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成长过程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12岁左右的小学生大脑发育会经历哪些变化?
一个12岁左右的孩子,他们已经是小学高年级学生了,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大脑发育正在经历重要的变化过程。因此,家长需要提前了解,以采取更好的教育,让孩子健康成长。那么,12岁左右的小学生大脑发育会经历哪些变化呢?
第一,情绪大脑向理智大脑转变。
人的大脑由三部分,包括本能大脑、情绪大脑和理智大脑。本能大脑和情绪大脑在孩子出生后就开始发育成熟了。我们不难发现,孩子从出生后到10岁左右的,渴了要喝,饿了要吃,喜欢哭,喜欢笑,喜欢玩,这都是受本能大脑和情绪大脑控制的结果。也就是说,10岁以前的孩子,有着太多的孩子气。
但是孩子到了12岁左右的,慢慢变得稳重起来了,身上的孩子气少了许多,做事开始有板有眼了,懂得接纳他人、关注他人、尊重他人了,这就是孩子的理智大脑开始渐渐发育了。不过一个孩子的理智大脑到了成年之后才会发育成熟。
从孩子12岁左右开始,家长就要注意和孩子交流沟通、教育引导的方式方法了,要懂得尊重孩子,要懂得和孩子保持适当的距离。在学习上,要注意适度增加孩子学习的内容和难度,比如语文学习,可以适当增加孩子的背诵量和阅读量,让孩子多背一些古诗文名篇,引导孩子阅读经典名著等等。
第二,提前进入青春期。
当前的孩子,由于营养和卫生条件比过去要好得多,所以进入青春期的年龄一直在提前。一般来说,12岁左右的孩子会提前进入青春期“早期”,比如有时候喜欢谈论两性话题,会喜欢和异往,和家长渐渐有了疏离感,顶撞家长甚至和家长发生冲突,有时会变得暴躁易怒,有的孩子会厌学,有的孩子沉迷于虚拟世界等等。
孩子到了12岁左右的,家长就要注意观察自己孩子的情况,看看他有没有青春期发育的各种表现,观察孩子步入青春期“早期”的情况,合理引导,正确教育。比如杜绝语言暴力和行为暴力,以身作则教育孩子,多陪陪孩子,教育孩子要有耐心等等。
第三,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人12岁以前的孩子,形象思维较为发达,孩子认识事物、生活学习,主要依靠自己的感官所感知的图形、图像、图式和形象性的符号,思维层次浅,做事完全依靠自己的情绪喜好,不计较利害得失,不计算风险回报,没有全局观等等。
但是12岁左右的孩子,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发展,思维层次更高级了,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做事情开始计算风险、预估回报、权衡得失利弊,而且有了计划性,有了全局观。
家长在这个时候就要学会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做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思考,让孩子自己尝试做决定。一句话,家长不要代替孩子,给孩子更多的机会,更大的空间,让孩子的抽象思维日趋发展,日趋成熟。
总而言之,12岁左右的孩子,他们的大脑正在经历巨变,特别需要家长的关爱和帮助。家长需要提前了解孩子的大脑发育变化,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艺术和教育智慧,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从猿脑到人脑是怎样变化的?
人有一个非常发达的大脑,人的智慧都贮藏在这个神秘大脑的沟回褶皱里,会思考分析,会指挥双手劳动,它会把自己的无论多么复杂的意思都传达给舌头,让嘴巴传达给别人。多么神奇的大脑!
