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七星瓢虫成长过程

2023-09-29 来源:化拓教育网

七星瓢虫,是瓢虫科瓢虫属捕食性昆虫。七星瓢虫身体卵圆形,背部拱起,背面光滑无毛;头黑色,复眼黑色,触角褐色,口器黑色;前胸背板黑色,小盾片黑色;鞘翅黄色,橙红色至红色。七星瓢虫因其两个翅膀左右有三个黑点,在两翅结合的前方有一个更大的黑点,故名。七星瓢虫分布于中国各地,日本、朝鲜、蒙古、欧洲、印度也有分布,主要在叶鞘、雌穗、苞叶内栖息。七星瓢虫以成虫越冬,越冬地点多选在较湿的土块下、石缝、草丛、岩洞等处。七星瓢虫可取食农作物及果树上的多种蚜虫,如萝卜蚜、高粱蚜、麦长管蚜、棉蚜等。七星瓢虫成虫多在干杂草及有蚜虫的作物上产卵,七星瓢虫的卵期为3-8天,每雌平均产卵量为1342粒,最高可达2816粒,七星瓢虫成虫寿命长,平均77天。七星瓢虫是农田和果园生态系统中各种蚜虫的重要捕食性天敌,在蚜虫的生物防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利用七星瓢虫防治棉蚜不仅能够很好地控制蚜虫的数量,降低对棉花的危害,还可以为棉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过渡提供良好的条件。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七星瓢虫生长过程大约时间

10-15天。

人工饲养七星瓢虫,首先要解决饲料问题。可以到野外采集天然饲料——蚜虫,但这种方法费工多,有时还不易采到。所以用人工培养大量蚜虫,满足七星瓢虫食用。

可用蚕豆苗人工培养蚜虫。当分栽的蚕豆苗长出3-4厘米高时,把野外采集的少量蚜虫放在豆苗上,在室温20-30℃、相对湿度60%-70%的条件下培养10-15天,蚜虫就能大量繁殖,这时就可用蚜虫作七星瓢虫的饲料。

扩展资料

七星瓢虫体长5.70一7毫米,宽4一5.60毫米,呈半球形,背面光滑。刚羽化时鞘翅嫩,质软,3—4小时后逐渐由变为橙红色,同时两鞘翅上出现7个黑斑点,位于小盾片下方者为小盾斑,小盾斑被鞘缝分割成两半。

另外,在每一鞘翅上各有3个黑斑,鞘翅基部靠小盾片两侧各有1个小三角形白斑。头黑色,额与复眼相连的边缘上各有1淡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七星瓢虫

七星瓢虫生长的过程,与植物的关系,对人类的贡献

卵——幼虫——成虫。扑食植物上的蚜虫、鳞翅目幼虫等,使植物健康生长,人类利用昆虫天敌减少了喷药次数,省工省力的同时还容易生产绿色食品。追问可以具体的写它与植物的关系吗?

追答可以呀。

七星瓢虫的成长记作文体

吃过晚饭,妈妈和我一同来到屋前的菜地里,因为那里有我种的小毛豆.

我们正欣赏着小毛豆的枝繁叶茂时,忽然一只小小的昆虫从天而降,并稳稳地落到了叶片上,随即在叶片上忙碌地找着什么.我看清了,它是一只漂亮的七星瓢虫.它的个头很小,身上有七个斑点,像是年轻姑娘的时装,美丽极了!

“咦,妈妈,它这么急着做什么呀?”我问妈妈.

“我也不知道,大概是它发现了什么害虫吧.因为七星瓢虫是一种益虫呀”妈妈说.

“妈妈,你看它多像‘甲壳虫’(我的玩具小车)呀!”我激动地说.

“对呀,它移动的速度好快,好象一辆在高速公路上风驰电掣的小车呀!”妈妈感叹道,“我们别说了,看看它到底要干什么吧.”

我们俩都仔细地盯着,哦,在它的前方有一只小小的微绿色的虫子,它一定是想把这只小绿虫消灭并收进腹中吧.只见虫子和它在叶片上你追我赶,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一会儿向前,一会儿又向后,有时它们还转移阵地,从一张叶片转到另一张叶片哩,就这样,追追赶赶地僵持了两三分钟.看来这只小虫子也不是那么好对付的呀.

