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化拓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孙思邈的成长背景

2023-10-08 来源:化拓教育网

孙思邈是由金山软件公司西山居工作室开发运营的3D武侠角色扮演网络游戏《剑侠情缘网络版叁》中登场的虚拟人物,初次登场于资料片《风起稻香》。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药王孙思邈生平资料简介

孙思邈是我国古代非常著名的 医学 家,为我国医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下面是我为你搜集药王孙思邈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药王孙思邈简介

孙思邈是唐朝初期的著名医学家,后世尊其为“药王”。孙思邈据说寿命很长,有人说他活了102岁,也有说他活了141岁的,所以许多人把他当神仙。孙思邈身处的年代是比较的,隋唐末唐朝初。所以孙思邈隐居太白山,走遍深山老林了解中草药,并通过研究医书成为当时的“医生”。

孙思邈的出生日期从不同的史书上有不同的推断,最早可推断到公元515年,而最迟出生据纪晓岚的《四库全书》推断孙思邈出生于公元581年。孙思邈出生的家庭背景已无从考证,但是从孙思邈广读医书来看,贫穷人家应该不会有这么好的条件。孙思邈精通百家,崇尚老庄之学和佛道,18岁的孙思邈就立志学医了,在20岁开始为乡人治病。孙思邈曾一边行医一边研究 中药 ,中药用完了会亲自上峨眉、终南山等多地去采集中药,并对各种病例进行临床研究。孙思邈一生淡泊名利在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期间都被朝廷所召,但是孙思邈都谢绝没有前往。孙思邈晚年隐居在五台山,专心著书,一生作品很多,直到公元682年,孙思邈寿终正寝。

药王孙思邈的传人

孙继光,又名檀林,是药王孙思邈的的第36代传人,据说这个人很低调,在文、武和医学上都有很大的造诣,人称三绝。但是他却是从来不显山露水,平时也是甘于寂寞,过着与世无争的日子。也正是因为这样,人们很少知道孙思邈的传人竟然是这样一个奇人。

后来1995年发生了杨小霞事件,中西医很多的医生都对这个怪病一筹莫展,始终没有 办法 解决治愈,就在这个时候,檀林终于现世。不过也只是抛出了一篇万言医学 论文 ,就再次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据分析,檀林身为孙思邈的弟子,在医德方面也继承了孙思邈的思想,为了救助杨小霞,也为了维护传统医学的声誉,檀林这才出现,不过当问题得到解决时,他却再次选择了隐居。

孙思邈的医德主张“无欲无求”,一视同仁,而檀林的做法和孙思邈的理论不谋而合,能够完整的继承先人前辈的 经验 理论,无疑是个很好的选择。

同时檀林还是《药王新篇》的作者,他结合孙氏祖传的秘方和先人流传下来的典籍,揉合了自己的经验理论,经过了20多年的时间,终于完成。其内容相当的广泛,除了继承孙思邈的医术,此文中涉及了医学, 养生 ,锻炼, 针灸 术等方面,最重要的是,檀林还在这次的书籍里,整理和记录了2000多个祖传的秘方,这一行动,为当代的 中医 医学,和养生学中的许多难题得到了解除和依据,是中医医学史上的又一个重大突破。

药王孙思邈的名言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这一句名言是孙思邈在医德上面的看法,也是他行医的原则,意思是说人命要比千金还要贵重,是说医者不能只看重金钱,必须怀着医者仁心。这也是他《千金要方》命名的由来。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这句名言体现了孙思邈不光光是看重医术,对他来说,医德更重要,主张作为医者,必须要对病人一视同仁,做到无欲无求,不能根据病人的身份而有所偏差。

“寿夭休论命,修行在本人”——这个名言主要是因为孙思邈小的时候身体非常不好,家里为了给他看病花光了所有的钱,而后来热却长命百岁,孙思邈用这一句名言告诉后人,不要信命,应该要坚持调养身体。

