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遗失的美好——解读废名的《桃园》
来源:化拓教育网
第28卷第4期 Vo1.28,No.4 西安社会科学 Xi’an Social Science 2010年8月 Aug., 2010 寻找遗失的美好 ——解读废名的《桃园》 王 红 霞 (陕西师范大学陕西西安710062) 摘要:废名的创作期虽然不长,但其文字有一种独特的味道。就其小说而言,主要倾向于诗化和散文化。本 文详细解读了他的经典小说《桃园》,透过优美的文字,挖掘隐藏的悲剧意味。在现代化的冲击下,“桃源”式的家园渐 渐失落,美好的人性被迫扭曲,传统的文化道德无人守护,令人感到深沉的悲哀。今天,我们应该努力建构人类与自 然的和谐统一,保持人的自然的美的天性。 关键词:废名;桃园;悲剧;人性 文章编号:978—7—8o7l2—4O2—3(2O1O)o4—153一o3 废名从事文学创作的时间并不长,主要集中在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期到三十年代初期,在此期间, 他出版的小说集有《竹林的故事》、《桃园》、《枣》、 《桥》、《莫须有先生传》等,但在从事新文学创作的众 多作家中,废名是一个独特的存在。这是一个很有 天分的作家,他的作品,包括小说、新诗和散文,读 起来都有一种特别的韵味。就他的小说来说,最显 著的特点就是小说的诗化和散文化,既含有诗的气 质,又显出散文的自由。周作人说:“文坛上也有做 得流畅或华丽的文章的小说家,废名君那样简练的 废名笔下描绘的大都是远离现代文明的宗法制 农村,从截取的一些人事片断中,表现未被世俗沾染 的田园生活,讴歌天真纯朴的人性之美。他常把人 物置于一种美丽而空灵的自然环境中,来呈现人与 自然和谐相处,意境中充满了“桃花源”式的纯美。 在《桥》、《竹林的故事》等,J、说中,都表现了作者对这 种理想生活的追求。可是,在他真正描绘“桃园”意 向的短篇小说《桃园》里,-aN没有“桃源”式的宁静和 谐,而是表现乡村纯朴人性在传统暴力的压迫和工 业文明的冲击下,纯净的田园失落,美好的人性被迫 扭曲,传统的文化道德无可奈何地丧失了。 自古以来,“桃”始终被作为福寿吉祥的象征。 却很不多见。”[・]的确,废名的文字简洁明快,没有繁 文缛节,读起来有诗一样的节奏美感。 废名的小说主要反映了当时的现实生活,小说 的主人公大都是普通的劳动者,那些处在乡村或者 小城镇的底层小人物。对于他们穷苦的生活状况, 通过传统文化的积淀,“桃”逐渐形成一种具有固定 意义的象征性文化符-N-,“桃”意象中,不仅代表了 纯美吉祥的美好理想,还蕴含着“家园”的文化内涵. 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并序中,描述了 废名有一种关心和悲悯的情怀,对他们身上所闪耀 的人性光辉,废名有一种歌颂和亲近的感情。废名 在其文字中表达他的人文情怀,以及对生命本真的 关注。可是,废名的小说既有一种诗意停留在字里 行间,却也弥漫着一种消极和悲观的思绪。由于深 幅无贵无贱、元君无臣、自给自足、互敬互爱的理 想社会,这种安居乐业的日常生活气息表达了乱世 一中的人民对太平生活的美好向往。由此可见。“桃” 意象在中国传统文化和普通民众的信仰里,象征着 避恶趋善,和谐吉祥。废名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 在他的很多作品中,营造了一种“桃花源”式的和谐 氛围.依此建构自己的文学理想和社会理想。在他 看来,这种文化内涵既包括回归外部自然即作为生 存环境的平和的“家园”,也包括回归内部自然即作 受佛家影响,废名.g-常思考问题独到深刻,不大好 懂,其文章的“涩”是出了名的。周作人既肯定废名 的独特,却也指出:“废名君的文章近一二年来很被 称为晦涩,并且以后似乎更转入神秘不可解的一路 上去了。”[2]连周作人也觉得“涩”,那么,一般读者更 不好理解了。可是,如果我们真正能读懂废名的 “涩”,透过小说表层的“涩”,审视作品背后的文化之 “涩”,所品尝到的涩味那才会苦到心里去。 为人之自然本性的栖息地的“人性”。如果理想的家 园被外在的暴力破坏了,那么,自然的美好人性也将 无处依存。 