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成长关键期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简述什么是幼儿发展的关键期
1、3-5岁前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关键期;
2、2-3岁是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同时又是儿童计算能力(口头数数、按物点数)发展的关键期;
3、3-6岁是儿童个性发展的关键期;
4、3-8岁是儿童学习外语的关键期;
5、4-5岁是儿童书面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6、4岁是儿童图形知觉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儿童学习识字的最佳年龄。
7、5-6岁是儿童数概念发展的关键期,又是儿童掌握词汇的关键年龄。从整个人生的心理发展来看,幼年是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因此,父母要充分利用儿童敏感期的良好时机,对其进行教育和训练,促进儿童心理、智力和发展,而不是等待其自然发展。值得提出的是,关键期固然重要,但是某些行为即使错过关键期,只要经过一定时间的再学习,仍然可以形成。许多国家进行“补偿教育”,就说明了这一点。有些幼儿由于某些原因,错失发展的关键期,但经过及时的、特殊的教育训练,仍能够挽回和补偿缺失。
什么是儿童发展的关键期
幼儿期是儿童发展关键期。
在正常的生活和教育条件下,口语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乳儿期,主要是语音发展阶段;婴儿期,主要是掌握词汇阶段;幼儿期,3~4岁时掌握语音、语法和口语表达能力方面都有迅速发展,6岁前基本掌握口语。
国外有的学者认为,从2岁到青春期是言语发展的关键期或最适宜期。认为从出生到2岁,儿童两侧大脑的语言潜能是均等的。从2岁到青春期,由于成熟和环境等因素使儿童大脑形成了不对称,而脑的不对称形成过程有助于语言的成熟,因此它是言语发展的关键期或最适宜期。
国内也有学者认为,2~12或14岁是言语获得的关键期,超过了12或14岁,第一语言就很难习得。此外也有学者提出2~3岁是儿童学习口头言语的关键期,4~5岁是开始学习书面言语的关键期等。
拓展资料
关键期这一概念最初是由奥地利生态学家康罗德·洛伦兹(1937)提出来的。他在对鸟类自然习性的观察中,发现刚孵出的幼鸟,如小鸡、小鹅等,会在出生后很短的一段时间内学会追逐自己的同类或非同类,过了这段时间便再也不能学会此类行为或印刻自己的母亲,而这段时间是很短的,故称为人类的关键期,又称最佳期、敏感期、临界期、转折期。后来,心理学家将这类研究借用到儿童早期发展的研究中,提出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如2~3岁是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5岁是儿童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等。
关键期指对特定技能或行为模式的发展最敏感的时期或者做准备的时期。个体发育过程中的某些行为在适当环境刺激下才会出现的时期。如果在这个时期缺少适当的环境刺激,这种行为便不会再产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关键期
儿童发展的6个关键期
儿童发展的6个关键期
儿童发展的6个关键期,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成长阶段朋,如果我们能抓住这些关键期,对孩子在不同的个关键期内实施相应的教育,孩子智商情商都能得到提高,以下分享儿童发展的6个关键期。
儿童发展的6个关键期1
儿童成长发展的6个关键期分别是:三岁、五岁、七岁、十岁、十四岁、十七岁。
三岁:常言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话并非空谈,科学研究显示,在成长的过程中,一个孩子3岁之前的生长发育会影响其一生的发展变化。身为家长,只有把握好孩子3岁之前的教育黄金期,孩子才能按照其自身生长发育的特点,发挥出潜能,健康成长。
五岁:5岁孩子求知欲,对自然、社会的知识经验逐渐丰富。喜欢和小朋友一起玩耍,对大人的依赖性减少,不喜欢受到过多的干涉和帮助。此时,是孩子悟性开始萌芽的关键期。这个时候应多进行情商培养。
可以给孩子准备拼插玩具、识字玩具、拼图玩具和童话故事书、自然常识书、儿歌书等。根据孩子的爱好,可以给他准备一些绘画用具、音乐用书、科学玩具、运动玩具等。最重要的是让孩子找他的朋友一起玩。
七岁:7岁时儿童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此时,儿童大脑重量已经达到的80%多,大脑的脑汁和沟回的发育已初具雏形。此时是感知、记忆、注意等能力发展显著加速的时期,也是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形象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
此时是智力开发的关键期,家长应给儿童创设机会接触各种事物,接受各种刺激,如带领孩子郊游、远足,让孩子了解大自然、了解社会、开阔视野,引导孩子进行各种游戏活动。
给孩子讲故事、读书等,刺激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的充分活动。不宜过早对孩子进行某种专业训练。
十岁:10岁的孩子有自己相对的思想,会陆续出现撒谎、说大话等父母认为的坏习惯,此时也是小学学习的关键时期,在学习上孩子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作为父母,应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把孩子培养成德才兼备的`人。
十四岁:14岁的青少年意识与逆反意识同步增强,“敢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情”,喜欢并且追求所谓的轰轰烈烈,对自尊很看重,而对生命却有些漠视。
由于对生活、对生命的意义缺乏认识,许多青少年不怕死、不畏死,动辄就拼命,有些人因此被坏人利用,走上了犯罪的不归路。因此,作为家长,一定要帮助孩子成功地度过这一“危险期”。
