庆市两江新区作为重庆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区域,探索山地海绵城市建设路径,统筹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实现充分保护、修复和恢复城市水生态系统的目标。本案位于重庆两江新区礼嘉片区,毗邻重庆最靓丽的嘉陵江沿江景观带(规划中),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寒暑差异大,夏季降水量较高,汛期如何存储雨水,促进雨水循环使用成为本案景观设计和海绵设计的焦点。 2.2 设计重点及目标

渝兴•礼玉金湾项目通过引入雨水花园的原理及技术实现现代居住区的海绵建设和低影响开发,设定可透水面积占总面积的60%。经过实地踏勘分析,在建筑设计的基础上,首先确定了住区的主要路径以及主要景观节点,形成居住区景观的总体框架。最后,以植草沟结合雨水花园的形式来达到收集雨水、过滤污水等生态建设目的。该设计的重点及目标主要从生态设计、景观最大化设计、植物配置等三方面进行。

2.2.1 生态设计

水循环利用设计:下雨时雨水通过地面、建筑屋顶、绿地顺坡进入植草沟,汇入就近区域的雨水花园,在旱季能蓄水,促进雨水下渗,补充地下水;在雨季则通过溢流口和盲管设施管理流量储蓄雨水,平时可作为对品质要求不高的景观用水,促成雨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1)屋面雨水的收集

本案中建筑设计的屋面材料均采用对雨水污染较小的材料,屋面保持了一定的坡度,能有效防止雨水滞留,减少雨水的冲刷和污染物积累。另外建筑屋面的排水沟也有保持合适的坡度,助于有效及时的排水。整个收集过程为屋面、阳台—落水管—雨水沟—雨水管—雨水花园(蓄水区)。

(2)硬质铺装表面雨水的收集

本案居住区的硬质铺装包含路面、广场和停车场等,它们都具有良好的雨水收集面。道路雨水的收集过程为路面—雨水口—雨水管道—蓄水区。其中由于道路面积小,路线长,导致分散性强,因此在道路和部分景观节点硬铺采用了透水砖路面,部分雨水可以直接下渗。 (3)植草沟的雨水下渗

植草沟是整个居住区海绵建设中必须考虑的部分。雨水通过落水管、地表径流等进入植草沟,经过植草沟的过滤、净化后随坡度汇入雨水花园,不仅有治理污染的效果,其本身也具有景观观赏性。另外植草沟还需设置用于排水的溢流口,保证多余的雨水能及时汇入雨水排水系统。

生物栖息地设计:雨水花园合理的植物配置结合花园浅凹型的绿地微地形变化,形成了一定的群落景观,为居住区内的小动物如青蛙灯提供了栖息地,为居民生活增添朝气。 2.2.2 景观最大化设计

结合场地地形设计和踏勘,本居住项目竖向变化多,部分区域高差大。整体上本居住区分为两个台地区域,两者高差约为6米,在景观设计中设计师保留了两条主要的轴线,五大组团区的总体框架,结合休闲平台、特色大道、廊架构筑物等景观小品,创造富于趣味的空间,利用步移景变的手法,布置多个不同高差的观赏点,使整个居住区景观布局疏密有致,流线更富趣味。 2.2.3 植物配置

丰富合理的植物配置促使居住小区充满生机,不仅能吸收有害气体,净化雨水,改善微气候,还能促进生态利用,为鸟类、昆虫提供栖息地。本项目通过不同主题、不同花期、不同规格的植物搭配组合,创造富有吸引力的植物景观,美化居住环境。本案中植物的选择本着4大原则,充分考虑植物的耐阴性、光照、耐湿性,土壤类型等。

(1)以本地乡土植物为主,某个别引进的外来树种必须是经过了长期驯化,能够适应当地环境; (2)选择健康生长,具有完整根系的植物,根系是植物存活的保障;

(3)选择耐旱但又能够忍耐暂时性水浸的植物,例如:水葱、菖蒲、再生花等。这样的植物环境适应性强,在雨季更能起到收集雨水、净化水质的作用。

(4)多利用四季观赏的多年生植被,如香彩雀、矾根等营造四季色相不同的植物效果,美化居住环境。

在景观设计和植物选择配置上进行了全面的考虑,雨水花园植物配置以生态为导向,从模仿自然到植物设计,再到低影响开发,将其对环境的破坏尽可能减小。最后,实现雨水收集利用、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维持植物生境质量和观赏效果。 3 结论与展望

当今城市居住区的低影响海绵建设和开发设计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法规标准的界定、科研研究以及技术都比较落后,如何使居住区景观的雨水设计,以更低成本、更高效能、更智能的模式进入常态化,形成现代居住小区更生态、更宜居、更具设计感的海绵、景观一体化综合设计模式,无疑会成为以后居住区景观设计与实践的一大趋势。 参考文献:

1.高力强,白洁媛.雨水花园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以石家庄淳茂生态城为例.给水排水,2017.05:166-169 2.王淑芬,杨乐,白伟岚,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统一——雨水花园建造探析. 中国园林.2009,6:54-57 3.臧洋飞,陈舒,车生泉,上海地区雨水花园结构对降雨径流水文特征的影响.中国园林.2016,4:79-84 4.刘英,汤振兴,赵荣钦,任荣君.居住区景观设计对策研究.住宅科技.2012,05:14-17

作者简介:刘玲(1990.7-),女,汉族,重庆,硕士,单位:中煤科工重庆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研究方向:现代居住区景观设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