收稿日期:2O10一O3—03 作者简介:王红霞(1986--),女,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O8级文学院中国现当代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代文学。 ・153・ 《桃园》的故事情节是非常简 的,在郊区一座 问,萦绕在阿毛的 12-头,挥之不去,令人读之不免心 酸。一个卜三岁的女孩,花一样灿烂的年龄,拥4f_e,g 真美好的 tL,灵,卸住貌似静谧_不1l谐的桃园里,心里笼 罩着挥之不去的阴影。 毗邻衙门和杀场的桃园里,住着王老大干¨他的女儿 阿毛,阿毛病了半个月,病重时想吃桃子,没l有吃到 就死去了,悲痛恍惚的王老大用一个洒瓶乘I儿个铜 板换了一个玻璃桃子,想以此纪念女儿,目J被一个顽 秋天的桃园里,“桃树已经不大经得起风,叶子 吹落不少,无确‘精卒IIl。”见此 情景,肛-』毛才 觉得“ E园 倘若是种橘子才好,苔还不如橘子的叶子是真绿”。 阿毛并不是真的g-欢橘子,而且橘子的颜色是自己 童打碎了。这是一个哀婉敞漫的悲剧故事,却没有 极为悲痛的感觉,而是如溪水一样静静流淌,野草、 红日、桃树等看似寻常的景物却都能引起浪花般跳 跃的思绪;几句交谈,一点动作,看似漫不经心,却充 的病色,她只是喜欢那种绿,那种勃勃生机的生命迹 满了诗意,借以隐藏人物内心的悲哀,读起来却有说 不出来的伤感。废名的侄子冯健男说:“废名小说的 诗境里充盈着自然和人生的美趣、情趣和意趣、理 趣,这就和禅趣搭界,甚至融合。”[。]但在这种古典的 真善美的气息中,现代的幻灭和恐惧不断上升,成为 小说的灵魂。废名把桃父女放置在“桃源”式的生存 环境中,通过对他们日常生活细节的描叙,赞美了阿 毛纯洁善良的天性和父 ̄k-25问的 胃 肉亲情。可笼罩 在小小心灵上的阴影却始终不能消散,美好的愿望 最终一一落空,作者投注了满心的悲悯情怀,却成 为压在读者心头无言的悲哀。 桃园似乎是一个世外桃源,“桃园孤单得很,唯 一的邻家是县衙门”,换成其他邻居倒也好,没有也 好,为何偏偏是县衙门呢?更煞风景的是“照墙外是 杀场,自从离开十字街头以来,杀人都在这上面”,这 还不算,“桃园的篱墙一边3z.给城墙做了”,如此一 来,优美纯净的田园牧歌情调完全给破坏掉了,传统 的暴力机构“衙门”和极具死亡气息的“杀场”包围着 本应具有古典诗意的“桃园”。衙门代表着传统的等 级森严的封建统治,杀场意味着强权暴力对自然生 命的彻底剥夺,而城外山上的满山的坟,这个生命终 结的归宿弥漫着沉重的死亡气息。所以,桃园虽美, 但在清冷的寒风中回荡着自然环境和人性被围剿的 哀歌,似乎美也不过是一种抽象的存在。 “说不定王老大得了这么一大块地就因为与杀 场接壤哩。”原来如此!“杉E园”并不是原生态的自然 之物,它所具有的诗情画意是由于与“杀场”接壤的 结果!“这里,倘不是有人来栽树木,也只会让野草 生长-V去。”若不是生活所迫,恐怕没人愿意在这个 地方开辟一片桃园。一句不经意的话,点出了王老 大一家人的艰难生活。王老大的酗酒,以及和早逝 妻子的争吵,似乎可以猜出端倪。处于生活底层的 小人物的诸多悲哀,不是仅此就可以发泄的。在这 个人们避之唯恐不及的地方,王老大和阿毛的生活 并不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怡然自得。而且,世外桃 源的墙外,却是血雨腥风。美与恶相碰撞,美是不堪 一击的。 在桃园之内呢,“桃树,长大了的不算又栽了小 桃,阿毛真是爱极了,爱得觉着自己是一个小姑娘, 清早起来辫子也没有梳! ‘Iralr毛用了她的小手摸过 这许多的树,不,这一棵一棵的树是阿毛一手抱大 的!”阿毛和她心爱的桃树一起生长,她对桃树倾注 了真挚的情感。阿毛所需求的不是桃子,而是一个 感情寄托。或许,在内心深处,阿毛拒绝长大。她不 理解成人的世界,连自己的爸爸妈妈,她都想不明白 他们为何吵架。他们都是爱自己的人,为何不能像 对待自己一样互相爱护?她怕天狗把日头吃了,怕 自己喜欢的东西突然消失,像自己的妈妈一样,躺在 坟墓里,再也回不来。这些白日梦,夹在爱与恐惧之 ・ 】54・ 象。桃树是阿毛的生命,而桃叶飘落,也预示着阿毛 的生命之灯也将熄灭。“桃花她不见得怎样的喜欢, 风吹到井里去了她喜欢!她还丢了一块石头到井里 去了哩,爸爸不晓得!”桃园太安静了,死寂一般,对 一个活泼的小女孩来说是不适合的。阿毛想要眼前 的一切有声音,会动,只有这样,她的世界才是鲜活 的。 王老大是个嗜酒如命的人。