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家是什么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成长型家教模式与说教型模式的差别?
成长型家教模式为家长有明显的教育意识,而子女没有意识到家长的教育目的,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
说教型模式由于这种模式的教育意识性强,家庭教育的目的性、方向性明确,家长能够迅速地向子女传情达意、实施教育。
成长型家教模式的家庭教育表现为,为了培养孩子的某种品质使之获得一定的生活经验,家长特意组织、安排了某种活动或交往,使孩子置身于其中,通过子女的主体性活动,达到教育的目的。对子女而言,这种活动或交往是作为他们的生活本身存在的,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是家长特意安排、组织的,在活动或交往中,使孩子置身于其中,通过子女的主体性活动,达到教育目的。在活动或交往中,孩子发挥了自我教育的主观能动性,受到了教育。
说教型模式由于这种模式的教育意识性强,家庭教育的目的性、方向性明确,家长能够迅速地向子女传情达意、实施教育,这种模式深受家长欢迎。不过,由于有的家长素质低、教育方法不当、子女逆反心理及亲子关系对立等因素的影响,这种模式的家庭教育容易引起子女的反感,教育效果有时反而不好。
家庭教育的三种模式
一.“包办型家长”,生怕孩子出意外,愿意为孩子做一切事情。
有一次,我在学校遇到一个八岁的孩子,我提醒他鞋带开了,他说:“你给我系。”我说:“你可以尝试着自己系。”他说:“我不会,”我没有给他系,而是把自己鞋带解开教他怎么系。一个八岁的孩子,为什么还不会系鞋带呢?
后来,在与妈妈沟通的过程中了解到,孩子从小在香港长大,是个小童星,拍过很多广告,受到太多关注,全家人都围着孩子一人转,只要孩子提出的要求都帮着他做。连系鞋带这样不涉及安全问题的事情,家长都替孩子做了,其他稍有难度的事情就可想而知了。我想,这个家长为孩子做得太多了。
当然,作为家长,担心孩子饮食卫生、安全问题,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可怜天下父母心呐。可是有一些家长对孩子过度保护,慢慢地,孩子的生命力和自主性就消失殆尽。
哪种生活没有风险呢?体验风险不是盲目让孩子去冒险,而是在提供了相应的保护措施以后,让孩子自己去经历成长中的必要过程,积累属于自己的人生体验。
父母要意识到自己生活的目的,意识到孩子之外的生活空间和心灵空间,只有家长和孩子都有自己的生活时,双方的生活才能更好。学会放手,孩子属于他自己,孩子不是家长的私人物品。当孩子对家长过度依赖,家长学着放手,这个改变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需要家长有很强的毅力,有可能家长的焦虑是甚于孩子的。
二.“型家长,”在和家长接触时,什么都以自己的想法为标准,对孩子进行评价和指责,好像哪一天孩子没有犯错误,这一天就会平平淡淡,没有任何“教育意义。”
我们学校有一个出了名敬业的班主任,每次我进班听课,一出来她第一个问题就是“孩子有什么问题?”我说:“孩子都挺好的呀,为什么一定要有问题呢?”她说:“因为我要和家长汇报孩子的问题呀。”好像每天都要挑出点孩子的问题才好交差。
之前还接触过一个孩子,妈妈带着孩子在游戏室玩,孩子去碰一样东西,妈妈就会说你怎么去动那个,那样会怎样怎样不好,最后孩子索性不知道该做什么好了,妈妈说你可以拿一本书看,她就去拿一本书,妈妈说该走了,她立马站起来走。孩子倒是很听话,就是直觉告诉我,这个孩子状态怪怪的。
宝宝刚出生时,他只在一个房间里爬来爬去,这个房间探索完了,他就想爬到别的房间去探索,再长大点,他想出家门去探索,孩子的成长就是不断地探索世界,探索自己。可是如果他每做一个探索,你都说这是个错误,甚至阻止他去探索,孩子还敢去探索吗?可是如果他不探索了,他就会很压抑,就像上面那个孩子一样的状态。