我们祖先的大脑原本并没有那么发达,是劳动和语言这两个推动力,才使其飞速发展起来。这是人类大脑进化的两个飞轮。
对大脑发展起主要作用的首先是劳动。
在劳动中,得以进化的,不仅有古猿身体的骨骼结构,还有它们大脑及其意识。在劳动中,手日益发展,越来越灵巧,手指的触觉日臻丰富、完善,手指的触觉细胞通过无数的神经纤维和脑联系在一起,强烈地刺激着大脑的发展。劳动,要求古猿、也要求猿人更多地开动脑筋,例如,他们要想一想怎样敲打石块才能做成一件合用的石器,怎样假设陷阱才能更好地捕获野兽,用什么样的办法才能击中野兽的要害,怎样剥制兽皮才能得到一张合意的毛皮……。这一切,都日复一日地刺激着大脑的发展。
除了劳动,在大脑的发展中起主要作用的还有语言。
大脑无疑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是,它又可分为许多彼此联系的区域。在大脑里,有专管语言的部位,即语言区。在语言区中,又可分为听语言区、视语言区、说语言区、书写语言区。有了这些区域,人才能够通过听、看、说、写和外界发生联系。反之,如果人的听语言区丧失功能,那么,不管他的听觉器官耳朵多么好,他对外边的声音也是充耳不闻;如果人的视觉语言区丧失功能,那么,无论他的眼睛多么明亮,也将有眼无珠,什么也看不见;如果他的说语言区丧失功能,那么,即便是他的喉咙、舌头、嘴巴完好无缺,他也依然说不成话,再着急也没有用;如果他的写语言区丧失功能,那么,不管他说得多么流畅自如,他也难以将他所想、所说的写在纸上。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那些听、看、说、写的器官并不能地发挥功能,它们要经由大脑的相应区域的指挥、指令才能工作起来。
不仅如此,大脑语言区指挥耳、眼、嘴、手发挥听、看、说、写的本领的同时,大脑的语言区本身又受到语言反作用的刺激,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人的大脑正是在这样的频繁复杂的刺激中日渐发达起来,经过漫长的岁月才进化为今天这样。
语言对大脑的作用为什么那么大?因为人类的语言记忆和动物的感官印象在记忆量方面差别非常大,最终导致人的大脑与动物大脑的质的差别。
动物从来没有真正的语言,它们只凭感官来了解外部的世界,而感官印象一般是短暂的,范围很小的,比较简单的,具有极大的局限性。动物不可能知道它的触觉、视觉、听觉所能接受的范围之外的事情。动物的大脑所接受的信息小,因而对大脑这一“硬件”的结构及其功能的要求也相对低得多。不太大的脑容量,对记忆、处理动物每日里所接受的有限的感官印象是足够了。
当古猿进化成了人并且有了语言之后,情况就大不相同了。
有了语言以后,人获取信息的范围大大扩大,机会大大增多,人脑从外界获得的信息的原材料比动物脑不知要多上多少倍。大量的信息原材料进来后,首先需要大脑里有一个庞大的记忆库。于是,在这种需求的刺激下,大脑中的颞叶增大了。
大量信息的原材料、半成品进入大脑后,还需要经过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即里”的加工工作,这就又进一步要求扩大、改造大脑这个“信息加工中心”。
语言对大脑的影响,可以从大脑中各语言区的大小比例中看出来。人因为用嘴讲话,所以大脑里与嘴相联系的大脑皮层运动区特别大。人讲话,又主要是用嘴里的舌头,所以,大脑里与舌头相联系的区域又是嘴里最大的。如果按主管五官的区域在大脑皮层里所占面积的比例来画人脸的话,那么这个在大脑皮层里的“人脸”画像会与我们实际的人脸有很大的差别,看起来将会十分古怪——“大嘴”(语言区)几乎占去半个脸,大舌头(味觉区)涨满在嘴里,眼睛(视觉区)也比较大,鼻子(嗅觉区)却小得几乎看不见。“鼻子”——大脑里嗅觉的区域很小,是因为人类自脱离了动物界之后,嗅觉一直在退化,越来越不灵敏了。