“妈妈,你看小瓢虫为何停了下来?”我轻轻地问妈妈.

“别忙,看一下再说.”妈妈轻声地答道.

正当我以为七星瓢虫要放弃的时候,只见它腾空而起,扇动它那强劲的小翅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猛地“砸”向那只小虫子,并且一下子就把它吞进了肚子里.

吃完虫子,它停留了一会后,继续在小豆豆的叶片上爬来爬去,显得好忙碌.

“谢谢你,七星小战士,有了你,我的小豆豆才长得这样茂盛!”我心里默默地说.

--650字

七星瓢虫属于什么纲

七星瓢虫,无脊椎动物,昆虫纲,鞘翅目,瓢虫科。瓢虫的一种,因背部像葫芦瓢而得名。根据食性,瓢虫可分为植食性与肉食性两大类群。前者以植物为食,对人类有害,但数量较少;后者占绝大多数,以捕食蚜虫、粉虱等农业害虫为主。

七星瓢虫属于什么纲

七星瓢虫是一种昆虫,属于鞘翅目瓢虫科七星瓢虫属。它们通常有鲜艳的红色或橙色背甲,黑色斑点和七个明显的黑色斑点。七星瓢虫的体长大约是3-6毫米,是世界上最常见的瓢虫之一。

七星瓢虫的生命周期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它们的幼虫是食草昆虫,如蚜虫和蚜蝇。它们的成虫主要以花蜜为食。

七星瓢虫在园艺和农业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们是天敌昆虫,可以控制一些农作物的害虫,如蚜虫和白粉虱。因此,许多农民和园艺爱好者会在田地和园林种植七星瓢虫,以帮助保护作物。

除了在农业上的作用,七星瓢虫也是一种受人们喜爱的宠物。由于它们可爱的外表和对害虫的控制作用,许多人会在家中饲养七星瓢虫。

总的来说,七星瓢虫在生态系统和农业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们的可爱外表和对害虫的控制作用也使它们成为了备受人们喜爱的昆虫之一。

形态特征

成虫

七星瓢虫体长5.2-7.0毫米,宽4.0-5.6毫米。虫体卵圆形,背面光滑并拱超呈半球状。刚羽化的成虫柔软,嫩,2-3小时后,整个体躯和鞘翅变硬,颜色由黄变红,同时鞘翅上出现7个黑色斑点。

七星瓢虫和其它昆虫一样,体躯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各部分均由若干个体节组成。头部生有一对触角,一对复眼和口器,口器两侧有一对下颚须。头部较小,经常后缩在发达的前胸背板之下,生有两对翅,三对足。腹部八节,但腹面只能看到6一7节。腹部末端有外生殖器和。和腹部侧面生有气孔,是呼吸时气体进出的通道,七星瓢虫和许多有硬翅鞘的昆虫(分类学上称鞘翅目)一样,有一对角质坚硬的前翅。平时,这一对的翅并合,覆盖在胸腹部的背上。后翅为半透明的膜质,平时折叠,匿于前翅之下。七星瓢虫的下颚须末节呈斧状,足的咐节是四节,但第三节特别小,并匿于第二节的两个分叶之间,粗看很像是三节。

七星瓢虫雌雄形态,斑纹相同,雌虫常较雄虫大些。两者可靠的鉴别特征是雄虫腹部腹面末端,有一小的横的凹陷,而雌虫则平坦而光滑,无此凹陷。

幼虫

七星瓢虫幼虫体表有一层较坚硬的表皮,它的伸展性有限,所以生长到一定阶段,必须蜕去老皮,着生新皮,才能继续成长。每蜕一次皮,就增加一个龄期,幼虫共蜕三次皮,有四个龄期。初孵幼虫(一龄)身体很小,只有2-3毫米,孵化后,就聚集在原卵块的残壳上,约经8-12小时,开始分散取食。约两天后,蜕皮变为二龄,此时体长已增大一倍多,腹部第一节背面两侧,出现两个肉瘤,三龄幼虫除体长加大外,腹部第一、四两节的背面两侧,各有一对肉瘤,但第四节的肉瘤不很明显,要用放大镜才能看清楚,到四龄时,这两对肉瘤都非常明显。当幼虫老熟时,体形变粗,最后以尾端固着在植株等附着物上,准备化蛹。