我发现图书馆一个孩子最近不愿意来读书,我问他为什么,孩子不说话,我问:“别的小朋友是因为书太难看不懂不愿意来,你是因为这个原因吗?”孩子说:“不是,是不想做quiz”(quiz是孩子在图书馆看完书以后,在ipad上可以找到关于这本书的测试)。孩子为什么会这么排斥做quiz呢?后来我发现,孩子每一次从图书馆出来,妈妈第一句话就是今天quiz做的怎么样?正确率多少?为什么会这么低?然后就是对孩子一番指责。
这样的沟通,往往以审问开始,慢慢发展成指责,可是孩子买单吗?我们会发现,一般这种情况下,要么孩子不说话,要么说不知道或者忘了。因为孩子quiz成绩不好他本来心里就不好受了,这时候他需要的是安慰、指导和帮助,你去指责他只会让他觉得没办法沟通。
家长作为“过来人”,能给孩子一些建议当然是好的。但也不用为了避免孩子犯错误,每天紧盯孩子的错误进行“教育,”甚至把沟通搞成审视,这让孩子非常不自在。也不用因为孩子不成熟,就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价值观,家长可以做一个好榜样,孩子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尊重会带来尊重,理解和尊重本身就能激发一个人内在的活力。
三.“好伙伴型家长,”家长为了尊重孩子,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不对孩子提出任何要求,不给孩子提出任何挑战,使孩子丧失了很多发展的机会。
在学校的时候,有的孩子刚开始学得很开心,慢慢地觉得有一点累,就不愿意来,家长一看孩子不愿意来就很紧张,一方面想让孩子继续学,一方面又不想强迫孩子。这个时候我们到底是跟孩子妥协还是帮着孩子坚持下去呢?
首先,任何时候,坚持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别说孩子,就是成年人坚持做一件事都困难重重。坚持当然是好事,前提是要坚持做什么?无论孩子在学英语还是钢琴还是别的,家长给孩子制定计划时,要考虑孩子有没有能力和条件满足自己的要求,完成目标。你想让孩子成为李云迪,而事实是孩子特别努力也就能达到钢琴老师的水平(不是歧视,只是举个例子来说明期望值的不同),那成为李云迪这样的目标就没必要坚持。可是如果你了解孩子,你知道只要帮孩子坚持下去,他是有能力克服课程中的挑战的,那就不要向孩子妥协。
所以要不要继续学,家长可以先了解班级的具体情况,班级的其他孩子到底是什么水平,如果家长、老师孩子一起努力,是不是有可能孩子可以跟得上这个班。如果孩子有这个潜力,那就把自己的立场明确地告知孩子:“哭是没有用的,我们一定要在这学下去。”不要让孩子对放弃抱有希望,然后再告诉孩子,我们会怎么 帮助他克服困难。
如果孩子本来有可能克服困难继续跟得上这个班的,可是他一哭一闹,家长说算了,那就不学了。孩子就会觉得哭闹是管用的,于是以后只要自己提出的要求家长没有满足他,就会用哭闹来威胁家长。这样的孩子可能以后做什么都是三分钟热度。
还有一种情况,家长可以不用满足孩子的要求,不用跟孩子妥协 。那就是当孩子因为“自我”影响了别人,影响了大家。
每个人成长中的两个家
人的这辈子会有两个家,一个是父母给的家,一个是长大后结婚成立的家,往往我们会把第一个家说成是“原生家庭”。
你在原声家庭中曾经经历过的事情,有些你会记得,有些已经忘记,但是那些回忆不起来留存在你潜意识里的事情会影响你未来的生活。
你现在就是你孩子的原生家庭,你写入孩子记忆的都是好事才会让这个孩子健康成长。这就好比一台电脑,显示在桌面上的都是你能记清的东西,而电脑后台运行的程序就是你的潜意识,在最关键事发生时,往往都是在受到后台运行程序的影响。
新婚两个人,从两个原生家庭走出来组建了新家庭,会有很多的磨合,因为每个人都带着原生家庭的“基因”。比如这个妻子家教很严格,物品使用后必须物归原处,而丈夫却是什么东西都愿意乱丢,这样家庭小事就容易产生矛盾。这便是不同家庭带来的不同习惯。
其实,两个人很相爱,只是家庭模式不同,所处的经历不同。当你没有感受到爱的时候,并不是没有爱围绕在你身边,也许是爱的表达方式不同。
一个品学兼优的女孩子,特别愿意找一个不如自己的男孩子交往,相处一段时间就会选择分手。
