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婴儿成长动作

2023-09-29 来源:化拓教育网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婴儿每月的成长变化:。1. 1个月:俯卧、握拳等,听声音有反应,视力模糊。2. 2个月:学习抬头,开始发现自己的手,有各种情绪反应。3. 3个月:俯卧可以撑起上身,头抬45度,开始把看和做联系。4. 4~5个月:会翻身,会大笑,喜欢注视自己在镜子中的形象。5. 6~7个月:可以自己坐、翻身、表情丰富,能够灵活地滚动身体。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婴幼儿有哪些动作

婴幼儿有哪些动作

  婴幼儿有哪些动作,婴幼儿精细动作即手部小肌肉动作,主要是利用手和手指的小肌肉或 小肌肉群进行活动。例如:包括抓、握、扔、放、穿、嵌、拼、下面看看婴幼儿有哪些动作。

  婴幼儿有哪些动作1

   0~1个月

  头竖立3~5秒钟:给予孩子感官(视觉、听觉、触觉等)的刺激,新生儿抚触刺激(被动运动)。

   2~3个月

  俯卧、举头、头竖立、抬头、有翻身的意识、可以进行触摸或抓握训练;婴儿操,帮助翻身,刺激够物行为发生以刺激婴儿主动和被动运动。

   4~6个月

  俯卧:抬头90,经过训练可以一手支撑自己自由摆动头部,伸一只手拿东西。翻身:开始家长帮助以后自己翻身,可以逗小儿连续翻身。坐:6个月拉手坐起,靠坐(注意时间不能过长,防止脊柱弯曲)。脊柱、颈椎灵活性,孩子竖抱时,另一个人可以在孩子背后逗孩子,引起孩子转身;精细动作,训练准确抓握,手眼动作协调,可以开始训练拇指与他指对捏,继续训练够物行为。

   7~9个月

  独坐,7个月独坐片刻,9个月稳定独坐和动作协调,坐着吃,转身爬,由原地打转或向后退→腹部不离主要床面→匍匐爬。扶站:拉着床栏杆和他人的手从仰面坐起并站立或双手放在腋下站立,但是时间不能过长;直立跳跃:

  告诉孩子“跳跳”,随着孩子跳动的节奏给予不同的支撑力度,掌握跳动技巧和锻炼下肢跳跃的力量。语言和动作关系,通过语言告诉孩子打打球,踢踢球。精细动作,捏取,从拇指与它指→拇指与食指准确捏取,双手玩玩具或传递物品或对击玩具。

   10~12个月

  独站片刻:可先扶站以后独站,扶栏杆行走,从站立到坐下。精细动作:投入、扔、训练手的控制能力将手中的物品投入到容器或小孔里;模仿大人用手能力,如:搅动杯中物、开盖关盖、扔物品。

   1~1岁半

  行走,活动,训练孩子身体灵活:侧着和倒退走;动手做游;搭积木:笔插各种笔帽;训练手的灵活性;涂画,教孩子学会乱涂画;学会翻书找自己喜欢看的东西,撕纸。

   1岁半~2岁

  扶栏上下楼;跑步:给孩子创造跑的机会,使小儿较好地控制平衡;动手更复杂,训练手的灵活性,搭积木,拉力,折纸,穿珠子画画,训练肌肉协调能力,模仿大人画出准确一笔——横线或竖线。

   2~2岁半

  上下楼:独脚站立,训练身体的稳定性及下肢支持能力;双脚跳,训练身体动作灵活性和协调性;踢皮球:精细动作,折纸,画画,积木训练自如,控制双手模仿协调准确动作。

   2岁半~3岁

  跳高、跳远、更稳的独脚跳,双脚交替跳和上下楼,骑小三轮车训练动作协调力量均衡。

  婴幼儿有哪些动作2

   婴儿各个时期的动作是怎样

   4周大

  宝宝的'颈部肌肉还是没有力气;如果不是托着,他的头会下垂。俯卧的时候,他能挺起下巴几秒钟;要是把他立起来,他也许能把头抬一会儿。

   6周大

  宝宝能在床上把脸抬起45度。抱她坐起来的时候,头部的下垂现象大大减少。趴着时她的头部能在几分钟内与身体保持一条直线。她的膝盖和臀部强壮起来,不像以前那样易于弯曲。

