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成长简介
《地球成长史(中)》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书籍,作者是中央电视台。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地球成长史上主要内容
地球成长史上主要内容具体如下:
1)原始地球:地球起源于大约46亿年以前的原始太阳星云。星云盘内的物质经碰撞吸积,逐渐演化成原始地球。
(2)地核、地幔、地壳形成:地球温度逐步降低,内部物质出现分异。密度大的物质逐渐聚集到地球的中心,形成地核;密度较小的物质向上集中,形成地幔和地壳。
(3)大气圈:广泛发生的火山喷发,释放出的水蒸气、二氧化碳等气体,构成原始大气圈。
(4)水圈:随着地表温度下降,气态水发生凝结,通过降雨落到地面,形成由河流、湖泊和海洋等组成的水圈。
(5)生命开始:目前发现的地球上最早的生物化石的年代大约距今38.5亿年。
《地球成长史》是2006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组编。本书包括人类的起源、动物的语言与意识、野生动物重归自然、恐龙大地、地球上的猫科动物、暴雨等内容。
地球是距离太阳的第三颗行星,也是已知的唯一孕育和支持生命的天体。地球表面的大约 29.2% 是由和岛屿组成的陆地。剩余的 70.8% 被水覆盖,大部分被海洋、海湾和其他咸水体覆盖,也被湖泊、河流和其他淡水覆盖
地球是怎么形成的?
地球起源于46亿年以前的原始太阳星云。形成地球的微行星起源于吸积坍缩后剩下的由气体、冰粒、尘埃形成的直径为一至十千米的块状物。这些物质经过1000至2000万年的生长,最终形成原生地球。 初生的地球表面是由岩浆组成的“海洋”。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时围绕太阳公转。现有45.5亿。在45.5亿年以前起源于原始太阳星云。
地球是太阳系由内及外的第三颗行星,也是太阳系中直径、质量和密度最大的类地行星,距离太阳约1.496亿千米。
地球内部分为地核、地幔、地壳结构,地表外部有水圈、大气圈以及磁场,地球是宇宙中仅有的存在已知生命天体。
地球的成长历史
大约50亿年前宇宙大爆炸,大约46亿年前形成太阳系。太阳系有九大行星,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冥,分两类:一是类日行星主要由单一元素“氢”构成体积大,包括木、土、天、海,二是类地行星由多种矿物质组成,水金地火冥。地球的各种条件得天独厚,距离太阳不远不近,温度适合,有厚厚的大气,主要成分是氮(N),有大面积的海洋,有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才会产生昼夜四季和风雨雷电大气环流。质火山活动频繁,不停的进行造山运动,同时又有一颗卫星月球,减缓了地质灾害的发生。上的条件都具备了才使地球有了今天的景像。:(—NH2)和碳水化合物是形成生命的基本条件,雷电和大量的氮气是形成氨基酸的基本要素,氨基酸和海洋中的碳水化合物和矿物质形成了更为复杂的有机物,直到大约38亿年前出现最原始的生命,原始的生命在海洋中避免了紫外线的伤害,慢慢的休养生息,通过不断的光合作用产生大量的氧气,氧气形臭氧层又屏蔽了大量有紫外线,给生物从海洋到陆地的登陆创造了条件,地球的自转造成板块之间的挤压碰撞形成造山运动,造山运动加上降雨和冰川融水形成了江河湖泊,有了江河湖泊海洋中的生命才有机会深入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同时月球和地球的相互作用,又缓和了地球的自转速度,减少了地震火山的频繁运动。远古的时候月球离地球比现在近,随着公转在不断的远离,到现在看上去和太阳的直径差不多了才达到了一个平衡,给生命的后期发展提供了保护,从生命由海洋向陆地登陆。生命开始蓬勃的发展和高速的进化,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植物到动物到人用的时间越来越短,大约25亿年前出现藻类,6亿年前出现无脊椎动物,4亿年前出现鱼类和陆地孢子植物,3.3亿年前出现两栖动物,2.5亿年前出现爬行动物和裸子植物,七千万年前恐龙灭绝,哺乳动物成为了地球的主角,大约500万年前出现原始类人猿,约20万年前人类进入旧石器时代,大约公元前21世纪中华大地出现第一个夏王朝…… (个人总结,约非摘录)
高一地理地球的形成与演化知识点
高一地理地球的形成与演化知识点
46亿年前,地球诞生了。地球演化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地球圈层形成时期,其时限大致距今4600至4200Ma。46亿年前诞生时候的地球与21世纪的大不相同。根据科学家推断,地球形成之初是一个由炽热液体物质(主要为岩浆)组成的炽热的球。随着时间的推移,地表的温度不断下降,固态的地核逐渐形成。密度大的物质向地心移动,密度小的物质(岩石等)浮在地球表面,这就形成了一个表面主要由岩石组成的地球。
第二阶段为太古宙、元古宙时期。其时限距今4200-543Ma。地球自不间断地向外释放能量,由高温岩浆不断喷发释放的水蒸气,二氧化碳等气体构成了非常稀薄的早期大气层---原始大气。随着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的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再汇聚成雨水落入地表。就这样,原始的海洋形成了。
第三阶段为显生宙时期,其时限由543Ma至今。显生宙延续的时间相对短暂,但这一时期生物及其繁盛,地质演化十分迅速,地质作用丰富多彩,加之地质体遍布全球各地,广泛保存,可以极好的对其进行观察和研究,为地质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并建立起了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人类科学家已经能够重建地球过去有关的资料。太阳系的物质起源于45.672亿±60万年前,而大约在45.4亿年前(误差约1%),地球和太阳系内的其他行星开始在太阳星云——太阳形成后残留下来的气体与尘埃形成的
圆盘状——内形成。通过吸积的过程,地球经过1至2千万年的时间,大致上已经完全成形。从最初熔融的状态,地球的外层先冷却凝固成固体的地壳,水也开始在大气层中累积。月亮形成的较晚,大约是45.3亿年前,一颗火星大小,质量约为地球10%的天体(通常称为忒伊亚)与地球发生致命性的碰撞。这个天体的部分质量与地球结合,还有一部分飞溅入太空中,并且有足够的物质进入轨道形成了月球。释放出的气体和火山的活动产生原始的大气层,小行星、较大的原行星、彗星和海王星外天体等携带来的水,使地球的水份增加,冷凝的水产生海洋。新形成的太阳光度只有太阳的70%,但是有证据显示早期的海洋依然是液态的,这称为微弱年轻太阳谬论矛盾。温室效应和较高太阳活动的组合,提高了地球表面的温度,阻止了海洋的凝结。
有两个主要的理论提出的成长:稳定的成长到现代和在早期的历史中快速的成长。研究显示第二种学说比较可能,早期的地壳是快速成长的,随后跟着长期稳定的地区。在时间尺度上的最后数亿年间,表面不断的重塑自己,持续的形成和。在表面迁徙的,偶尔会结成超。大约在7.5亿年前,已知最早的一个超罗迪尼亚开始,稍后又在6亿至5.4亿年时合并成潘诺西亚,最后是1.8亿年前开始的盘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