回到她的童年,她的父母离婚了,妈妈为了养活她,要打几份零工,她每次回到家都是自己,而饿了去厨房翻东西时,都找不到什么吃的。
这种孤独凄凉的感觉就刻在了她幼小的心灵中,所以她下了个决定,绝对不让人抛弃,找比自己优秀的就觉得自己配不上人家以后肯定会被抛弃。
这个决定的影响,也许在一段时间保护了她,只是后来,当生长环境发生变化时,在新的行为环境里反而变成了阻碍。
每一个人都要学习为自己的心境情绪负责,你没有办法让风停止,但是你有能力拉动船帆,让帆船到达目的地。
过去原生家庭你不需要负责任,但从今天开始你每做的一个决定都要为自己负责,请记得:你现在是子女的原生家庭,你在重新塑造一种文化。
而在一个家庭当中,一个爸爸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好好疼爱孩子的妈妈;
一个妈妈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欣赏并推崇孩子的爸爸。
可以在一起、也可以分开,但不能没有根爱。
据马斯洛需求理论,当人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也就是吃饱穿暖之后,心里最大的渴望就是爱与归属感。
而孩子与父母的链接来自于“共同做一件事”,只有和父母共同做事,孩子才会感觉我们是一起的,才能有归属感。
在孩子面前不要说爸爸的不好,或者妈妈的不好,孩子会强烈的和弱势方取得链接,而命运不自觉的会导向弱势的一方而不自知。
孩子听的多了,“你爸爸是懒惰、不负责的人,你以后不要像他一样!”“你妈妈爱唠叨,你以后不要像她一样唠叨!”
这样孩子长大以后就容易出现:懒惰、爱唠叨,为什么?因为他心里强烈需要和他的父母连接,但有关他爸爸妈妈的信息全是负面信息。
应该在孩子面前的表扬是“像爸爸”“像妈妈”:“孩子你真是像爸爸一样负责任”,“你和你妈妈一样善良有爱心”,“你做事的认真劲太像妈妈了”。
不只是称赞孩子,重点是称赞孩子“像爸爸”“像妈妈”。
通过这种方式孩子链接到的全是正面信息,心中对归属感也容易满足。
父母的你,一定要记得:你现在就是你子女的原生家庭!你在重新创造一个文化,给孩子一个榜样。
过去不对的事情,不要持续下去;过去好的经验,要把它传承下去。
你会影响孩子未来的家庭幸福。
原生态家庭是怎么回事
什么是原生态家庭?
基人一生有两个家庭:一个是自己出生、成长的家庭,另一个是进入婚姻生活后所建立的家,也就是自己“当家”的家。原生家庭就是指个人从小成长的家。
家庭塑造的个性,影响人格成长、人际关系、管理情绪的能力,以及对人与人之间情绪互动的了解,甚至谈恋爱时,总是不自觉看上某种特定类型的对象,也受到原生家庭不同背景的影响。所以,所谓原生态家庭就是子女还没有走进婚姻的家庭。
原生态家庭越是缺少爱,孩子们长大后,一生都在到处索取爱;原生态家庭越是吝啬,各个钻到钱眼里,孩子一生都会很是自私,不断给自己积攒财物,更疯狂地向家里索取钱财;原生态家庭有暴力倾向,孩子长大后不是极端懦弱,就是暴力升级;原生态家庭父母的一言一行,所作所为,像烙印一样刻在了孩子们的心上,让他们日后自然流露出来抑或埋藏在内心最深处,总之都会给孩子造成一生的影响。
无论富贵还是相对贫困,始终温馨平和的家庭,永远和孩子平等相处,认真倾听孩子的内心声音,尊重孩子的合理需求,和孩子共同奋斗共同进步的父母,任何时期都传输给孩子正能量的家庭,总能让孩子感觉自己有一个宽厚的肩膀可以靠,他们就可以骄傲地展开翅膀迎风飞翔,不惧怕前面的风险,不担心摔倒,因为他们的家是强大的,他们的父母始终是温暖的避风港,这让他们始终甜蜜而潇洒地前行。
反之,那些在粗暴父母家庭里生长大的孩子,那些家庭成员之间不断抱怨相互看不起,那些对孩子总是歧视鄙视的家庭,那些受到来自父母不平等对待的孩子,那些来自只会絮絮叨叨毫无尊重的家庭的孩子,等等,来自这些家庭的孩子,一次次来自心灵的伤害,一次次心的挣扎哭泣,都在心灵深处给自己埋下了隐患,日后,他们或者自卑自弃,或者有活着的负罪感,或者有极度的不安全感,或者有极度的索取爱的性情,总之,他们一生将会是不幸的,这种不幸还会带入到他们新成立的小家庭。