体长7毫米,宽5毫米。体。前胸背板前缘有4个黑点,2个呈三角形,前胸背板后缘有2个黑点,两侧角有2个黑斑。中胸背板有2个黑斑。腹部第2-6节背面左右有4个黑斑。腹末带有末龄幼虫的黑色蜕皮。

生活习性

食性特点

七星瓢虫的下颚须是它的主要触觉和嗅觉器官。七星瓢虫经常在蚜虫的寄主植物上爬动、搜索,当下颚须触到蚜虫时,能迅速地用上颚咬住,将蚜虫吞食。如果下颚须没有触到,即使蚜虫就在它的眼前,似乎也不能发现。七星瓢虫成虫和幼虫虽都取食蚜虫,但因虫态不同,口器结构不同,取食方法也有差别。成虫取食时,通常将蚜虫咬住,经过口器的简单咀嚼后,将蚜虫躯体、附肢等完全吞下。大龄幼虫取食基本上和成虫一样。但初龄幼虫因口器小,吞食力差,取食时常在蚜虫体上咬一个孔,吸食汁液,最后留下蚜体残壳。一头七星瓢虫的成虫,平均一天吃棉蚜100-120头,吃菜蚜147头,吃杏蚜59头。幼虫食蚜量则因龄期的大小而不同,龄期小吃的少,龄期大吃的多。

七星瓢虫有吃卵和互相捕食的习性。在食物不足的情况下,七星瓢虫成虫很容易吃掉已产下的卵块。即使有充足的蚜虫,它们也喜欢吃卵;幼虫则常互相捕食。同一卵块早孵出的个体,常吃掉尚未孵化的卵粒。大龄幼虫常吃掉小龄幼虫。蛹也常被成虫和大龄幼虫吃掉。

七星瓢虫虽然主要是吃蚜虫,但并不仅仅限于以蚜虫为食。中国北京的金山脚下,在秋天蒿草和荆条上并没有蚜虫,七星瓢虫成虫却群集其上,数量很多。经过仔细观察和消化道解削并在显微镜下检查,发现七星瓢虫在早春不仅吃蚜虫,还取食小土粒、真菌孢子和一些小型昆虫。秋天,七星瓢虫则常常取食植物的花粉。

发育过程

七星瓢虫一生经过卵、幼虫、蛹、成虫等四个发育阶段。七星瓢虫各虫态的发育历期,主要受食物和温度的影响。在适宜的食物条件下,温度不同,发育的速率也不相同。幼虫期在15℃条件下,长达44.1天,而在24-26℃时只有8-9.4天。高于30℃发育速率又逐渐降低,33℃时幼虫期又延长到16.2天。温度不适宜时发育缓慢的原因,除直接受温度影响外,取食速率低也有关系。一头四龄幼虫在25℃左右时,每天取食一百多头蚜虫,而在15℃时,仅取食十几头。

越冬行为

七星瓢虫以成虫越冬,多选择较干燥、温暖的枯枝落叶下、杂草基部近地面的土块下、土缝中、树皮裂缝处潜伏,蛰伏越冬后,若遇温度回暖,又爬出越冬场所活动。出蛰后的七星瓢虫迅速在林木、杂草和作物之间活动,特别是带蚜虫的作物与开花果木上。七星瓢虫是迁飞性昆虫,成虫和幼虫的觅食行为属于广域搜索与区域集中搜索行为的转换。

避敌本领

七星瓢虫有着惊人的避敌本领。只要有天敌来扰或受到外界突然的刺激,它就会发生一种叫做“神经休克”现象,有点像失去知觉似的一动不动。

“休克”过后,受到刺激的神经系统恢复正常,它又清醒过来,开始爬行。这种“死去活来”的举止,人们称它“假死”。如果用手去捏它,它就会使出第二招避敌本领,在它6条足上的各关节中间,渗出一种汁液来,这些汁液散发出来的辣臭味,可使人闻之感到腻烦,就连鸟类闻到这种怪味,也“退避三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