正如前文所说,这 个处于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生活的重担压得他喘不 过气来,只得借酒来麻醉自己,可是,愈是麻醉,愈是 清醒,这是无言的悲哀。废名并没有具体描述这个 人物的性格特征,我们所知道的,是父亲对女儿深切 的爱。他在这个荒草丛生的地方开辟桃园,苦心经 营,虽然没有给阿毛富足的生活,但总算使阿毛衣食 无忧。他心里肯定有很多苦,但在女儿面前,只字不 提,他尽最大能力保护着女儿的身心。阿毛是他的 唯一的希望,是他全部的世界。可是,他的阿毛病 了,他忧心忡忡,为了阿毛,他甚至发誓不再喝酒,还 要上庙烧香,寻求心理安慰。阿毛因为病痛睡不着 了,他心里着实难过。为了哄女儿开心,他说“要什 么东西吃明天我上街去买”,“桃子好吃”,这简单的 一句话让父亲震惊不已。作为桃农,他从来没有觉 得桃子金贵,可女儿的一句话,他才意识到女儿对桃 子的喜爱,以及桃子在阿毛生命中的重要性。他以 前怎么不知道呢?他嗜酒如命,很少顾及女儿,他这 个父亲太失职了!那么以前,作为丈夫,是不是也不 称职?王老大仇恨起酒瓶来。文中并没有过多描述 王老大的内心世界,但我们可以依此去感受他的悔 恨之 隋。 Irg毛是真的想吃桃子吗?她也知道现在不是产 桃季节。她那么懂事,怎么会难为父亲?“阿毛并不 是说话给爸爸听”,她只是由爸爸说去烧香的话,想 起那个尼姑,想起那件在桃园茂盛的时候发生的事, 她的桃园果实累累,她可以给与别人,并从中收获双 重快乐。尼姑是善的化身,她是善的载体,是传统道 德的守护者。她乐意担当这样的角色。她深爱着桃 园,而现在“阿毛张一张眼睛——张了眼是落了幕”, “阿毛心里空空的,什么也没有想,只晓得她是病”。 阿毛病了,她已经没有精力来呵护桃园,病大概没有 康复的希望了,阿毛可能再也看不到桃子挂在枝头 的景象,再也吃不到世界上最好吃的桃子了。代表 着善良和吉祥的桃子救不了阿毛,阿毛这个善与美 的化身也不能守护传统的美好的道德理想,那么以 后,道德还会存在吗? 阿毛夭亡以后,王老大带着他的酒瓶上街了: “十五,明天就是十五,我要引我的阿毛上庙去烧 香。”“低头丧气地这么说。”人的生活,是匍匐在大地 之上的。只有感到生命承受的重量,才能活得踏实。 有所牵挂,有所期盼,有所依靠,感觉到被需要,才能 活出生活的意义。可王老大先后失去妻儿,现在-Ji5 地抢走王老大手里仪剩的几个铜板。对王老大内心 的悲痛,张四不但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同情心,反而明 火执杖地抢劫钱财,这无赖的行径与王老大的爱女 之心形成强烈对比,张L-rq丑恶的人性,加速了美好的  ̄"12z。 牵无挂无亲无故了。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让这个身 体硬朗的壮汉的精神完全垮掉了,心中充满幻觉,在 街上碰到一个卖玻璃桃-T-的外地人,阿毛的那句话 又浮现在心头。看到鲜艳夺目的桃子,4tg竞不能辨 别真假,接连问了两遍:“你这是桃子吗?”没有得到 回答,这是一目了然的事情。可桃农王老大竟然不 知其真假,这是非常反常的举动。买了桃子后,“5E “凡是美丽的都是附带着哀音的,这又是一份哲 学,我们所不可不知的。”[ j《桃园》的悲剧,正印证了 废名对美好丧失所表达的深深惋惜和无奈。平淡诗 化的语言中,流淌着生命的苦涩与沉重。那-'t'-时代 已经过去了,那样的悲剧希望不要重演。如果中华 老大捧了桃子——他居然晓得往回头的路Jc_走!” 他一心想着满足阿毛想吃桃子的心愿,完全忘记了 阿毛已经不在了。直到碰到几个顽童:“这桃子又吃 不得哩。”王老大才如梦方醒,他似乎也知道,只是不 愿意说,被人说破了,还想保存心中一些幻想。“我 拿我阿毛看一看。”可惜很快连这点幻想也没有了, “乒乓!”“哈哈哈,桃子玻璃做的!”在玻璃桃子破碎 的瞬间,王老大的那颗爱女之心彻底破碎了,所有一 切美好的愿望也都全部破灭了。“他,他的小小的心 儿没有声响的破碎了,同王老大gyt.眼对双眼。”王老 大的眼睛里,已经没有半点希望。那绝望的眼神,虽 然作者没有描述,但我们可以想象到,那是痛到极点 的麻木!jtl=后的王老大,将会完全自暴自弃,像老舍 笔下的祥-T-,希望完全破灭之后,如同行尸走肉一般 活着。这是一个莫大的悲剧! 张四在文中是一个无赖的形象。