什么是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环境对人一生的影响,如同血液深入个体的每一个细胞,其影响伴随每个人的一生。人的一生会经历两个家,一个是出生、成长的家,有爸爸妈妈、兄弟姐妹、祖父母等家庭成员,又叫做原生家庭;另一个是成年之后自己组建的家,包括伴侣和子女。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其真实内容就是童年成长经历决定每个人的生活轨迹,童年家庭影响个人命运。每个人的生活习性多受童年的生活经历的影响,人生成长过程中最先接触的就是父母亲,也就是原生家庭。1、原生家庭是人生的起点
孩子是父母爱育的结晶,是人类繁衍生息的继任者。孩子被父母带到这个世界上来,一切成长活动都在父母的帮助下完成,生命成长最基本的需求衣、食、住都随父母。人类的婴儿出生时,除了健全的身体近乎“一无所有”,婴儿没有行动能力、不会沟通、不会自理生活.......孩子的一切成长活动都依赖原生家庭所提供的帮助。
原生家庭是人生的起点,父母在帮助孩子成长的同时,也成为了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和唯一的终身导师。因为,人生的成长活动源于对外界行为的模仿,而父母就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模仿对象。孩子的言语系统模仿父母、饮食习惯模仿父母、行为习惯模仿父母.....孩子是父母生活的复印件。
2、适应是成长最好的选择
生命最重要的职能就是适应,适应我们所生长的环境、适应与同步融洽相处,适应是人类得以延续存活的基础。同样,每个孩子都是适应环境的高手,他们能顺利的完成对原生家庭成长环境的适应。因为,新生的孩子自身除了躯体,其他成长资源都有赖于原生家庭提供,他们的食物、衣物、玩具、陪伴都由原生家庭提供。而且,孩子们的日常行为能力也是从父母那里模仿得来的,原生家庭的生活行为主导孩子的成长行为。
孩子是天生的弱者,出生时所有事物都依赖原生家庭的帮助。所以,孩子从小就适应了被照顾、适应了原生家庭的生活方式。适应原生家庭的饮食口味、适应原生家庭的生活节奏、适应原生家庭的人际关系......适应并模仿是人生成长的基本前提。3、原生家庭究竟会对一个人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孩子在父母的帮助下长大,成长行为模仿父母,于是父母处理问题的方式就自然成为孩子模仿、学习的内容,进而对孩子的行为习惯造成影响。比如父母宽容,孩子自然就学着包容;父母目光短浅,狭隘,孩子也就学着自私,是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当然,这其中也与原生家庭的教导方式密切相关,如果家庭教育要求孩子绝对服从,那么孩子受原生家庭的影响就俞深,而给予孩子自主更多,这样的孩子就受原生家庭影响较小。
有人说,人生分两种,一种是同样时长的一天,活了一万多次,每次都有新经历;另外一种是同样一天的经历重复了一万多次。作为家庭中的一员,我们生活在从父母给予的原生家庭中成长。同时,我们又在为孩子创造他们的原生家庭。作为子女我们需要在父母的帮助下成长,模仿、学习父母的行为习惯;作为父母,我们教导孩子成长,目标是给予孩子自主生活的能力,而不是让孩子按照我们给定的方式成长。世界上没有完美家庭,每个家庭都在奔向完美的路上。原生家庭父母如果眼界比较宽,知识文化比较高,对于子女会有非常细致的规划,而且他们非常的民主,平时会对孩子有足够的自主权,一旦发现孩子偏离正确的轨道,他们会根据自己多年的生活经验给予及时纠正,避免孩子"误入歧途",降低试错成本。往往这类家庭长大的孩子比较容易取得成功。相反对于那些生活在相对贫穷的家庭的孩子,父母更多时候为生计奔波,子女大多数"自由生长",有些时候孩子的某些人生规划其实有所欠缺,或者对某些事情的处理缺乏大局观,而父母却没有起到调节引导的作用,这样导致的结果便是孩子的发展离更好的那个他渐行渐远。孩子犹如刚刚播种的种子,需要家长精心呵护,适时辅助(非温室花朵),需要家长倾注大量心血,这样培养的孩子才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