   8周大

  宝宝能直起头了,站着也好,坐着也好,趴着也好,但时间不会太长。当他脸朝下给抱着时,能保持头部与身体成一直线。

   如何训练婴儿动作

   1、引导宝宝爬行 训练身体协调性

  用宝宝喜欢的.玩具在前方逗引他,或是通过和宝宝做游戏的方式(如爬过来找妈妈等),引导宝宝向前爬。爬行有助于促进身体机能的协调发展。

   2、玩“寻找”的游戏 提高分析能力

  用布盖住宝宝熟悉的玩具,引导宝宝寻找;也可以玩“捉迷藏”的游戏,引导宝宝通过声音来寻找你。

   3、经常带宝宝外出 扩大视野

  经常带宝宝外出,开阔宝宝的视野,并教宝宝认识不同的事物,以促进宝宝认知能力的发展。

  所以不同的时间里,宝宝学会的动作也是不一样的,但是有个原则大家肯定知道,就是说宝宝会的动作肯定是越来越厉害的,当然在宝宝学动作的时候也需要我们的家长们去配合,所以请大家一定要花点心思,这样宝宝学起来才更快哦!

  婴幼儿有哪些动作3

   婴儿动作发展的顺序是什么

  1、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婴幼儿最早的动作是俯卧抬头。其他如俯撑、翻身、坐爬、站立及行走,则是按一定的顺序发展起来的。

  2、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婴幼儿首先出现的是躯体大肌肉动作,如头部动作、躯体动作、双臂动作、腿部动作等,然后接着才是灵巧的手部小肌肉动作,紧接着是准确的视觉等动作。

  3、从部分动作到边缘部分动作的发展,婴儿最早出现的是头的动作和躯干的动作,然后是双臂和腿部有规律的动作,最后才是手的精细动作。这种发展趋势可称为“远近规律”,即靠近头部和躯干的部位先发展,然后是远离身体中心部位动作的发展。

  4、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婴幼儿动作的发展越来越多地受心理、意识的支配,呈现从无意动作向有意动作发展的趋势。

   婴儿动作是如何形成的

  1、大动作的发展规律仰卧时,手、腿、脚、口的同时运动。俯卧时,可以用双手支撑体重,头和胸进一步抬高。

  2、能够单独坐一会儿(几秒钟),前倾时两只手开始在前面支撑,脊柱胸段后凸并向下延伸,第二个弯曲——胸曲开始形成。

  宝宝的最明显的动作莫过于学会走路,所以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孩子肢体协调度的培养。对于孩子一些其他的动作,孩子也是基本上是从上到下的学习,渐渐的可以又完整的动作,并且学会如何用动作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些都是孩子成长路上必须的。

婴儿动作发展的正确顺序是

婴儿大动作发展顺序一般情况下是由上到下,从大肌肉到小肌肉依次发展的,但是每个孩子发育情况不同,发展顺序可能会因人而异,是不能一概而论的。

由上到下,婴儿大动作发育大多数是先会抬头、抬胸,然后会翻身、坐爬、站立、行走,再到跑由上到下,按照顺序依次发展起来。

从大肌肉到小肌肉,婴儿先发育起来的是大肌肉,大肌肉发育起来后,能够逐渐完成头部姿势和躯体姿势,然后是手臂小肌肉姿势。

一般是2个月能抬头,3个月抬头很稳,4个月会翻身,6个月能扶坐,8个月能坐稳,8-9月能够用上肢爬,9个月能扶站,11个月能独站片刻,12个月可独走,15个月可独自走得很稳,18个月能爬台阶,2岁可以双脚跳,3岁能跑,4岁可以爬梯子。

