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宝宝成长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怎样才能知道自家宝宝已经长大了呢?
作为父母来说,看到自己的孩子逐渐长大,是感到最为开心快乐的事情了。……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们在某个瞬间的做法会让家长感受到自己孩子已经长大了。这样的瞬间包括孩子主动关心父母、孩子自主地解决问题,以及孩子主动承担责任这三个方面。
1,当孩子能够主动关心父母的时候,父母就会感到他长大了。
当孩子还小的时候,需要在父母的关心和照顾下生活。……但是在某一天,父母会惊喜地发现自己的孩子学会关心父母了……他们不是接受父母的关心,而是懂得了对父母付出关心,能够主动帮助父母做事情,日常生活中对父母也非常照顾。……当父母看到这一幕的时候,会非常感动和欣慰,感到自己的孩子终于长大了、懂事了。
2,看到孩子自主地解决问题,父母会感到孩子长大了。
在孩子小的时候,没有能力解决问题,需要得到父母的帮助。……但是在某一个瞬间,父母会发现自己的孩子不用再依靠父母,而是凭借自己的力量去自主地解决问题,而且还能把事情处理的非常好……当父母看到这一瞬间的时候,就会感到自己的孩子长大了、有出息了,心中会非常欣慰。
3,当孩子开始主动承担责任的时候,父母会感到自己的孩子长大了。
小孩子无法承担责任,也根本不懂得承担责任,一切都要靠父母。……但是在某一个瞬间,父母会发现孩子能够主动自觉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不再用父母操心……当父母看到这样一个瞬间的时候,就会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孩子终于长大了,已经成为一个可以自食其力的年轻人了,这时候父母会感到非常欣慰,也会感到非常开心和幸福,这就是对父母最好的回报。
国药育儿知识小课堂:如何判断宝宝生长发育是否正常?
宝宝在婴儿时期发育是最快的,身高、体重、头围等都会有很大变化。每个宝宝都有自己独特的成长节奏,如果只是和同龄宝宝比较,是不科学的。宝宝是偏胖还是偏瘦?身高是不是达标的?身体发育是否正常?其实通过测量头围、身高、体长这三个指标,就可以及时了解宝宝的发育状况。一起来看看吧!
头围
头围大小是衡量孩子生长发育的指标之一,它和身高、体重一样,都有一个正常范围,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同。
测量方法
测头围并不是拿皮尺往宝宝脑袋上绕一圈那么简单,标准的测量方法是:让宝宝取坐位或仰卧位,家长站在宝宝的前方, 找准眉心位置 ,将软尺起点放在该位置上,沿眉毛 水平绕向宝宝脑后的最高点 ,再将软尺绕回前脑,软尺交叉处的数字即为宝宝头围。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0-5岁头围表(男孩)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0-5岁头围表(女孩)
家长可将测量的结果与上图中的标准值进行对比,就知道宝宝的头围是否正常。每个宝宝之间都存在着个体差异,这些差异受到遗传、营养等因素的影响,家长不必过分追求平均值。
如果宝宝的头围 明显大于正常范围 ,或在 短期内快速增大 ,都需要引起家长重视,并及时带宝宝到医院进行检查确诊。
体重
正常足月的宝宝出生体重就存在一定差异,而出生后的体重增长又与宝宝的营养和喂养最为密切相关。宝宝的理想体重不是均值,更不能追求上限或与其他同龄宝宝盲目比较。
测量方法
小宝宝一般在 喂奶之前 测量,更换新的尿布,妈妈抱着宝宝一起测量,记下总的体重,再减去妈妈的体重、宝宝衣物重量以及尿布的重量就是宝宝的体重了。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0-5岁体重表(男孩)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0-5岁体重表(女孩)
家长可将测量的结果与上图中的标准值进行对比。宝宝的体格生长会随年龄的增加,速度逐渐减慢,1岁内为宝宝生长的第一高峰期, 3月龄内的宝宝体重增长约为30克/天 。但应特别提醒家长,这个日均增长克数是计算出的平均值,并不需要真的每天或每周都给宝宝称重计算。
一般正常足月宝宝在6月龄内,只要每月测量一次就可以了;6月龄后到1岁,每两个月测量一次即可。
身高
不同时期宝宝生长速度不同,一般来说足月出生的宝宝身长约50厘米;生后第一年增长25厘米左右,第2年增长10厘米左右,第3年至青春期开始生长速度为每年平均5-7厘米。
测量方法
3岁以下,量身长
使用量床,仰卧位测量,测量时宝宝头顶与头板接触,双耳在同一水平,双膝和下肢并拢紧贴底板,测量时测定板紧贴足跟和足底,对同一个体而言,测量的卧位身长较直立身高长1cm左右。