十七岁:17岁,是雨季,是一个患失的年纪,总是带着对未来的迷惘,对现实的多愁善感,成天做梦、幻想!孩子在雨中常迷失自己的方向。作为父母,应引导孩子找到人生的目标和方向。抓住孩子的关键期,才能赢得孩子未来的成功。
儿童发展的6个关键期2
所谓关键期实际上是学习的最敏感、最容易的时期。在儿童心理发展中也有类似情况。
儿童心理发展最佳年龄期(关键期或敏感期)是指在某一特定的年龄时期,儿童对某种知识或行为十分敏感,表现出高度的积极性和兴趣,学习起来非常容易,错过了这个时期,学习起来就会比较困难,甚至影响终生。
一些研究认为,对儿童智力发展的不同方面,有着不同的关键期或敏感期:
1、3-5岁前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关键期;
2、2-3岁是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同时又是儿童计算能力(口头数数、按物点数)发展的关键期;
3、3-6岁是儿童个性发展的关键期;
4、3-8岁是儿童学习外语的关键期;
5、4-5岁是儿童书面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6、4岁是儿童图形知觉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儿童学习识字的最佳年龄。
7、5-6岁是儿童数概念发展的关键期,又是儿童掌握词汇的关键年龄。 从整个人生的心理发展来看,幼年是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因此,父母要充分利用儿童敏感期的良好时机,对其进行教育和训练,促进儿童心理、智力和发展,而不是等待其自然发展。
值得提出的是,关键期固然重要,但是某些行为即使错过关键期,只要经过一定时间的再学习,仍然可以形成。许多国家进行“补偿教育”,就说明了这一点。有些幼儿由于某些原因,错失发展的关键期,但经过及时的、特殊的教育训练,仍能够挽回和补偿缺失。
儿童发展的6个关键期3
如何培养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
一、注意不要过分地关心孩子
这样做容易使孩子过度地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人人都应该尊重他,结果成为自高自大的人。
二、不要贿赂孩子
要让孩子从小知道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不尽义务不能享受权利。
三、不要太亲近孩子
应该鼓励孩子与同年龄人一起生活、学习、玩耍,这样才能学会与人相处的方法。
四、不要勉强孩子做一些不能胜任的事情
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做事成功而来,强迫他们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只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
五、不要对孩子太严厉、苛求甚至打骂
这样会使孩子养成自卑、胆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或导致反抗、残暴、说谎离家出走等异常行为。
六、不要欺骗和无谓地恐吓孩子
吓唬孩子会丧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以后的一切告诫,孩子就不会服从了。
七、不要在小伙伴面前当众批评或嘲笑孩子
这会造成孩子怀恨和害羞的心理,大大损害孩子的自尊心。
八、不要过分夸奖孩子
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绩,略表赞许即可,过分夸奖会使孩子沾染沽名钓誉的不良心理。
九、不要对孩子喜怒无常
这样会使孩子敏感多疑,情绪不稳,胆小畏缩。
十、要帮助孩子去分析他所处的环境
帮助孩子解决困难,而不是代替他们解决困难。应教会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然,要让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不但要给予他们良好的教育,每一位做父母的更要给他们做出良好的榜样。
幼儿发展中的关键期有哪些?
关键期,即为敏感期
关键期也称敏感期,是指儿童对环境中的某种特定刺激特别敏感的时期。这个时期相对于其它时期更容易学习某种知识和行为,心理过程的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如果在这个时期缺少适当的环境刺激,这种行为便不会再产生。
幼儿发展中的各种关键期
1.口腔敏感期(0——1岁)
主要表现:抓住什么都放到嘴里又啃又咬,口水流老长,无论是硬的软的都用口尝遍,感觉什么都很好吃。
意义:通过对不同物品的口唇接触,宝宝能够尽快了解自己的小嘴巴有哪些功能,甚至有多大的容量,在这个过程中促进口腔功能的发育,并通过口与外部的世界建立联系,用力所能及的方式来了解自己所处的世界。
2.手的敏感期(0——2岁)
主要表现:急切地用手感受事物,见方的就捏,见圆的就按,见到线就拽,抓捏床栏、用手指抠、甚至打人、抓饭、抓一切到手的软东西、用食指拇指捏起饼干等,经历“手抓——三指抓——两指抓”的过程。
3.语言敏感期(0——6岁)
主要表现:婴儿开始注视大人说话的嘴型,并发出牙牙学语声时,就开始了他的语言敏感期。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主要表现为三个阶段:8-10个月龄是婴儿理解语言意义的关键时期;1岁半左右是婴儿口语发展的关键时期;5岁半左右,是幼儿掌握汉语语法、理解抽象词汇以及综合语言能力开始形成的关键时期。
4.秩序敏感期(2——4岁)
主要表现:在这一时期,幼儿对事物的秩序有强烈的需求,并逐步获得和发展起对物体摆放的空间或生活起居习惯的时间顺序的适应性,即秩序感。幼儿的秩序敏感力常表现在对顺序性、生活习惯、所有物的要求上。
5.感官敏感期(0——6岁)
主要表现:孩予从出生起,就会借着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感官来熟悉环境、了解事物。3岁前,孩子透过潜意识的“吸收性心智”吸收周围事物;3~6岁则更能具体地透过感官分析、判断环境里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