在婴儿大动作发育过程中,如果出现了发育迟缓,和同龄婴幼儿相比,差距较大时,需要及时到正规儿科做详细的检查。

婴儿动作发展影响因素

1、遗传因素

如果婴儿有动作发展障碍的情况,通常会出现短暂性的运动迟缓。如果婴儿家族中,有直系亲属以往也出现类似的情况,可能是遗传因素所导致,随着婴儿的生长发育,通常可以生长正常,只是发育比较滞后,不必过于紧张。

2、环境因素

如果父母或者婴儿的其他亲属,对婴儿太过于喜爱和保护,婴儿的自主活动,这种不恰当的育儿方式会造成婴儿不能得到锻炼,从而影响到婴儿的动作发展。家长可以先做一个安全的护栏,选择对婴儿放手,让婴儿自己完成日常动作,例如爬行、翻身等。

1-12个月宝宝有哪些大运动与发展规律,你知道吗?

1、学会控制头部

宝宝一般在2-3个月大的时候就可以控制头部了。宝宝可以把脖子抬起来,脑袋也可以左右转动。3个月大以后,竖抱的时候,宝宝的头部可以与身体基本呈一条直线,不会再向后仰。5-6个月的时候,宝宝已经能够很好地控制头部,可以自由地抬头、转头,开始东张西望,探索世界。

2、仰卧时的动作

新生儿平躺仰卧时,头常常会偏向一边,四肢弯曲并随意挥动。2个月后,宝宝就可以扭动自己的躯体了。3-6个月时,宝宝对四肢的控制能力变强了,他们可以控制小脚丫来回地踢动,或者像鼓掌一样,把两个小手在胸前互相撞击。

3、趴卧时的动作

宝宝对趴卧能力的掌握也很快。3个月大的宝宝在趴着的时候,可以用手臂撑起上半身。等到宝宝5个月大时,就可以把两个手臂伸直,用手掌来支撑自己的身体。

4、学会翻身

对于翻身的时间,不同的宝宝可能差异比较大,这一现象是正常的。最开始的时候,宝宝可能只会翻一半,比如从侧卧变成仰卧。但是,一般在宝宝6个月大的时候,就可以随意翻身了,从仰卧翻到趴卧,或者从趴卧翻到仰卧都可以完成。

5、自己坐起来

一般情况,当宝宝6个月的时候,可以在双手的支撑下,地坐一会。等到宝宝7个月的时候就可以坐稳了。而在9-12个月的时候,宝宝就可以从平躺的状态自己坐起来。

6、学会爬行

在宝宝8个月的时候,会渐渐开始向前或者向后爬动,此时宝宝的肚子会贴在地上,类似于匍匐前进的样子。一般情况下,宝宝会先向后爬行,因为小宝宝手肘部的力量要强于腿部,会支撑身体向后运动。到10-12个月的时候,宝宝就可以用四肢支撑起身体,肚子离开地面,学会四肢协调运动,爬得越来越好。

7、能够站起来走

9个月大的宝宝可以扶着物体站起来。10个月的时候,宝宝可以扶着东西向两侧缓慢地移动。一般到11-13个月的时候,宝宝就能够放开手向前走。当然,有些宝宝学会走路的时间可能会推迟到第15个月,但是这对孩子并没有不利的影响,家长朋友们不必过于担心,只要继续引导孩子勇敢地走下去就可以了。

以上就是0-12个月孩子的运动发展规律和大致顺序。宝宝的运动发育规律是,首先控制头部,熟悉仰卧和趴卧,慢慢学会翻身,然后能够坐起来,接着学会爬行,最后能够站起来学会走路。宝宝运动能力的发育是一个漫长而连续的过程,上面介绍的每一阶段的时间节点,供各位家长朋友们参考。

简述婴幼儿的动作发展规律

简述婴幼儿的动作发展规律

  简述婴幼儿的动作发展规律,婴儿从刚出生后大部分处于睡眠状态,到后来逐渐开始有意识的出现不同类型的动作,不仅是四肢的骨骼和肌肉生长发育的结果,以下简述婴幼儿的动作发展规律