3岁以上,量身高
让宝宝背靠身高尺的立柱,家里没有身高尺也不要紧,可以靠在墙上或者门框上,保持立正姿势,家里面测量则可用比较厚的书本,用书的一边贴住墙壁轻轻落下,到达头顶时在墙上做记号,之后用尺子量一下地面到记号的距离就可以。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0-5岁身长/身高表(男孩)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0-5岁身长/身高表(女孩)
家长可将测量的结果与上图中的标准值进行对比。理想情况下,可测量3次,然后求得3次测量的平均值以提高准确度。
Tips
世界卫生组织官网可以下载到儿童生长标准的各项指标,包括身高、体重、头围等,家长可以前往下载打印,用来记录数据制作宝宝的生长曲线图:
哪些因素会影响宝宝的生长发育
宝宝的发育既要受到遗传等先天因素影响,也会受后天的身体营养、睡眠质量、运动情况等因素影响,爸爸妈妈日常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改善宝宝的生长发育:
No.1 营养
身长是头、脊柱和下肢的总和,是反应骨骼,特别是长骨生长的重要标志。当宝宝营养不能满足骨骼生长需要时,身长增长的速度就会减慢。 要避免给宝宝的辅食添加糖、盐等各种调味品 ,较重口味的食物包括添加剂较多的不 健康 零食,会促使宝宝早期形成偏食挑食等不 健康 的饮食习惯,辅食的质和量都难以保证,不利于宝宝的正常生长发育。
No.2 睡眠
脑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是刺激宝宝生长的重要激素。人体生长激素的分泌一天24小时内是不平衡的,睡眠时生长激素分泌会高于清醒时,所以,要帮助宝宝养成规律的生活作息习惯, 高质量且充足的睡眠也有利于宝宝的体格生长 ,让宝宝睡足睡好,以免影响宝宝长个儿。
No.3 运动
建议3-4个月前的宝宝,每天应俯卧数次,以促进全身活动,并应随着月龄的增长,及时培养翻身、爬、站、走等基本能力。
《学龄前儿童(3~6岁)运动指南》推荐,学龄前儿童在一天内各种类型的身体活动时间应 累计达到180分钟以上 。其中,中等及以上强度的身体活动累计不少于60分钟;同时,每天应进行至少120分钟的户外活动。180分钟并不是要求必须一次完成,可分2-3次完成,包括中等强度活动60分钟和累计日常体力活动120分钟,不建议学龄前儿童参加长时间的剧烈运动。
如果生长数据正常,家长则没有必要担心和焦虑,避免把这种情绪传染给孩子。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的、愉快的、快乐的、和谐的环境,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庭氛围,这样孩子才能 健康 快乐地成长。如何判断孩子长大了?
孩子长大除了蹿高之外,最明显的就是学会和家人沟通,还有关心家人的时候,从以下几个方面看,是最直观的。
第一点,个子突然蹿高。
我们总以为他是孩子,总以为它需要我们的保护,可是,当某一天我们去为他买衣服的时候,却发现它已经能够穿的衣服了,却发现他的身高已经窜到了一米六一米七甚至一米八,这个时候我们会忽然发现,我们身边的孩子长大了。
第二点
学会自己整理家务,学会帮家人打扫卫生。
当我们推开孩子的房间,想要帮孩子整理家务的时候,却发现孩子的床铺的整整齐齐,衣服都有续的挂在衣柜里了。
再也看不见孩子屋里到处堆放的玩具,整间屋子都是整整齐齐干干净净的,这个时候我们也会发现,我们的孩子长大了。
第三点学会做饭。
某一天下班晚了,忽然闻到家里飘出来的饭香,推开门才发现孩子在厨房里,桌子上摆满了孩子做好的饭菜,这一刻,我们也发现孩子长大了。
第四点,学会关心家人。
孩子会在我下班的时候帮我倒一杯水,放在我的手边,
会在我累的时候帮我捶肩捶背,
会在我生病不舒服的时候给我端来热腾腾的饭菜,
会知道出门的时候给我一个拥抱,
会在我难过的时候默默的陪在我的身边,
这些时刻,我们都觉得孩子懂事了,而我们觉得孩子懂事了,也就是孩子长大了。
如何判断婴儿生长发育情况
一般认为不生病就是健康,其实这种说法是片面的。
按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健康不单是躯体没有疾病和缺陷,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而家长多从生长发育的指标判断发育情况,熟知,这需要结合多次测量的结果进行自身纵向对比才能判断,只要小儿体重和身长的增长值达标,呈上升趋势,则是正常的。
简便的方法是将小儿与同龄儿童比较,如小儿的体重及身长都与大多数同龄儿相近,一般说其生长情况是正常的。
我国制定有婴幼儿生长发育的参考标准分两方面,一是可以量化的谓之“生长指标”,如身长、体重、牙齿等;另一个是智能、动作、语言等不可以量化的称为发育,有时候两者也可统称生长发育。现予以简述。
1) 体重:
宝宝出生时平均体重为3kg,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现在 新生儿的平均体重为 3300 —3500 克。
婴儿出生后的第2—4天,体重减少150—300克。
婴儿体重过分增加并不意味着婴儿的健康状况良好。
生后一年内的基本体重是:
前半年体重= 出生体重+0.7kg x 月龄
后半年体重= 出生体重+0.7kg x 6+0.25 x (月龄-6 )
2 岁~ 青春期前的体重= 年龄x 2+8kg 。
2)身高:宝宝出生平均身长50cm(厘米),6个月时可达65~67cm,1岁时为75cm,2岁时为85cm,4岁时为出生身长的两倍。
2岁后的身长可按公式: 身长( cm )= 年龄 x 5+75(cm)
12岁以后青春期孩子开始长身体,上面的公式就不准了,女孩到17岁~19岁后停止,而男孩到20岁以后停止。
3)头围:新生儿为34厘米,1岁时为46厘米。2岁时为48厘米。到5岁达50厘米。
4)囟门::囟门的大小男女无差别,2~3个月随头围增大,6个月逐渐骨化而变小,一般12~18个月闭合,早闭可怀疑小头畸形,应注意佝偻病或遗传疾病。
5)牙齿:出生后5~10 个月开始出乳牙,而且是一对对长出。
其顺序是:上下门牙(切牙)、第一磨牙、尖牙及第二磨牙,于20~30个月出齐20颗乳牙,6~24 个月小儿的牙齿数,可用下式计算: 牙齿数=月龄- 4 (或6 ) 。
6 岁以后开始换为恒牙, 12 岁以后长出第二恒磨牙,至12~15 岁长满28 颗恒牙。
个别小儿出牙时有暂时流口水、睡眠不安、低烧、爱咬妈妈乳头等现象。
出牙顺序紊乱见于先天愚型、营养紊乱、佝偻病等疾病, 但孩子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较大,但是近年来小儿生长有比上述标准提前的趋势,许多小儿在体检时在如上几个方面都可高于上述标准。
许多孩子先天性疾病都是因为母亲孕期病毒感染和营养不良,这些都会造成胎儿宫内发育迟缓,从而影响孩子生后的身高。
所以孕妇在孕期应该尽量做到饮食均衡,有些孕妇怀孕后妊娠反应严重,要知道最好的营养还是来自于饮食,所以应尽量吃一点。
还有怀孕比较挑食,或是由于减肥导致营养不均衡,应抛弃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多吃深绿色蔬菜,多吃富含锌和蛋白质的海产品。
在身材矮小的患儿中,还可能是生长激素缺乏症所致,据观察这常常与异常分娩有关,比如臀位产、足先露等等。
这些异位分娩方式容易导致婴儿垂体损伤,使孩子矮小。
这就需要定期做产前检查,及时发现胎位异常,在医生的指导下及早采取措施,或者选择剖腹产,出生后,家长要保证孩子的合理营养。
营养不良固然会导致身高增长缓慢,但是肥胖同样能够造成生长激素分泌减少,达不到理想身高。
需要特别提醒,现在市场上许多“增高”制剂,实际上就是一些普通的雄激素类的药物。
可以在短时间内促进生长,但会使骨骺闭合年龄提前,反而阻碍了增高。这是“饮鸩止渴”的做法,不要听起忽悠上当。
第二是神经心理发育, 像感知、味觉、运动、语言、心理活动等,现将一岁内的发育简介一下。
满月时俯卧可抬头三秒钟;能注视眼前活动的物体,啼哭时听到声音会安静,双手能紧握笔杆。
3月俯卧时,能抬起半胸,用肘支撑上身;眼看双手,会抓衣服,抓脸;眼睛能随物体180度;见人会笑;会出声尖叫。
6月手可玩脚,能吃脚趾;头、躯干、下肢完全伸平;两手各拿一个玩具能拿稳;能听声音看目的物,在大人背儿歌时会做出一种熟知的动作;照镜子时会笑,用手摸镜中人;会自己拿饼干吃。
9月扶物站立,双脚横向跨步;拇指和食指能捏起细小的东西;能听懂自己的名字;能用简单语言回答问题;会随着音乐有节奏地摇晃;认识五官;知道大人谈论自己,会配合穿衣。
12月不必扶,自己站稳能独走几步;认识身体部位三到四处;认识动物三种;会随儿歌做表演动作;能完成大人提出的简单要求。
各种营养缺乏症主要发生在1-3岁。
这一时期的宝宝,体格和大脑的生长发育仍然非常迅速。
然而,很多妈咪只注重让宝宝怎样吃得好、吃得多,常常忽视怎样吃得合理,吃得符合生长发育的需求。
所以,很多的宝宝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各种营养问题,如缺铁、缺钙、缺锌、缺乏多种维生素、肥胖症等。
所以食谱要注意摄取奶类食品,食物品质要多样化,烹调要细、软、烂、嫩,还同时应注意干稀、甜咸、荤素之间的合理搭配,注意食物的色、香、味,以此提高宝宝的食欲。
家庭观察孩子的发育应该包括体格和智力两方面,现在,对孩子的发育都十分重视。
其实,影响孩子发育的因素很多,如营养、疾病、母亲孕期情况、生活环境等。
还要知道,孩子的发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而且有一定但个体差异,即生长有早有晚,但只要是在正常的发育范围内,就不必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