语言对大脑的影响,又可以从语言病态者的病损部位与大脑语言区的变化的关系中看得出来。如后天的盲人,其大脑中的视觉语言区变小;后天的聋子,其大脑中的听觉语言区变小。显然,他们的眼睛、耳朵坏了,不起作用了,也就必然影响其视觉语言区和听觉语言区。
语言对大脑的影响,还可以从个体的发育过程中看出来。在一个人出生后的成长过程中,其大脑的语言区也是在语言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初生的婴儿大脑里没有语言区,学会说话以后开始有了语言区,学会了绘画、识字以后,又有了视觉语言区。这说明,人的大脑发展是受了语言的直接刺激而加速发展的。
研究表明,在从猿脑到人脑的发展过程中,大脑的语言区是在一点点地扩大,由点到片,由片到大面积的片的组合。在猿类的大脑皮层上,只有一点小得几乎看不见的语言“点”。到了最早的人类——南方古猿时,其大脑中管语言的地方就由点为面,成了“片”了,因为南猿已经多多少少会讲些话了,当然,它的话说得还很艰难,只能说些单字或音节很少的词。而现代脑中的语言区则是鸟换炮了,其语言区已经有管视觉语言、听觉语言、运动语言等多个各有分工的“片”,片与片之间有弓状纤维相连,组成了强大的语言区。
劳动和语言,是人类大脑进化的强大推动力。劳动水准越高,语言水准越高,人的大脑也相应地越发达,如只会制造砾石工具的“南方古猿”的脑量只有600多毫升,学会了用火的北京猿人的脑量达到了1000多毫升,当进化到了属于现代人类的智人阶段,人的脑量已是1400毫升左右了。
发达的大脑,又反过来促进劳动能力和语言能力的提高。脑容量约600毫升的南方古猿只会打制出简单的尚未专化、一石多用的石器,只会说一些简单的话;脑容量约1000毫升的北京猿人不仅会用火,而且还会制造复合石器,其语言的能力也更强了;脑容量约1400毫升的智人则由于大脑的发达而产生了绘画一类的精神产品了。
人脑的发育过程
脑不仅是人身体的指挥部,而且也是人智慧的所在。脑的发育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遗传、环境、教育、营养与疾病等。
儿童在早期的能力并不是凭空发展起来的。儿童能力发展的根本基础是大脑的发育。从出生开始,儿童的大脑开始了高速的发展。新生儿阶段直到约18个月,儿童的大脑每秒钟有约700个新的神经联结产生,这种快速的发展变化,在阶段是不存在的。正是由这样的急速变化和积累,让儿童有能力加工越来越多的经验、进行更加复杂的思考和推理。[1]
妊娠第20天左右,胚胎的大脑原基形成。
2个月时,大脑沟回的轮廓已经很明显。
3个月时,脑细胞发育进入第一个高峰时期。
4~5月时,脑细胞仍处于高峰时期,并偶尔出现记忆痕迹。
6个月时,大脑表面出现沟回,大脑皮层的层次结构也基本定形。脑细胞140亿个,具备了一生的脑细胞数量。
7个月时,大脑中主持知觉和运动的神经已经比较发达,开始具有思维和记忆的能力。
8个月,大脑皮层更为发达,表面的主要沟回已经完全形成。
由此可见,胎儿期脑的发育是十分关键的时期,从胎儿期开始的系统科学的胎教有重要意义。当然,胎儿脑的发育还不够成熟,尤其起重要作用的脑神经梢尚未完全形成,大概要到出生后10岁左右才能全部发育完成。
出生时,脑的重量仅有350-400克,大约是脑重的25%。此时,虽说在外形上已具备了脑的形状,也具备了脑的基本结构,但在功能上还远远差于。所以,小儿刚生下来时,不会说话、不会自主活动,这些能力需要在日后脑发育的基础上才能逐渐具备。[2]
生后第一年,脑的发育极快,在出生后第3个月出现大脑发育的第二个高峰,这主要是 神经胶质细胞 的,1岁末脑重猛增到1000克,脑的重量达到为出生时的两倍,达脑重的50%。
2岁时为脑重的75%。
7岁时1300克,成年时1350克。至于脑神经细胞停止的时间,多数学者认为在2岁左右。
由此可见,对脑的发育来说,生后决定性的时期是在1~2岁,尤其是6个月以内。从智力发育来看,据美国布鲁姆研究测定:如以17岁少年的智力发育水平为100算,那么4岁时已有50%的智力,8岁就有80%的智力,可见童年是大脑和智力发育的迅猛时期。[3]