  简述婴幼儿的动作发展规律1

   婴儿的动作发展规律是怎样的

  1、从上到下,即先会抬头、然后坐、站立、走路。

  2、由近及远,即先从靠近躯干的动作开始,然后出现离躯干远的动作。

  3、从粗到细,即先学会躯体大肌肉、大幅度的粗动作,然后逐渐学会手的小动作。

  4、整体到分化,即从全身性的、笼统的、弥散性的手舞足蹈,逐渐分化为局部的、精确的、专门化的动作。

  5、从无意到有意,先出现无意动作然后逐渐出现有意动作。

   婴儿动作生长发育的顺序

  1、1个月。胳膊、腿总喜欢屈曲状,两手握拳。

  2、2个月。双手从握拳姿势逐渐松开。给他小玩具,他无意识地抓握。要给他喂奶,他立即做出吸吮动作。

  3、3个月。趴着把头胸抬起来,竖抱脖子不再摇晃。仰卧四肢能上举,在帮助下,可翻身。手在胸前握住,并注意自己的手。

  4、4个月。能抬头挺胸,宝宝颈部和头部肌肉开始强壮。最经典姿势就是头能抬起到90度,用手肘支撑上身,挺起来脱离地面,然后用眼睛搜寻附近感兴趣的事物。

  5、5个月。能够从仰卧位翻身变成俯卧位。可背靠着坐垫坐一会儿,坐着时能直腰。可以两手各拿一个玩具。

  6、6个月。如果扶着他,能够站得很直,站在的腿上会不停地跳跃。手可玩脚,能吃脚趾。两手各拿一个玩具能拿稳。

  7、7个月。能独自坐几分钟,可从趴着姿势转变成坐姿,开始学习爬行。

  8、8个月。爬的能力越来越好,爬行时会转动方向。

  9、9个月。可以扶着站立,并能由立位坐下。能够灵活地向前向后爬。会拿杯子喝水,能自己用手拿食物吃。

  10、10个月。能够独自站立片刻,大人牵着手会迈步,能迅速爬行。喜欢推车、推椅子,并能推着走。坐、卧、爬、站动作变化自如。

  11、11个月。用手捏起扣子、花生米等小东西。身体平衡,四肢协调有很大发展。会用手抓食物。爱把玩具从筐里倒进倒出。

  12、12个月。自己站稳,能走越来越远,对新运动形式感兴趣。

  婴儿的大脑和神经系统的生长发育,是直接反映在不同类型的动作上面的,所以,每当宝宝们完成了一个动作,父母们需要懂得如何引导他们鼓励他们完成更多的动作,这样就可以促进他们的生长发育,锻炼自己的四肢骨骼和肌肉,来完成更多自己想完成的动作。

  简述婴幼儿的动作发展规律2

   婴儿大脑发育

  宝宝出生以后,大脑就进入了长质量的时期,脑细胞的体积和其他很多东西还会长起来。出生之后,由神经细胞连接的“突触”开始形成,突触在三个月的时候数量达到高峰,到三个月时灰质脂肪沉积完成,6个月DNA含量停止增加,到12个月,少突神经胶质细胞达到的70%。

  大脑的大多数回路都是在人生的头几年建立起来的。宝宝刚出生时的大脑只有最终大小的1/4,但到了2岁,就已经长到大小的3/4了!等到了5岁,孩子的大脑就会和大脑的大小及容量非常接近了。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你的孩子到上幼儿园的时候,就能知道所有大人都知道的事情,因为人生体验也很重要。大脑的这种发育意味着与学习、记忆、动作控制和其他各项大脑功能相关的脑部结构到孩子5岁时就已经建立起来了。这些彼此之间传递信息的结构和神经通路会在孩子的一生中都被不断地使用。这些连接,叫做突触,是一个人所拥有的所有动作、思想、记忆和感觉的基础。

