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成长修辞表达

2023-09-30 来源:化拓教育网

【题文】写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1)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________(2)花儿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________(3)星星就像夜空中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________:

【答案】排比 拟人   拟人   比喻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在阅读中成长就像什么运用修辞手法

在阅读中成长,就像是小苗汲取了雨露,就像是花朵沐浴阳光。用的是拟人修辞手法。

诗歌朗诵《成长》 用比喻照亮文章

比喻被誉为“文学中的文学”。亚里士多德说:“比喻是天才的标识。”秦牧说:“精警的譬喻真是美妙!它一出现,往往使人精神一振。”的确,比喻就像《天方夜谭》里的神灯一样,具有无比神奇的力量,只要它一照耀,奇迹便立刻出现了:深奥变得浅显,晦涩变得明朗,抽象变得具体,干瘪变得丰满,僵死变得灵动,直露变得含蓄。请看:

   一个抽象的事物,一旦用上了比喻,就有了形态、颜色、声音等。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把无形的愁比作有形的江水,江水不尽,愁也无穷。

   一个平常的事物,一旦用上了比喻,就有了神韵。如:“装满豆棵的马车,像小船,在豆海中颠颠簸簸、摇摇晃晃地航行。” 把拉豆棵的马车比作小船,把成片的豆田比作豆海,田野上的事物与大海中的事物联系到了一起,开阔了视野,丰富了形象。

   一个陌生的事物,一旦用上了比喻,就有了亲切感。如:“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音,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我们没有夜宿山中的经历,对那种不可捉摸的声音更是陌生。作者通过四个比喻,将陌生的声音化为我们熟知的声响,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那种声响的奇妙。

   在文章中,局部使用比喻句,会更有文采,语言会更加优美。《我的空中楼阁》一文,比喻随处可见,如同星星点点的贝壳散落于美丽的海滩。“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劈面就是一句精彩的比喻。

   过渡句使用比喻,能使文章在起承转合之际平添一层别样的意蕴。有学生写文章回忆童年,动情地写道:“我的思绪如翩翩彩蝶,缓缓飞入童年的百草园。”

   在议论文写作中,比喻还可以作为优美有说服力的重要论据,其论证力量决不亚于一般的引用事例或名言。有人在阐明“以柔克刚”的道理时,运用了这样几个比喻:

   绳子很软,棍子很硬,但世上只有绳子捆棍子,没有棍子捆绳子;舌头很软,牙齿很硬,但当牙齿掉完了,舌头依然非常健全。

   甚至还有的文章全篇都是一个大比喻,结果文章趣味盎然,妙不可言。

   那么,如何培养自己创造比喻的能力呢?这里笔者提醒大家注意几点:

   一、比喻要新颖化 喜新厌旧是人之常情。新美的比喻才给人以美的享受。新美的比喻主要取决于我们丰富独特的联想。把弯月比作镰刀,这很简单,因为二者的相似点太明显,谁都会这么想。从表面上看,两个事物似乎没有什么相似点,一旦能找到相似点,形成比喻,这个比喻一定新颖。例如“思念”和“青草”,看上去毫无关联,可仔细一想,人一旦有了思念的情绪就很难消除,青草也是割了又发,这样就找到了相似点,得出这样的比喻句:“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就像这青草一样,割了以后又长出新的。”再如“朝阳”和“石头”看上去更没有相似点,可有人以独特的联想写出这样的比喻:“朝阳像一块巨石,击碎了黑夜的湖泊。”这个比喻确实新美动人,耐人寻味。

   二、比喻要生活化 生活是比喻之源。比喻之中总是记录着时代生活的影像,采用能够充分体现时代生活特色的事物作为喻体往往能够取得极好的修辞效果。如今的学生恐怕很难造出这样的比喻句:“他长着一副微黑透红的脸膛,高高的个儿,站在那儿,像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粱那样淳朴可爱。”不要说在城镇,就是在广大的乡村,现在的大多数学生,恐怕也难觅红高粱的踪影。现在倒有这样的比喻:“当岁月把昨天拖进了回收站,你便来了。”其中的“回收站”如今已被更多地理解成电脑中回收淘汰文件的一个程序,以此为喻体,准确又极富现代气息,对虚拟世界里的“虫”们来说,生活认知几乎是零距离的。“妈妈从我7岁时的毛病一直说到12岁时的坏处,我只好像巴格达一样接受一阵‘狂轰滥炸’。”这样的比喻,借助遥远的水深火热中的伊拉克人民的痛苦无奈,来抒发眼下自己遭遇的一肚子怨气,既有切身的生活感受,又链接着时兴的大众媒体宣传,是现在中学生喜闻乐见的。

   三、比喻要多边化 所谓多边化是指同一喻体往往可从多个角度设喻。周振甫先生在《诗词例话》中指出:以“柳”作喻体,可喻眉,可喻腰,可喻青春,可喻早衰等等。钱钟书先生说以“月”作喻体,可喻明,可喻圆,可喻平等普及、分殊理一,可喻皎洁不灭、光景常新等等。有人总结了用“水”作喻体的多边功能,概括出“水”有十几种设喻。因此,我们要深入挖掘喻体的多边功能,准确把握它丰富的内涵和复杂多变,用心观察、体验、感受,根据自己的需要,灵活多变地加以选择运用,以有常有限的事物来满足无常无限的修辞需要,创造出更多的精辟妙喻,提高文章的艺术魅力。

  (作者单位:建湖海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