孙思邈名言还有非常多,大部分并不是注重医术本身,而是更加的看重医德和自身调养,没有一味的推崇医学,在他看来,身体应该以修养为主,而医术只是辅助而已。

通过孙思邈名言不难看出,孙思邈是一个道德高尚的医者,他不仅仅是自己学医,更是将自己的所得著称医书,为后世的医学研究提供了方便,而且他所著的医书里面,还有很多的临床表现,这更是对医学界的一大贡献,是不可或缺的医学典著。

猜你喜欢:

1. 孙思邈有什么故事

2. 药王孙思邈

药王孙思邈的真实历史故事活了多少岁怎么评价

隋唐时期的孙思邈是一位伟大的医药学家,后人尊称他为“药王”。他是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生卒年不详。孙思邈不但擅长治病救人,而且勤于写作,给后世留下了很有价值的医学著作,所以流芳百世,受人尊敬。

孙思邈从小就聪明好学,记忆力惊人。他七岁时每天能背诵一千字的文章,是远近闻名的“神童”。少年时期,孙思邈就立志学医,为老百姓治病。他花了约十年的时间刻苦学习医学,到二十岁时,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医术,能够给别人看病了。

为了增加见闻、磨炼医术,年轻的孙思邈离开家乡,游历到终南山、峨眉山,又到东北的长白山隐居。他一边行医,一边沿途采集植物进行研究,琢磨制药的方子。孙思邈还吸取了很多道教的方法来制药炼丹,收获了超越前人的心得。潜心研究下来,孙思邈在医学和药学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造诣。到四十岁时,他的医术远近闻名,成为那个时代的名家。

听说孙思邈的医术高超,隋文帝、唐太宗和唐高宗都多次请他到宫廷做官。除了担任过一段时间唐太宗的御医以外,孙思邈婉言推辞了皇帝的邀请。他觉得在宫廷任职太受拘束,随时要应付官场的钩心斗角,不利于提高医术,也不能悬壶济世。所以,他大部分时间都隐居在山里,或居住在乡下,与普通老百姓待在一起。

孙思邈医风高尚,以解决病人的痛苦为自己的责任。他给病人看病,不问出身和家庭背景,都一视同仁。遇到身患重病的患者,他常常不顾自身安危,冒着被传染的危险为病人诊治。这种高尚的品德赢得了很多人的尊重。著名诗人卢照邻把他尊为自己的老师,名臣魏徵、太医令谢季卿等,都是他的好朋友。

到了晚年,孙思邈把自己多年的行医经验撰写成两本著作:《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合称《千金方》。他在书的序言里面说明了书名的来历,乃是取自“人命至贵,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之义,意思是:人的生命是非常宝贵的,比千金还要宝贵;如果有人用一剂药方救了一个人性命,那么这样的品德也比千金要珍贵得多。从这里,可以看到孙思邈把医生的责任看得十分重大,他认为医生的工作很神圣,医生的品德也十分重要。

《千金方》收集了唐代以前的医书中所没有的医药资料,是历代医学和药学的集大成之书。此外,这本书还系统地介绍了养生的方法,包括食疗、按摩术等等,都是经过孙思邈本人的实践而总结出来的。这本书不但对研究我国传统医学有重要意义,而且里面提到的不少治疗方法直到今天都还有实用价值。

孙思邈一生淡泊名利,勤于健体养生,所以很长寿。据传他活了一百多岁。他去世以后,民间把他作为圣人来崇拜。在他的老家有一座“药王山”,山上有一座祭祀孙思邈的药王庙。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当地都要举办“药王庙会”。在台湾也有祭祀孙思邈的庙宇,每年农历正月初四,人们都要举办“孙天医圣诞”祭典。孙思邈得到了人们世世代代的崇敬。

千金方的作者是谁?