   婴儿大脑发育的过程

  婴儿期大脑的发育情况:科学研究发现,刚出生时的宝宝大脑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出生后的最初四个月内大脑发生着急剧的变化,一些新的认知能力似乎在不知不觉中就发展起来了。在大脑发展的这段时间里,游戏规则得到训练,形成了实际值和理论值的比较标度。为了达到一种目标,这一机制该如何运作,以减少实际值和理论值之间的差异?在大脑通路形成的这几个月中,婴儿需要接受尽可能多的刺激,应该积累大量的经验。大脑的构造、它的通路和神经纤维都会受此影响。

  不仅以后的智力与此有关,而且发展的可能性和选择性也变得轻而易举。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一婴儿发展早期的经验范围是至关重要的。宝宝出生以后,大脑就进入了长质量的时期,脑细胞的体积和其他很多东西还会长起来。出生之后,由神经细胞连接的“突触”开始形成,突触在三个月的时候数量达到高峰,到三个月时灰质脂肪沉积完成,6个月DNA含量停止增加,到12个月,少突神经胶质细胞达到的70%。

   神经网络的形成

  神经纤维的髓鞘像电线的绝缘层,可以使神经元准确传递信息,速度非常快,分工明确,效率也更高。那么刚出生的时候,神经纤维髓鞘形成非常少,神经纤维也非常短,非常少,到3~4周岁的时候,才完成神经纤维髓鞘化的过程。

  神经元表面积的60~80%被突触占领,神经元如果没有突触作连接,就没有价值,数量再多也没有意义。在出生时突触的数量只有50万亿个,到3个月时达到高峰,大概是在10000万亿个,是3岁时的十倍。

   促进婴儿大脑发育的八种营养素

  1、 脂肪。脂肪是构成脑组织的极其重要的营养物质,在大脑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不可代替的作用。

  2、 蛋白质。蛋白质是脑从事复杂智力活动的基本物质。

  3、 维生素A。维生素A可以促进脑的发育,缺少维生素A可使智力低下。

  4、 钙。充足的钙质可使大脑持续工作。

  5、 糖。糖是大脑活动能量的来源,具有刺激大脑的活动能力的作用。

  6、 维生素B族。维生素B族物质可预防精神障碍。

  7、 维生素E。维生素E具有保护细胞膜的作用,还能防止不饱和脂肪酸的过氧化。

  8、 维生素C。充足的维生素C可使脑功能敏锐。

   婴儿大脑发育高峰期

  人的一生当中,胎儿期和婴幼儿期(0-3岁)是宝宝大脑发育的两大高峰期,学龄前(3-6岁)是大脑发育的高峰延续期,在这段时期内补充足量的DHA能达到健脑增智的目的。

  DHA可从α-亚麻酸中转换而来,所以平时可以多吃核桃等坚果类食物、黑芝麻以及海鱼、海藻等,因为α-亚麻酸是DHA的母体,部分能转化成DHA,也有部分转化成EPA,EPA的主要功效是降血脂,过多服用对宝宝不利,所以给孕妇或婴幼儿补充时最好选用少量或不含EPA的产品。DHA不稳定,容易被氧化,而叶黄素比较稳定,是DHA的保护神,可以促进婴幼儿大脑视网膜的发育,并促进大脑对DHA的吸收,起到互相促进吸收的作用,因此在给孕妇或是婴幼儿选择DHA补充时,可以考虑同时含有叶黄素和DHA的营养补充。

   如何促进婴儿大脑发育

  0~1岁是宝宝出生后,在生理、心理、社会意识等方面的觉醒期,从混沌走向开明,从无知到探索认知,如能及早得到外界的适当刺激和激励,将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幼儿的多元智力,而这时期大脑的发育也是他们一生中尤显突飞猛进的一年。

  1、听说儿歌选一些简单有趣的儿歌每天对孩子说,每句最后一个字要容易发音,也可放录音给孩子听。说儿歌时最好带着表情和动作,边说儿歌边有节奏地晃动孩子或抱着孩子有节奏地走动。多次重复后可试着让孩子模仿。孩子的参与不仅促进了他们发音及对手势和表情的理解,体会节奏,而且增加了孩子的兴趣。 我知道与孩子一起玩小动物、交通工具等形象玩具,让孩子认识玩具名称。

