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成长
简介:《第二次成长》是2010年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明天。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语文教师专业发展十四讲》之教师二次成长论
作为教师从教几十年,我们的成长之路颇为漫长,所经历的成长阶段也是不一样的:
教师第一次成长期:
主要标志:
第一,熟悉教材。这是教师第一次专业成长最基础的内容。
第二,对教学基本步骤与方法的掌握。这是教师第一次专业成长的重要内容。
第三,对学生的关注。这个阶段的老师开始形成所谓的学生观。
第四,有与同伴合作的强烈愿望。 第五,开始追求学生的考试成绩。
教师的第二次成长期:
第一,原先不太关注或者不感兴趣的事物开始成为你重要的生活内容和工作内容。如教材的调整、优化、改造、补充,成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重要的环节。
第二,你的生活圈和工作圈开始突破原来的格局向外扩展。
第三,开始把你的一些东西与同伴区别开来。
第四,开始对某一种理论有热情,甚至成为某一种理论的追随者。
第五,非常注意对自己教育教学资料的搜集。
第六,对一些固定的东西可能有一些不满意。这是原先不知道而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的。
第七,开始怀疑自己的一些信念,能接受批评,承认多元化。
第八,发展目标的特点,树立自己的目标。
两次成长的比较:
第一次成长的主要方式是模仿,
第二次成长的方式是反思。
第一次成长主要靠经验的积累,
第二次成长主要靠用理论。
第一次成长主要表现在行为方式的变化。
第二次成长更多是内在的变化。
第一次成长很多是自然而然的开始,
第二次成长却需要外力的强力推动。
第一次成长主要是靠同伴的示范, 第二次成长主要靠专家的指导。
我们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逐步成长,让自己的工作多姿多彩。
教师如何实现二次成长
为此,我们不难得出以下四点结论:
一位优秀教师的成长至少需要两次成长过程;
一位教师要走向成功,仅有第一次成长是不够的,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第二次成长;
当前教师成长遇到的瓶颈,不是第一次专业成长,而是第二次专业成长;
某一些方式和途径,对教师第一次专业成长是有效的,但对二次专业成长则效果不大,或者无效。
为什么说婚姻是女人的第二次成长呢?
1.互助
从出生开始,我们就在家人、朋友和老师的帮助下长大。小时候父母的帮助特别重要,长大后亲人的支持也很重要。
父母朋友不能陪你一辈子,只有伴侣会陪你走过四季,走过人生的起起落落。
2.生活
从出生开始,我们需要扮演很多角色,父母的孩子,公司的员工,消费者。婚姻虽然不是生活的全部,但生活中肯定有两个角色:妻子和丈夫。
所以结婚可以看作是这两个角色的一种体验,如果这辈子没体验过也算是一种遗憾。
3.成长
每个人都被父母牵着走。当结婚,不代表两个人可以住在一起。
婚姻中总会有矛盾和争吵,婚姻中的男女双方都需要耐心、包容和理解,学会站在对方的立场思考问题。
只有这样,这段婚姻才能长久,因为毕竟是一个要活一辈子的家庭。
希望这样的回答可以帮助到您,谢谢,望采纳!
养育孩子是父母第二次成长的机会,家长该如何看待这场旅程?
教育孩子就是教育自己,孩子是父母的镜子,是家长成长的蓝图。养育孩子是父母的第二次成长,这对于父母来说是一次机会,但是很多父母都没有意识到养育孩子时自身的问题,没有好好抓住这次机会,给很多孩子带来了不好的影响。这样的结果,不管是对父母还是对孩子,都是很悲哀的事实,孩子的成长机会只有这一次,错过了就是错过了,很难去弥补回来。家长如何看待与孩子一起成长的旅途,是极其重要的问题。
做好准备再去迎接一个跟自己有血缘关系的生命,对生命敬畏,对孩子负责。很多家长在自己还是孩子的时候就拥有了自己的孩子,还不懂得照顾自己,更不懂得照顾孩子,孩子降临了,不能给他有效的陪伴和高质量的教育,这都是对孩子不负责的表现。在迎接新生命之前,不妨问问自己,我做好准备了吗?我可以成为一个合格的爸爸或妈妈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但是又非常渴望那个小生命的到来,父母就需要补课了。每个人都有第一次做父母的时候,虽然是第一次,但是可以学习的,是可以借鉴其他人的方法的。你想要什么样的结果,就和拥有什么结果的人去学习。学习如何在怀孕的时候就给宝宝传输正能量;学习如何把宝宝教育的乖巧聪明;学习如何才能让宝宝健康成长……做爸爸和妈妈的学问很大,虽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好的,但它却需要我们每分每秒的耐心。
这场旅程是父母与孩子共同的旅程,不是父母的独角戏。我们总是习惯于自己主导一件事情,更何况是针对一个孩子,我们更喜欢用命令的语气来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这种想法和做法都是极其幼稚的,孩子是一个完整的生命,幼年时期也是他生命的一部分,不该由父母全权指导。父母可以引导,但不能;父母可以肯定对的方面,但不能否定错的方面。父母习惯于用自己几十年的经验去直白的告诉孩子“那是错的”,但这样孩子就会缺乏了发现的能力和动手的能力,让孩子在安全范围内去创造、去发现,这是孩子们的乐趣,也是孩子与父母共同进步的机会。
忘掉父母的身份,和孩子像朋友一样沟通。这样孩子会感谢父母,父母也一定会感谢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