“这个死地方 民族的历史曾经在中国的大地上播撤过温馨、宁静 和诗意,一种和自然和谐统一义能保存人的自然本 性的真正的生活,那/z,,我们就没有任何理由让它作 为科技进步的代价而慢慢丧失 我们应该为保留美 好的人性和传统道德文化而努力 只要我们努力,我 们也一定可以得到我们追求的干¨喈生活。 参考文献: [1]周作人.周作人散文(<桃园>跋) I].中国广播电视出版 社,l992:271. I-z3周作人.怀废名[M].湖南人民出版}上,1985:221. [3]冯健男.废名的小说艺术f-M3.文艺 沦研究,1997,(3). [4]废名.林庚同朱英诞的新诗[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173. 鬼也晓得骗人!张四说他今天-V午来,到这个时候 [5]废名.废名集(第一卷<桃园))[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95. 影子也不见他一个!”张四欠王老大的钱却迟迟不 还,王老大没有钱给阿毛治病,也是导致阿毛病重致 死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小说的结尾处,当王老大用 酒瓶外加几个铜子换玻璃桃-T-时,他竟然厚颜无耻 (上接第152页J (责任编辑:王琪玖王晓芸) 立。夫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 (《丽辞》) 三、《文心雕龙》书中的“神理”说的大量 存在 “神理”说是王夫之诗歌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非常 在这七处地方,《原道》篇中三处“神理”,其实是 说明神明原理的最为明显的地方,如第一例“若乃 <河图>孕乎八卦,<洛书>韫乎九畴,5N.-版金镂之实, 重要的命题。杨明先生《刘勰评传》谓:《文心雕龙・ 原道》和其他篇中还讲至I.I“神理”。刘勰在《文心雕 龙》中共有-k:处涉Nt.“神理”的概念。 1.“若乃<河图>孕乎八卦,<洛书>韫乎九畴,玉 版金镂之实,丹文录谍之华,谁其尸之,亦”神理“而 已。”(《原道》) 丹文录牒之华,谁其尸之,亦”神理“而已。”,正是说 上天神明授予人类启示,告诉人类什么是治理国家 和社会生活的基本原理,这就是最早的“人文”,“人 文”正是来自上天神明。 另外僧佑的《出三藏记集》也是我们探讨刘勰 2.“爰自风姓,暨于孔氏,玄圣创典,素王述训, 《文心雕龙》与佛学关系的最可征信的文献材料,此 处我们不再赘述。总而言之,单纯从《文心雕龙》的 莫不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N:教。”(《原道》) 3.“(赞)道心惟微,‘神理’设教;光采玄圣,炳耀 仁孝;龙图献体,龟书呈貌;天文斯观,民胥以恸。” (《原道》) 作品本身来看,其中的确既没有多少佛学词语和概 念,也没有很明显、很直接地运用佛学思想的论文, 但佛学思想的确对《文心雕龙》的影响非-g-大。 4.“《经》显,圣训也;《纬》隐,神教也。圣训宜 广,神教宜约。而今《纬》多于《经》,‘神理’更繁,其 伪二也。”(《正纬》) 参考文献; [1]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M1.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E33游国恩.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4]陶礼天.《出三藏记集》与《文心雕龙》新论 ̄J_-I.安徽师范大学 学报,1999,(8):339—347. 5.“(赞)民生而志,咏歌所含。"94发皇世,风流 二(南>。‘神理’共契,政序相参。英华弥缛,;Li-代永 耽。”(《明诗》) 6.“故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日形文,五色是 也;二日声文,五音是也;三日情文,五性是也。五色 [53姚思廉.粱书[M].中华书局,2003. (责任编辑:王琪玖 王晓芸) 杂而成黼黻,五音比而成韶夏,五情发而为辞章,‘神 理’之数也。”(《情采》) 7.“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 ・ 155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