  2、玩玩具时边示范表演简单的动作,边说出玩具的名称,经反复训练,使孩子能根据问话指出相应的玩具。也可用手挡住他的眼睛,将玩具换个地方,放开手再让孩子去拿这个玩具,如果孩子能拿对这些玩具,说明他理解玩具的名称并记住了这些玩具特征。每次5分钟,每周1~2次。 拉过来啦将玩具放在离孩子较远的地方,用线将玩具系上,另一头放在孩子的手边,让孩子想办法用线把玩具拉过来。在玩具和孩子之间放一个障碍物如被子、枕头等,让孩子看到玩具,但不能轻易取到,鼓励他想办法获取玩具。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锻炼孩子的直观行动思维能力。

  3、涂涂画画给孩子提供纸(或白板)和蜡笔,鼓励孩子用笔在纸或板上涂涂点点。开始时妈妈握住孩子的手教他乱画,体会握笔画的感觉,当孩子熟悉后再放手让孩子随意画。孩子画画时,家长应鼓励和指导,不要;画完一张纸,换另~张,可每天练习,每次画s分钟左右。通过握笔练习,锻炼孩子手部小肌肉群的协调活动及手动作的准确性,增加兴趣。

  4、看物指图选择图像真实准确、画面简洁、色彩鲜艳的图画书或图片,如动物、日常用品、人物等,指着图画告诉孩子画的名称,并将图片上的物品与实物对比。将一堆图片呈现给孩子,说出某张画片上物品的名称后,让孩子找出来,孩子完成后应给予表扬。经常看画书会激发孩子对图画的兴趣,有利于言语能力与形象思维的同步发展。每次可看10张以下,每张画片点读2~3遍,再拿出下一张点读,每天可进行1~2次,每次时间不要超过5分钟,以免孩子因疲劳而厌烦。

  5、摇摇晃晃学走路牵着孩子一只手练习走路。当孩子能独自站立、蹲下、站起来时,让孩子在相距不远的两个问练习独走,的手将孩子围起以防孩子摔倒。当孩子会独走后,可玩拖拉玩具或小滚筒锻炼迈步前进。

   婴儿大脑发育不良怎么办

  脑发育不全指小儿大脑发育不全,是由某种原因致脑组织减少、脑神经细胞发育不健全,或受损而出现以智力低下和生长发育迟缓为特征的一种病症。常见的脑发育不全病因主要有胚胎期脑发育异常或其母亲妊娠期染疾、难产、产伤、出生时窒息、新生儿颅内出血、高热惊厥、一氧化碳中毒、脑炎、脑膜炎、头颅外伤以及遗传因素等。

  小脑发育不全为小脑发育不成熟。它停留在胚胎的某个阶段中的形态。小脑发育不全可为小脑蚓部或小脑半球没有充分发育,小脑蚓部发育不良可为的畸形或Dandy-Walker畸形的组成部分。该病脑CT、MRI可助诊。无特殊治疗方法。严重病例常于10岁前死亡,病变较轻者,小脑症状可逐渐代偿而好转。脑发育不全的早期症状表现在适应性行为重度缺陷。早年各方面发育迟缓。发音含糊,言语极少,自我表达能力极差。抽象概念缺乏,理解能力低下。情感幼稚。动作十分笨拙。

  脑发育不全症状差异较大。男女发病机会相等。小脑症状通常当患儿伸手取物时出现共济失调而被发现,呈意向性震颤,常有头部颤动。坐、站、行走均迟缓,步态蹒跚,语言发育迟缓,呈间断或爆发状,躯干与下肢有明显的共济失调、肌无力、肌张力减退。常有眼震,感觉正常,多数患者智力不全、生长发育迟缓或有癫痫发作。部分病例症状可局限于一侧,并可伴舞蹈症等表现。