《千金方》是唐朝医药学家孙思邈于永徽三年所著的一部中医学经典著作。

孙思邈自幼多病,立志于学习经史百家著作,尤立志于学习医学知识。青年时期即开始行医于乡里,并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他对待病人,不管老幼、怨亲善友,都一视同仁,无论风雨寒暑,饥渴疲劳,都求之必应,一心赴救,深为群众崇敬。

隋大业中,曾游学四川,并在该地炼丹,后隐于终南山,与沙门道宣律师交厚,写了不少道家炼丹方面的著作。后唐太宗、高宗曾多次招他任国学博士、谏议大夫等职,均谢绝,唯于咸亨四年任承务郎直长尚药局,掌管合和御药及诊候方脉等事务,上元元年即因病辞退。

作品背景

孙思邈认为生命的价值贵于千金,而一个处方能救人于危殆,价值更当胜于此,因而用《千金要方》作为书名,简称《千金方》,30卷。宋仁宗命高保衡、林亿校正,后列《禁经》二卷;明代后有按《道藏》经义析为93卷者,内容相同。

作者以人命重于千金,故取“千金”为书名。是感于当时的方药本草部秩浩繁,仓卒间求检不易,乃博采群经,删繁去复,并结合个人经验而撰成。《千金方》是人称“药王”的唐代孙思邈所作的综合性临床医著,书中所载医论、医方较系统地总结了唐代以前的医学成就,是一部科学价值较高的著作。

中国古代著名医学家有哪些

1.华佗 (约公元145年-公元208年)

字元化,一名旉,沛国谯县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

华佗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少时曾在外游学,行医足迹遍及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并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 晚年因遭曹操怀疑,下狱被拷问致死。

华佗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被后人多用神医华佗称呼他,又以“华佗再世”、“元化重生”称誉有杰出医术的医师。

2.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

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3.孙思邈(541年—682年)

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

西魏大统七年(541年),孙思邈出生于一个贫穷农民的家庭。他从小就聪明过人,长大后开始爱好道家老庄学说,隋开皇元年(581年),见国事多端,孙思邈隐居陕西终南山中,并渐渐获得了很高的声名。

孙思邈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终于完成了他的著作《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后,孙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请,与合作开展医学活动。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

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孙思邈年高有病,恳请返回故里。永淳元年(682年),与世长辞。

4.李时珍(1518—1593)

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东长街之瓦屑坝(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后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医院判,去世后明朝廷敕封为“文林郎”。 

李时珍自1565年起,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考古证今、穷究物理”,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弄清许多疑难问题,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此外对脉学及奇经八脉也有研究。

著述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等多种。 被后世尊为 “药圣”。

5.扁鹊(公元前407—前310)

名秦越人,勃海莫人(今河北内邱县),战国时代名医。又家于卢国(今山东长清一带),因名之曰卢医。《史记》等载其事迹涉及数百年。扁鹊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被尊为医祖。

相传扁鹊曾医救虢太子,扁鹊死后,虢太子感其再造之恩,收其骨骸而葬之,墓位于今永济市清华镇东。扁鹊年轻时虚心好学,刻苦钻研医术。他把积累的医疗经验,用于平民百姓,周游列国,到各地行医,为民解除痛苦。由于扁鹊医道高明,为百姓治好了许多疾病,赵国劳动人民送他“扁鹊”称号。

扩展资料

华佗股骨疗伤

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有一段华佗为关羽刮骨疗毒的描写,讲的是关羽在襄阳之战时右臂为魏军毒箭所中。后来,伤口渐渐肿大,十分疼痛,不能动弹。华佗为关羽剖臂刮骨,去除骨上剧毒,而关羽神色不变,尚在与人下棋。这个故事原本是颂扬关羽之神勇、有毅力、能忍耐,也同时说明了神医华佗的医技高明。博得人们的称赞和敬佩。他是我们外科医学的鼻祖。

这是《三国演义》和湖北《襄阳府志》上记载、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一个根据事实虚构的故事。关羽虽然有刮骨疗伤,但是华佗早已在几年前死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华佗

Copyright © 2019- huatuo9.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