童年对人类发展的意义就在于,在这段相对漫长的时间里,孩子通过与的互动,获得多种经验的积累,应对成年之后复杂的挑战。
在0-3岁阶段,主要指的是感知觉的经验,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不同感官的联合作用。这些感知觉经验的积累,既是儿童认知发展的一部分,更是为儿童在3-6岁阶段,掌握更加复杂的认知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3-6岁阶段,儿童面对的复杂认知任务,包括开始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比如时间、位置等)、理解一些事物之间的变化规律(包括物理的规律、生物的规律)、对语言的运用更加得心应手,开始有了初步的对文字信息的关注、读写能力开始萌发。这些任务的完成,也是儿童做好了进入正式的学习机构(小学)的学习准备的标志。[4]
研究指出:大脑中前额叶皮质负责理性思考的部分,这部分的发育程度会在17岁左右达到一个高峰,接下来,发育进入缓慢状态,直至25岁左右完全成熟,因此,法律上所规定的18岁成年是有根据的。此外,人类大脑中负责情绪的部分在12岁左右达到发育的峰值,而18岁左右,这部分就已发育完全。[5]
从脑重量增长的速度可以看出,显然在最初的1—2年内脑发育是最快的,所以,也可以这么说,小儿出生后头1—2年是脑发育的关键期。所谓关键期,也就是说在这段时间内小儿最容易学习某种知识和经验,错过这个时期就不能获得或达到最好的水平。相反,在这段关键期内,大脑也最容易受到损伤,但代偿恢复能力也最强,如果损伤不能得到及时的修复,严重的损伤往往会造成不可逆的后果,影响至终身。“狼孩”的故事大家可能都听说过,它就说明了关键期对儿童大脑发育的重要性,狼孩在大脑发育的关键期里,就脱离了人类社会环境,处在狼的生活环境中,学习了狼的生活习性和狼的言语,因而就不能发展起人的智力,即使长大后被人发现带回人类社会环境中,因为过了关键期也就很难达到正常人的智力水平了。[6]
引用:
【1】新浪看点《是什么决定了儿童大脑的发展》陈思爱阅公益
【2】百科词条“大脑的发育”
【3】“大脑的整个发育过程”
【4】是什么决定了儿童大脑的发展陈思爱阅公益
【5】百度文章 《天呐!人的大脑要25岁才能发育完全?》一科部落
【6】百科词条“大脑的发育”
人的脑部是怎么形成的
大脑发育是一个从后向前脑细胞链接逐渐消除的过程,这一过程很大程度上重复了人类数百万年以来的大脑的进化程序。大脑进化最早的部分在人们大脑的发育过程中也是最早成熟的部分。研究发现,人在成长过程中,大脑也经历了一个从后部向前部逐渐成熟的过程,最后成熟的部分是位于大脑前端的突出部,据称这个部分主要是负责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脑灰质以每年0.7%的速度慢慢减少,一直持续到20岁出头,这样就像大树在“修枝剪叶”,许多不需要的脑细胞在此阶段快速消失。而另一方面,脑白质却像树木的年轮一圈一圈地逐年增厚。脑白质就类似于电线上的绝缘体,能使神经信号的传输更为快速和有效。 处于大脑最前部的额叶是大脑中最晚发育成熟的部分,它直接关系着人的行为。在正常情况下,额叶对其下层脑组织具有控制作用,当额叶没有发育成熟时,这种控制作用就会显得比较薄弱。
人脑按照进化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爬行脑、哺乳脑和人类最发达的大脑皮层。其中,爬行脑支配与本能有关的行为;哺乳脑主要是指脑中的边缘系统,它与人类情绪活动关系密切,是从哺乳动物开始发展起来的;大脑皮层能够对爬行脑和哺乳脑起到控制作用。在人脑的发育中,大脑皮层按照由后向前——枕叶、颞叶、顶叶和额叶的顺序发育。处于大脑最前部的额叶是大脑中最晚发育成熟的部分,它直接关系着人的行为。