  “神经组织修复疗法”是北京总队第三医院成功研制出集分子生物学、再生医学等多项学科为一体的独创医学成就,该疗法利用神经因子移植不仅能做到受损脑神经细胞的替换,同时具有多向分化功能的神经因子能够在病灶周围神经分化出大量的神经营养因子、促神经生长因子和神经免疫调节因子,改善病灶处神经纤维、轴突、树突、树突棘和突触的活性,促进脑内血液循环和神经细胞新陈代谢,且能增强机体免疫力,具有长期稳定的巩固治疗作用。因此,神经组织修复疗法可以成为脑发育不全患者的治疗良方。

  简述婴幼儿的动作发展规律3

   婴儿发育标准表

  满月婴儿发育标准:到本月末,男宝宝平均体重6.15公斤,4.92至7.55公斤之间均属正常;平均身长59.80厘米,56.00至64.19厘米之间均属正常。女宝宝平均体重5.60公斤,4.56至6.82公斤之间均属正常;平均身长58.50厘米,54.44至62.80厘米之间均属正常。

  2个月发育标准:到本月末,男宝宝平均体重6.15公斤,4.92至7.55公斤之间均属正常;平均身长59.80厘米,56.00至64.19厘米之间均属正常。女宝宝平均体重5.60公斤,4.56至6.82公斤之间均属正常;女宝宝平均身长58.50厘米,54.44至62.80厘米之间均属正常。

  3个月发育标准:到本月末,男宝宝平均体重7.22公斤,5.82至8.80公斤之间均属正常;平均身长63.00厘米,59.60至67.19厘米之间均属正常。女宝宝平均体重6.65公斤,5.51至8.00公斤之间均属正常;平均身长62.00厘米,58.22至66.00厘米之间均属正常。

  4个月发育标准:到本月末,男宝宝平均体重7.85公斤,6.63至9.26公斤之间均属正常;平均身长65.70厘米,62.02至69.56厘米之间均属正常。女宝宝平均体重7.15公斤,6.14至8.63公斤之间均属正常;平均身长64.00厘米,60.61至67.99厘米之间均属正常。

  5个月发育标准:到本月末,男宝宝平均体重8.36公斤,6.80至10.08公斤之间均属正常;平均身长68.00厘米,64.12至71.75厘米之间均属正常。女宝宝平均体重7.51公斤,6.34至9.38公斤之间均属正常;平均身长66.20厘米,61.72至70.50厘米之间均属正常。

  6个月发育标准:到本月末,男宝宝平均体重8.90公斤,7.24至10.94公斤之间均属正常;平均身长69.90厘米,66.17至74.23厘米之间均属正常。女宝宝平均体重8.16公斤,6.87至9.74公斤之间均属正常;平均身长68.20厘米,64.03至73.17厘米之间均属正常。

  7个月发育标准:到本月末,男宝宝平均体重9.14公斤;平均身长71.24厘米。女宝宝平均体重8.62公斤;平均身长69.76厘米。

  8个月发育标准:到本月末,男宝宝平均体重9.33公斤,7.74至11.23公斤之间均属正常;平均身长72.50厘米,68.20至76.88厘米之间均属正常。女宝宝平均体重8.80公斤,7.28至11.31公斤之间均属正常;平均身长71.30厘米,66.91至76.13厘米之间均属正常。

  9个月发育标准:到本月末,男孩的平均体重为9.82公斤,女孩为9.2公斤,已接近出生时体重的三倍。男宝宝的身长平均达到74.17厘米,女宝宝为72.48厘米。

  10个月发育标准:到本月末,男宝宝平均体重10.10公斤,8.60至12.28公斤之间均属正常;平均身长75.60厘米,71.71至80.09厘米之间均属正常。女宝宝平均体重9.38公斤,8.12至11.19公斤之间均属正常;平均身长74.00厘米,68.14至78.49厘米之间均属正常。

  11个月发育标准:到本月末,男宝宝平均体重为10.15公斤,平均身长为76.58厘米。女宝宝为9.54公斤,平均身长为75.15厘米。

  12个月发育标准:到本月末,男宝宝平均体重10.42公斤,8.63至12.67公斤之间均属正常;平均身长78.20厘米,73.05至83.48厘米之间均属正常。女宝宝平均体重9.90公斤,8.57至11.77公斤之间均属正常;平均身长76.70厘米,72.50至82.16厘米之间均属正常。

   婴儿身高如何测量

  要帮宝宝测量身高,最好由爸爸妈妈两个人进行。其中一人用手固定好宝宝的膝关节、髋关节和头部,另一人用皮尺测量,从宝宝头顶的最高点,至足部的最高点。测量出的数值,即为宝宝身高。

  当然,一个人帮宝宝测量身高也不是没有办法,以下就是有经验的'妈妈晒出的测量过程。

  道具:两本厚重、不易移动的书(如字典)和一把卷尺。

  方法:在宝宝熟睡时,用一本书轻轻抵住宝宝的头,然后将宝宝的身体放平直,在用一只手按直宝宝的同时,另一只手将另一本书抵在宝宝的脚掌后;最后把两本书都立稳后,将宝宝轻轻移开。这时两本书的距离就是宝宝的身高了。

  怎么样,这个方法酷炫吧?

   影响婴儿身高的因素

  宝宝长得高或不高,可能影响的因素可是有好几种呢!爸爸妈妈们来了解一下吧!

   一、遗传因素

  宝宝的身材高矮、体质强弱以及发育状态受其父母的遗传因素影响很大。如果父母身材高大,体格健壮,没有疾患,婴幼儿的生长发育就有了较好的基础。如果父母体格不佳,有遗传性疾病,婴幼儿的生长受到负面影响的几率就高。

  因为宝宝的身高受遗传的影响较大,所以从父母的身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宝宝以后的身高,公式如下:

  男孩未来身高(厘米)=(父亲身高+母亲身高)×1.078÷2

  女孩未来身高(厘米)=(父亲身高×0.923+母亲身高)÷2

   二、母亲的健康因素

  母亲在怀孕和哺乳期间的保健和营养直接关系到婴幼儿的生长发育状态。

   三、营养因素

  宝宝身体的营养对体格发育,特别是对体重的影响很大,而且年龄越小影响越大。因为宝宝生长发育快,所需要的食物在质量上也要比的要求高。营养因素主要是指营养物质的充分供给和合理的喂养方法。

   四、睡眠因素

  睡眠不足会影响孩于长个儿,一般要求初生小儿每昼夜睡20小时,2-6月时为15-18小时;6-18月时为13-15小时;18月-3岁为12-13小时。

   五、运动因素

  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骨骼的营养,使骨骼生长加速,骨质致密,促进身长的增长。

   六、生活环境因素

  婴幼儿应该生活在良好的环境中,有新鲜的空气和充足的阳光,再结合锻炼和营养,小儿的生长就较快。

   七、疾病因素

  很多疾病都会影响孩子身高的增长,一般急性病仅影响体重,慢性病则能影响身高。

  以上就是常见的影响宝宝身高发展的几种因素。

   如何让婴儿长高

  宝宝要长高,除了药物治疗帮助以外,还可以通过补充营养、加强运动和睡眠等途径帮助长高。

   一、均衡的营养供给

  应保证宝宝每天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碳水化物及维生素,特别要适当补充动物性蛋白。因为蛋白质缺乏会直接影响身高增长。另外,钙、磷元素及维生素D是骨骼生长的重要物质基础。牛奶既含高蛋白又含高钙,是很好的促进长高的食品。

   二、适量的运动锻炼

  运动锻炼能促进孩子骨骼、肌肉、关节、韧带的发育和功能健全。具体而言,宝宝可以在床上玩蹬腿、翻滚、爬行,或者进行游泳、跳跃、婴儿操等运动。爸爸妈妈可以经常带宝宝晒晒太阳,促进体内维生素D的产生,从而帮助钙质吸收。

   三、保证充足的睡眠

  睡眠对宝宝的生长发育实际上是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因为在每个睡眠周期里面,比如生长激素是在睡眠周期里面以脉冲形式分泌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